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我還沒準備說再見:突然失去摯愛後,你可以這樣療癒自己/Brook Noel、Pamela D. Blair PhD




 愛別離苦,是人生的八大苦之一;而死亡離別之苦,更是讓許多人難以承受。
 時間一直前行,無法再回頭,如何要從失去摯愛中療育,是本書作者的心願,也是他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有感而發。希望我們在人生最幽暗的時刻,雖然痛苦與折磨不可避免,但我們依然可以記著逝者的美好,擁抱彼此珍貴的回憶,走出哀慟深淵,感恩生者,好好活下去。

 (p. 8 譯者序)此書從兩位作者分享己身遭遇談起,首先表明之所以撰寫此書,實因自己在親歷生死大慟後遍尋無著療傷止痛的自助書刊。雖然西方文化對於死亡或許沒有東方文化 那麼多忌諱,但在一個推崇成功與積極生活的社會中,死亡或悲傷這類負面事件依然令大多數人不自在。坊間固然充斥著規劃詳盡的勵志與自助書籍,卻鮮少實事求是、教人如何走出喪親哀慟的主題。兩人因此合作策劃此書,於一九九九年首次出版,問世後廣受好評。

p. 9 譯者序)當事人的痛苦無可言喻,弔唁者簡單一句「節哀順變」沒有實質意義。朋友們能提供的最好的協助與安慰,就是了解當事人的力不從心,進而關心此人的日常作息, 像是幫忙照顧孩子或購買日常用品,以及偶爾來幫忙做飯或帶他(她)出去吃一頓等等。當年的我不僅沒在療傷止痛上花時間,還要對付搬家、適應異域生活,以及 改變工作場域的挑戰,難怪度過了可說一生中最慌亂的一年。

p. 11 譯者序) 事實上,不只是自殺,任何原因致死,都可能讓悲痛莫名的生者發出「要是當時」「但願以前」等遺憾。這些後見之明不僅無濟於事,還徒生煩惱,不應該糾纏其 中。正確而健康的做法是記住逝者的好,珍視曾經共同擁有的歲月,感激上天讓彼此進入對方的生命中,因而你要在美好的回憶中好好活下去。

p. 38)我們這個社會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哀慟與喪親的感覺。……我們的世界是由贏得取得組成的,幾乎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對付失去。

p. 45 悼亡者友人手冊)
- 別想找出消除痛苦的神奇語言或公式
- 別想淡化悲劇或讓此人心情變好
- 幫忙承擔責任
- 別期待那人來找你
- 讓朋友說他們的決定
- 別怕提起逝者的名字


內容簡介

  ◎聖誕節前夕,一向健康的母親突然過世,女兒瑪莎至今仍未從哀慟中走出來
  ◎唐娜17歲的愛女自殺後,不論時間過了多久,自責、愧疚、憤怒仍一路緊緊尾隨著她
  ◎泰蕊的哥哥在一場車禍中喪生,她形容自己不僅失去了一個親密的手足,同時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一切發生得那麼突然,我們毫無準備,卻被迫非接受不可,而世界依然若無其事的運轉,這,太不公平了!

  面對心愛的人驟逝,悲傷無助之餘,我們還可以有其他選擇嗎?

  儘管我們都知道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卻很少人對死亡作好真正的準備,更別提面對摯愛驟逝的打擊了。這些遽變令人措手不及,而社會或我們所受的教育卻很少告訴我們,當面臨這樣的狀況時,可以向誰求助?除了無盡的悲傷之外,我們還會有什麼樣的情緒轉折?喪禮過後,我們該如何自我療癒,面對未來 的人生?在我們的餘生中,還有可能重拾快樂嗎?

  本書兩位作者都曾經歷過喪親的痛楚,她們在這段悲不可抑的漫漫長路上摸索,試圖尋找活下去的勇氣及力量。而今,她們以過來人的經驗,帶著同理心與悲憫心,對哀痛逾恆的喪親者伸出援手,扶持他們走過這段人生黑暗期。

  本書的原文初版已經撫慰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在第二版中則增加了許多喪親案例和訪談,每個真實故事讀來都令人鼻酸,包括失去父母或摯友、喪偶、痛 失愛子或手足、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等。作者藉由這些實例,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輔導資訊以及療癒方法,諸如:事情剛發生時的注意事項、可以向哪些人尋求協助、 後續的情緒及身體反應、如何重新正常生活等等。

  在人生最幽暗的時刻,痛苦與折磨不可避免,但生者依然可以記著逝者的美好,擁抱彼此珍貴的回憶,走出哀慟深淵,好好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