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佛門龍象



 常聽到佛門龍象」四字,多用來讚嘆或祝福佛門的出家人之用,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但是為何是以「龍象」來做比喻呢?

 「佛門龍象」原作「佛法龍象」,出自《隋煬帝於天台山顗禪師所受菩薩戒文》,為當年隋煬帝從 智者大師受菩薩戒時,讚嘆 智者大師之語:「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清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眾所知識。[1]
 龍象之威猛能力,能摧怨敵,以此比喻入道之人,能斷煩惱,威德高遠,泛指有德高僧。所謂「欲為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若要圓成佛道,先要發菩提心,普濟一切,令諸眾生畢竟離苦得樂。《八十華嚴經》提到:「不為自身求利益,欲令一切悉安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龍象」原指象中之殊勝者,比喻菩薩之威猛能力。維摩經卷中不思議品:「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2]而僧肇之注解謂:「能、不能為喻,象之上者名龍象。」[3]吉藏之維摩經義疏卷四謂,稱為龍象,非有二物,如好馬名龍馬,故好象稱龍象。不過關於這一點,聖嚴法師另有考證,詳見下列引文說明。
 北本涅槃經卷二載,斷除諸結漏之菩薩,稱為大龍象菩薩摩訶薩。舊譯華嚴經卷七中,以龍象比喻菩薩之威儀妙好無比。
 此外另有一說,龍之梵語為 nāga,又譯為象,意指龍、象各為水上、陸上之最有力者。後引申作美稱最勝之禪定力用,及具足此力用之有德高僧為龍象。
 五代宋初贊寧法師(919~1001年):「復置世界於一毛,移海水為五味,故曰緣法察境,唯寂乃照。始驗佛門龍象,間代一生,出而攝諸不慙愧也矣。」[4]亦作「釋門龍象」。元梅屋念常禪師(1282~?年):「真觀法師,釋門龍象也。」[5]
 聖嚴師父認為,一位說法的法師,在說法的時候,若能使人降伏邪念、煩惱心,即為能說法度眾生,能夠使眾生去除煩惱,任重道遠、廣度眾生、為人群服務、行菩薩道,就像大象般的慈悲,就像龍一樣的有求必應。一個佛教的弘法人才,就是要能幫眾生解除心中煩惱問題。


佛教人才為何常稱為「龍象」(聖嚴法師-大法鼓 0623)

 佛教的寺院前面,常常會有一對石獅子,而佛教也常形容法師弘法是做獅子吼,一位很好的
­佛教人才,又常常被稱為佛門龍象,似乎獅子、龍跟象這二種動物,特別受到了佛教的重視。讓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聖嚴法師,十七、「龍象」考物〉,《學佛知津
   龍的記載,在東西方的典籍之中都有很多,但據近世地質學家及考古學家從地層下的發掘,只知有恐龍的化石,那是生存在數十萬年以前的動物。直到近四十年來 ——自一九二八年一月起,又有人在英國北部蘇克蘭地方,一個叫做洛霍納斯的湖泊中,陸續地被人發現了藏有幾隻仍然活著的恐龍的蹤跡;一九六二年又有英國的 空軍人員,曾在馬來西亞西北岸海外的桑桑島及提洛島,也發現有恐龍的存在,恐龍的形狀類似蜥蜴而且巨大,在洛霍納斯的湖泊中,有一隻身長二十公尺。這些史前的動物,是水陸兩棲而又慣於水中生活的,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關於龍的記載。
  
  但在東西方的傳說中,龍的形態,與恐龍不盡相同。中國對龍的傳說很多,但都以為是一種能夠興風作浪與駕雲行雨的神物,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民間於暴風雨前,往往有人見到烏龍戲水的自然景象,那也只是在雲層下垂時所見的一種形似的龍尾而已,至於龍的全貌是看不到的。但在傳說中的龍,那是蛇身、獅頭、鹿角、人須,而有四隻雞腳的,平時潛之於深淵,居之於龍宮,在必要行雨之時,它便飛騰於虛空,凌雲而御風,所以,風調雨順全賴於龍的恩惠,故在古代,對於龍的觀念,特別神聖。古之聖王如伏羲氏,左傳郯子就說:「太皞氏(即伏羲)以龍紀。」以後的帝王,亦以龍自況。皇帝穿龍袍,便是一徵。在西洋,亦以龍為神獸,為一種能飛翔的大蛇並為戰勝的象徵,且有帝王用龍為徽幟,其傳流的觀念,跟中國幾乎是一樣的。
  
  在印度,龍的傳說也是很多的,但是龍的形態,則與中國的傳說略異,如善見論卷十七中說: 「龍者,長身而無足。」在律中有龍子進佛寺聽法,比丘們見之如小蛇者,便以繩系而棄之於外,龍子哭告其母,龍母轉求於佛,佛遂告諸比丘不得傷蛇,以此可見,龍之與蛇,形狀相同,並且無足,這與中國龍有四腳的觀念是兩樣的,又在慈雲之天竺別集捲上中說:「天龍,一鱗蟲耳,得一渧之水,散六虛以為洪流。」可知龍的神力很大,龍要降雨興雲,並不要從海中吸水之後,再去降雨。
  
  龍在佛典之中,共分四類,那就是天龍、空龍、海龍、陸龍。天龍居於天界,是天界的守護神,是介於天人與畜類之間的眾生,有天的福報,也同時受有畜類的業報。佛教的護法天龍,多是這一類。空龍居於空,陸龍居於陸,海龍居於海。佛陀初在拜火的迦葉處降伏毒龍、目蓮尊者所降伏的難陀與鄔波難陀兩惡龍、沙迦陀尊者所降伏的毒龍,都是陸居而水陸兩棲的,並且也可進入大海的,陸龍可以入海,入海之後,身體長大了,仍可復歸陸。這倒有點像是恐龍的性能,但其並不即是恐龍,也是顯而易見的。佛典中的龍,都能變形,隨心所欲,要變什麼,就變什麼,有的受了佛的感化,竟然變了人形來向僧團中求受比丘戒。由於龍的業報,有五時不能變形,那就是:出生時、睡眠時、行淫時、?恨時、死亡時,所以佛陀不許非人出家,非人的主要分子,便是龍。龍在佛陀時代是非常活躍的,多半是受了佛及佛的大弟子們的降伏而歸依了三寶,所以成了三寶的護法,龍皆有其眷屬,其眷屬的首領,便是龍王,這與另外傳說的四海龍王,一個龍王管理一海的觀念稍有不同。所以,凡有一個龍的首領歸依了三寶,就會有更多的龍子龍女,也來歸依三寶。
  
  龍雖是福報罪報相雜的一類眾生,但是龍的果報,則有千差萬別,比如法華經中的龍女能夠一時轉女成男而為佛身。另有伊羅缽龍王,雖有神力,能將自己變為轉輪聖王身而見佛陀,但他由於在迦葉佛時做比丘而輕慢佛所說法,便墮龍身受極大苦,身有七頭,頭上生樹,風吹樹搖, 身出濃血,痛苦無窮,而又壽長一劫,至彌勒佛出世,人壽八萬歲時,才能捨此長壽龍身。
  
  龍是畜類中的神靈之物,故在佛典中,佛雖不許非人出家,龍卻每有求受三歸五戒,乃至八關齋戒的,龍對佛法的領納與受益,簡直與天人相似,佛度的第一個畜生弟子就是龍。所以佛教對於龍的地位,也很重視,比如尊稱佛的諸大羅漢弟子,為僧中的龍象,因為像是地面的大力者,龍則兼為水空的大力者
  
  龍在佛典中的記載,極其豐富,龍的梵語,稱為那伽(Naga),它是八部鬼神之一類,有惡的有善的,釋尊初成道,即在優樓頻螺聚落,降伏害人的毒龍,此後又有愚路尊者於失收摩羅山,降伏侵擾人畜的毒龍。可是,釋尊降生之時,即有難陀及鄔波難陀龍王,在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涼一熱,為太子浴身。
  
  因此,正法念處經第十八畜生品說,龍王為畜生所攝,乃為愚癡瞋恚者所受的果報,其有法行及非法行的二種。法行的龍王,瞋恚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所以不受熱沙之苦,常以善心降雨,成熟世間五穀;非法行的龍王,不順法行,常行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故其常為熱沙所燒,於南閻浮提現大惡身,起暴風雨,摧壞五穀。
  
  據長阿含經第十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常受卵、胎、濕、化四生的金翅鳥所吞食。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捲上,則說龍王有行於地上,有住於水中,有常居空中,有恆依妙高山王而住。其形或一頭、二頭,乃至多頭,或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同經卷中,舉有一百六十餘個龍王,是具大福德,若稱其名,便可獲大利益。
  
  龍雖畜道眾生,卻有許多是大菩薩的權現龍身,所以在智度論第三十等敘述龍也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在海龍王經授決品,佛陀為龍王之子威音及龍王之女寶錦,授記作佛;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記載八歲的龍女往南方成佛。
  
   龍既有如此不可思議境界,故其居處的龍宮也極莊嚴,例如長阿含經第十九龍鳥品中說,娑竭龍王之宮,在大海的水底,縱廣八萬由旬,有七重宮牆,七重欄椐,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是七寶所成,乃至無數眾鳥,相與和鳴。又據正法唸經第六十八身念處品也說,閻浮提南方,有一大海,海水之下五百由旬,有龍王宮,是以種種珍寶莊嚴而成。這些龍宮,已如天宮,所以這些龍王,也信受佛法,並作外護,例如大方等大集經第四十五,即記載有娑伽羅龍王,抄了日藏授記大集經,置於龍宮;又據龍樹菩薩傳中稱,大龍菩薩,將龍樹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予諸方等深奧經典。可知,龍王乃是大乘經典的守護者。
  
   在中國,也有龍的信仰,翻譯名義集第四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入地。」廣雅則說:「有鱗曰鮫龍,有翼曰應 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又有升天者曰蟠龍。」故以龍為神物,乃中國古來的信仰,且以天子比龍,尊龍的思想可以想見了。
  
  但是,古來所稱的龍,近代人殊不得見,從然龍的遺骸也未發現過(中藥處方內的龍骨,是動物化石,不是真的龍骨)。這是由於龍既屬於神物,壽必長而隱必秘的原故了。
  
   唯據近代學者研究,龍在印度,原為蛇崇拜的神格化,故有以蛇作龍的記載。印度土族之中,由於蛇圖騰的信仰,故有一種龍族的人民,現在的東北印度阿薩姆(Assam)地方,尚有龍蛇崇拜,同時各地至今尚存有龍城的名稱,因此就有人以龍樹所入的龍宮,可能是人間的龍族之居而非海底。不過,從許多的佛典記載,考察龍宮的所在,有的固在海底,也有在陸地的,或在沼澤地帶,或在山間。
  
  再說「龍象」,其實,龍象並非二物,佛典中所稱的象,除了指明四蹄的大象,如果龍象並稱,必是一物而已,因為「那伽」一語,可譯作龍,亦可譯作象,佛世的羅漢弟子中,凡是修行勇猛、有最大力的,釋尊即稱他們為龍象。例如舊譯華嚴卷七中說:「威儀巧妙最無比,是名龍象自在力。」大智度論卷三則說:「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 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但在中國古德的解釋,恰巧與上說的相反,認為龍象即是象而別無龍。例如維摩經不思議品的「譬如龍象蹴踏」一句,僧肇的註釋是:「像之上者,為龍象也。」嘉祥對此也疏說:「此言龍象者,只是一象耳,如好馬名龍馬,好像雲龍象也。」若按梵文那伽(Naga)的原義來說,僧肇及嘉祥的解釋,即有重行審察的餘地了。


[1] 《廣弘明集卷二十七》。
[2] 大正藏一四五四七上。
[3] 大正藏三八三八三中。
[4] 《宋高僧傳卷二十二》。
[5] 《卍續藏‧1518‧76冊;佛祖歷代通載卷十》。

3 則留言:

  1. 末學自從十年前背誦了金剛經至今想忘都忘不了,是末學業障深重現前吧!居然想了結生命,佛門都不知道如何進可以指點末學嗎?救救腦子幾部會背誦但是忘不了經典的末學,0900273847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拜懺,多迴向。心裡常發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心亂的時候,攝心為戒,一心唸佛。

      刪除
  2. 請恭聽,賢首禪院,體佛法師
    宣講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了達宇宙人生真實相。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