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理事圓融



 前幾天有居士菩薩來訪,其中我們談到:對於不要執著,否則容易隨境而轉。例如募款,不論募到的款項大小,重點是募款的精神──成就大眾的布施波羅蜜。

 在生活上要如何對境修持,不生煩惱,清淨三業?就是要把握核心精神,也是是。一切都是緣起緣滅,不應在境相上起愛執貪染,徒增無謂的煩惱。若能把握」的精神,自然會有智慧圓滿「」,這就是理事圓融。
 因理顯事,因事透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一不異,何以故?若離理則事不可得,若離事則理亦不存了。理事圓融,自然一切無礙,無礙則無煩惱。
 眾生生死的根本,在於「攀緣」,因為貪著執取種種外境而生妄想,妄想既起,就有好惡、愛憎之分別,煩惱也隨之生起。維摩詰經》有云
何謂?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1]

 生死病患苦惱來自於眾生的顛倒妄想(惑),攀緣執取虛妄的境相以為實有,因此造作種種惡業(業),而受生死苦報(苦)。

 夢參老法師開示不執著,隨緣盡力而為
怎麼樣的思惟才算是純善呢?不起執著。
 人一起了執著,就著相,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用這種執著的心去做事,結果不但自己煩惱,別人也跟著起煩惱。
 你若不執著的去做,一切隨緣,幫助別人時,不要勸對方決定怎麼做;也不要勸人決定不怎麼樣。
 一切不忘隨緣,隨緣盡力而為。我們的業還沒完全消失,定力也不夠,心裡的觀想力自然不夠,智慧也不足,這樣煩惱自然消除不了。

 大寶法王有一段話開示的很好,是針對應要保握修持的真正意涵,而非只是祈求外境的成就。佛法是觀己心之道,而非外求之道:
有時候,我們外在的修持的確是真實的。通常由於一些特別的外部環境或者外緣,我們會比其他時候更有宗教傾向。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一直在等待有利的環境來激發我們的神聖行為,我們又怎麼能夠期望會真的變得神聖呢?如果只是一天幾個小時的修行,還要視乎外緣如何,那些修持的利益又怎麼能夠深植於內呢?
第十七世如來大寶法王教授選集 -- 阿尼強帕筆錄(2005-2006)




[1] 維摩詰經T14, no. 475 p. 545a15-a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