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攀緣與隨緣(一)何謂攀緣?



 攀緣隨緣,雖然都有個「緣」字,但差異是非常大的。一個是有愛憎染污心的「攀緣」,另一個是清淨無罣礙的「隨緣」。
 眾生之病,最大莫過於生死。《維摩詰經》說明此病的根本問題,就是在於眾生的攀緣心上。[1]會生起此生死大病,乃由於眾生顛倒妄想諸煩惱(惑),[2]執取虛妄的境相以為實有,因此造作種種惡業(業),而受生死苦報(苦),此是是依於惑業苦相續而成,可知一切罪業莫不由心的顛倒無明妄想所造作。[3]

 疾病的根源在於無明我執不斷,因此對六塵境界,認假為真,而產生了攀緣之心,繼起分別、貪著、執取等意念,不斷的起貪瞋癡三毒,不停地造作身口意生死惡業。念頭就像是一顆種子,這樣的種子之因在種下後,若有了陽光、空氣、水、養分等灌溉滋養之緣,所謂「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會結出更多種子,而每一個種子又是一個種子因,又在有滋養的緣分,就會長的無量無邊啊!因此說「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在三界生死輪迴中所有一切,都是攀緣。
 修行就是要修正我們顛倒的觀念,不再任假為真,不放縱自己的六根攀緣塵境。有云「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將當下該做的事做好,盡好該盡的本分,但心中不要再起心動念,不要再種下生死之因,結生死之緣。
 在《法華三昧懺》中,說明「意根」為一切生死的根本、為生死流轉的眾苦之源,因此必須要從「意根」作真實懺悔,並以止觀的實踐觀行功夫,方能得究竟解脫。[4]《天台小止觀》也說明修行者必須要「息諸緣務」,即是如何去除喜好攀緣的生死習性。「息」即停息、停止,「緣務」就是外緣的事務,就是要停息自己對外在事物的攀緣。智者大師說明要「息諸緣務」的原因,就是為了要攝心[5]因為外緣一多,必然就沒有時間去用功精進。
 若我們的心常攀緣在這些緣務上,就容易雜亂,更不利以攝心為主的禪定修行。但不攀緣,並不代表是「那我就什麼都不管了!」重點在於我們一面待人處事、工作的同時,也要攝心,將心安住在當下,這就是正念。如此一來,則不算是攀緣其他的緣務。結清淨緣而不攀緣,念念攝心,念念清淨
 聖嚴師父曾說:好的事情很好,不好的事情也不意外,這就叫作「平常心」;平常心和「無心」相應,也和「本來面目」的心相近。「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都只是因緣的展現,隨時隨地觀照身心狀況,盡量不受外在環境刺激而讓情緒起波動。攝受身心,注意起心動念,讓攀緣三界的生死大病根本,以觀照力的法藥治癒,成就真正健康的解脫之道!

相關心得



[1] 維摩經》卷2:「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而教導之。何謂?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CBETA, T14, no. 475 p. 545a15-a25
[2] 《摩訶止觀》卷5上:維摩詰經云:今我病者皆從前世妄想諸煩惱生。CBETA, T46, no. 1911, p. 50c27-c28
[3] 《法華玄義》卷3無明秖,心癡故派出煩惱,由煩惱派出諸業;由業派出諸苦。CBETA, T33, no. 1716, p. 711a28-b1
[4] 《法華三昧懺》〈懺悔意根法〉云:
至心懺悔 弟子(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無始已來 意根不善 貪著諸法 狂愚不了 隨所緣境 起貪瞋癡 
如是邪念 能生一切雜業 所謂十惡五逆 
猶如猿猴 亦如黐膠 處處貪著 遍至一切六情根中 
此六根業 枝條華葉 悉滿三界 二十五有 一切生處 
亦能增長 無明老死 十二苦事 八邪八難 無不經歷 
無量無邊 惡不善報 從意根生 如是意根 
即是一切 生死根本 眾苦之源 如經中說 
釋迦牟尼 名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  當知一切諸法  悉是佛法 
妄想分別 受諸熱惱  是則於菩提中  見不清淨  於解脫中 而起纏縛
[5] 《天台小止觀》: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癈,心亂難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