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求福德智慧之子




 在託付迴向的要求中,多半是為了健康、工作、事業乃至感情等,還有一項也算常見的,就是「求子」。對於這樣的要求,早年因為自己具有強烈的出離心,所以不願意作如是迴向,因為覺得生死輪迴太苦了!但隨著這幾年對於人事的經歷,以及對於修持上的體悟,也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如果是為了家庭和樂,我願意為其祝福「得到福德智慧之子」。因為一來畢竟大部分還是在紅塵中的眾生,家族的延續有其需求,並非人人都是至求出家者;二來也有乘願再來者,仍須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利益眾生。

  聖嚴師父曾在一次講經開示中說到:「孩子有二種,一是討債,一是報恩,你們是哪一種?」與會的大眾不約而同說:「我們是來報恩的!」這就是佛弟子的美善,也許不知道過去生所結的緣分為何,但於此生能夠懂得孝養雙親,正向生活,就是報恩。

 著名的古典小說《聊齋志異》,有一則「四十千」的故事,敘述了一個來討債孩子的故事,在有智慧的父親處理下得以圓滿彼此的業緣(內容節錄於下)。

 而更有如 虛雲大師等高僧大德的行誼,[1]盡形壽努力修持、為佛教為眾生貢獻,以報父母之恩的大孝!
 
 願我們都能做一位報恩的孩子,報答累世累劫父母的大恩!也願祈求孩子的眾生,都能得福慧孝順之子,為世界帶來吉祥安樂之光明!


【卷一】四十千 (引用自228期「文歷史報」)
新城王大司馬,[2]有主計僕,[3]家稱素封。[4]忽夢一人奔入,曰:「汝欠四十千,[5]今宜還矣。」問之,不答,逕入內去。既醒, 妻產男。知為夙孽,[6]遂以四十千捆置一室,凡兒衣食病藥,皆取給焉。過三四歲,視室中錢,僅存七百。適乳姥抱兒至,調笑於側。因呼之曰:「四十千將 盡,汝宜行矣。」言已,兒忽顏色蹙變,項折目張。再撫之,氣已絕矣。乃以餘貲[7]治葬具而瘞[8]之。此可為負欠者戒也。
昔有老而無子者,問諸高僧。僧曰:「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烏得子?」(評點)蓋生佳兒,所以報我之緣;生頑兒,所以取我之債。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白話翻譯
 山東省桓臺縣出了一位兵部尚書王象乾,家裡請了個管帳的伙計,這管帳之人無官爵卻很富有。忽夢見一人跑進來,說:「你欠我四十貫錢,今天當 還給我。」管帳的追問,那人不答,直接跑進內室。他醒來後,妻子生下一名男嬰,他知道這孩子是前世的冤親債主,便將四十貫錢綑起來放在一個房間,舉凡兒子 的衣食藥費全由此支出。孩子長至三四歲時,他去看房間裡的錢,只剩七百。正好奶娘抱來兒子逗著玩,他便高喊:「四十貫錢將用完,你應該要走了。」說完,兒子臉色突變,脖子曲折,雙眼睜大。奶娘再摸摸孩子,已經氣絕,管帳的便用剩餘錢財替他辦喪事。這個故事可讓天底下欠人債務的人,引以為戒。
 以前有個人老而無子,詢問高僧,高僧說:「你不欠人債,人又不欠你債,如何得子?」凡是生了好的孩兒,是別人回報我前世種下的善因;生了頑劣的孩兒,是向我討取前世欠下的債。生了孩兒不必高興,死了也不必難過。
 但明倫評點:僧言誠是。然當續之曰:「至於我不欠人,人又不欠我,而或生佳兒,或生頑兒,此又存乎其人矣。」
 高僧所言甚是,然而應當續其話所未盡:「至於我不欠人,人也不欠我,無論生好兒還是劣兒,那又因人而異。」



[1] 近代佛門龍象虛雲禪師,在普陀山參禪數月,想到自己出家二十餘年,到處遊學參方;年歲愈大,對於報答父母生養劬勞的宿願,是愈來愈強烈了。於是,決定以三步一拜的方式朝禮五台山,報答雙親養育之恩。
[2] 新城:古縣名,今山東省桓臺縣。王大司馬:王象乾,字霽宇,明朝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年)考中進士,起初派任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縣令,官至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
[3] 主計僕:專門管理錢財收支與出納的人。
[4] 素封:指無官爵封邑、卻財產富裕的人。
[5] 四十千:古代銅錢以「文」為計算單位,一千文稱一貫或一弔。四十千,即四十貫。
[6] 夙孽:佛教所講因果業報。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前世種下的因,今生所承受的便是;想知來世的果報,觀今生所作所為便能知曉。)本篇故事正符合了佛家所講因果業報之思想。
[7] 餘貲:指剩餘的財物、錢財。貲,通「資」。
[8] 瘞:讀作「意」,用土掩埋、埋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