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堅固道心




 名利之心,一直是印隆所厭惡與恐懼的,因為我尚未實證空性,因此才會有罣礙;但也因為如此,方能時時警醒自己,不要墮入名利之泥沼。
 天台智者大師,以讓哉!隱哉!去哉! 」,表達其堅固的道心。乃至於圓寂前口述的《觀心論》,也慈悲教示我們要遠離名利:

行化興顯不觀心之過

諸來求法者,本為利益他,不知問觀心,退轉令他謗。
諸來求法者,欲興顯佛法,不知問觀心,退還大污損。
如此眾得失,非偈可具陳,有此諸得失,無人覺悟者。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1]
此兩偈,明行化興顯,欲利益他,內無觀慧,翻為大損。何者?經云: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是名無慧方便縛也。何以然?此明內無慧除自煩惱,而欲外化,斯則非但眾生不成就,而更增己煩惱,故為縛也。何者?若無內觀照明,外必闇於六塵,則貪財著色,而今外化,必涉聲塵利養,利養經懷不能不起貪愛利己,利己則壞他喜捨之心。所以若無內觀勸化,翻為大損。如偈所說如此之失,其非一也。[2]


邪諂念名利之過

內心不為道,邪諂念名利,詐現禪坐相,得名利眷屬。事發壞他心,毀損佛正法,此是扇提羅,死墮無間獄。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3]
前總明三師之過,此下別出三師之失。
先有兩行半偈,明禪師過。何者?昔有五人,相契為求利養,發心入山坐禪,更互一人入於城邑,告眾人言:四人居山坐禪,並得四禪八定,證斯、須、含、漢等果,汝可供養。迭相告示遂得,果心利養,因爾得遂,五百世墮地獄,五百世為施主之奴。偈云扇提羅者,即是五中之一人名也。故偈云:內心不為道,邪諂念名利,詐現坐禪相,死墮無間獄等。
然今學道之人,心多在此道門,既久所作行業,多在名利邪諂之中,麤心不覺,細意檢之,難得出離,實心為道,恐之寡也。然君子非不愛財,取之由道,苟非其道,君子不為,況但恨修道,不能通神感聖,逮得無生,苟能有道,則德建名立,不求梵天,梵天自至矣。至則妨道,翻應離之,何得發心市朝之懷,居於情抱而自墜也!?[4]


明知事得失

勸化修供養,興顯安行人,密心為自利,猗託以資身,壞他喜捨善,駝驢以償人,若能問觀心,即如駝驃也。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5]
前有二偈半,明欲興顯佛法,翻為污損,就通方行化人也。此兩偈半,正明知事得失。
然自非內有明解觀行,知因識果,畏罪憚業,誓能無利己者耳?觀智觀心,知萬法幻化,何物可貪?何身可為?雖如幻化因果不差,盜至於五,如斷多羅樹,佛法死人,不預僧數。顯則人天所惡,冥則幽聖所呵,現則色心摧折,末則駝驢償人,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侵利極微,受報極重,何有觀智之人而為斯也!?至如駝驃,終無利己,侵眾之失也。[6]

高僧大德開示

- 印光大師:名利惑人




[1]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4c29-585a06
[2]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1b08-b23
[3]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5a22-a26
[4]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2a25-b15
[5]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5b13-b17
[6]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3a25-b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