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病床邊的溫柔/ 范丹伯/著,石世明/譯



 本書雖輕薄短小,但是字字珠璣,是第一本探討生病心理學的好書!就如賴其萬教授所言(p. 8-9):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病人因為生病所引起的心理調適問題,作者由病人的立場來闡述許多平常沒有生病的人所不會想到的問題。
 因為印隆本身是病人,所以看到此書,感觸良多,作者真的非常細心!而本書原文為「The 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字面上的意義是「病榻中的心理學」,但是譯者石世明翻譯得更為貼切:「病床邊的溫柔」,唯有溫柔的慈悲心,才能理解體會病人的需求,就像是菩薩的四攝法一樣。
 本書每一頁都很精采,印隆無法全部列出,只稍微摘錄其中一點內容,推薦大家參閱!

一、生病的人與照顧的人
 p. 6:譯者在照顧病人時,發現許多照護現象很無可奈何,生病的人與照顧的人之間彷彿隔著深淵深谷,即使照護者很想陪伴著病人,也常因為不懂得病人的情況而不得要領……更糟的是,訪客把外面世界的紅塵喧擾帶進病房。
p. 7:病人臥病,世界變得很不一樣……我們在醫院裡陪伴病人的經驗是,慈悲與溫柔是不二法門,可惜在那悲苦的環境之下,人往往容易失去耐性:或者陪病久了,變得只盡責任心情卻麻木。

二、生命要的其實並不多
p. 25:在考察過健康人和病人不同的生命態度之後,作者問:「是誰錯過比較多的生命?」是汲汲營營於追求社會價值的健康人,還是安於自然態度的病人呢?
生病,向人們顯露著生命的實情,讓人回歸到生命的根本之處──其實,生命要的並不多。
p. 77:身體有病痛,心靈卻可以是健康的。身體健康的人總是很容易忽略這種心靈的健康。沒有生病的存在,生命就欠缺砥礪。

三、試著從病人的世界去理解他
p. 79~ 訪客箴言
給病人機會說說心裡的感受,
別避諱去談病人以前習慣的生活方式,
他在正常的生活中還是有自己的角色,
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
p. 80-81:訪客要試著從病人的世界去理解他,訪客所談的主題,並須是在病人生病的狀態下有意義的。
p. 82-83:即使只能待五分鐘,我們還是建議訪客坐下來。……為了要看見對方,我們只好不舒服地扭著脖子。……
p. 84:有時候,訪客難免剛好坐在病人無法看到的角度,病人得扭著脖子才能將訪客完全放在視線內,偏偏病人沒有辦法主動改變這個情況,位置早已固定,甚至連挪動一下身體都做不到。

書籍參考資訊: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60682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不僅在於輕薄短小,也在於作者的樸實文字,用最簡單的話說最深刻的心理。內容誠如作者在序言裡所提:

  「本書講的是一個生病的人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但是我並不是從醫療的角度著眼,如生理或解剖的觀點來討論,而是從病人受到病痛的打擊、生命必須面 臨的改變來談。不管是醫生的建議或親友的說服,當一個人必須躺在病床上等著康復,我們就得好好瞭解生病到底是怎麼樣的處境;換句話說,生病的心理到底是什 麼,值得我們細細描述。尤其是當病人懷疑、害怕甚或知道自己復原的可能性很渺茫,這場病可能是椎心刺骨的憾事。因此本書把重點放在長期的病患,因為他們可 能從此一病不起,病床終成壽寢。

  要把生病的心理學說得完滿,就不能不談到訪客,病人與訪客之間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可想而知,長期臥床的病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很大的成 分來自於訪客的舉止:訪客如何進門、如何坐在病人身邊、如何說話。所以本書提出一些訪客箴言,以免好心探病反而出了差錯。雖然訪客多少以為自己知所行止, 不會全然莽撞行事,但我們還是需要從生病的心理學學習一些實際的行事要領。

最後,因為醫生的來到病床,與探病截然不同,我們也要對醫生如何照料病人提出一些要領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