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迷悟一念間,但需要持續努力




昨晚,終於對天台圓頓止觀之「觀不思議境」的觀法有所突破,在今日透過撰寫論文中,得到了初步的驗證。因為若是觀念不正確,根本寫不出來;就算是勉強為之,也是處處卡筆,文義不通。而今日花了一點時間,就把之前絞盡腦汁還寫得文不對題的內容,逐一修正了,可知「觀念」是多麼重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造作,根本也是在這個「觀念」;為善為惡,在天堂或地獄,出離生死或沉墮輪迴,都是在這一念心。

 看了之前寫的內容,真的是很感恩 英善老師的指導與包容。老師真的是一位真修行人!對於後輩與學生,她不但從未有不耐煩或看輕的態度,而是能視學生根性,適性教導,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力量,突破學習上的困境。印隆在天台教觀的學習上,乃至於修行實踐上,感恩有 英善老師的指導,讓我能依循正路,以正見如法而行。
 
 所謂「迷悟一念間」,開悟解疑雖是在一剎那之間,但需要用功的資糧積累與努力,沒有什麼是可以速成的。自古以來的修行人,在開悟之前,無一不是積累了長時間的努力。而在開悟之後,為了保任,會更繼續用功修持,才能得到更大的突破。
 
 而真正得到法喜禪悅者,因為體得自他不二、能所空寂之妙理,才能發真正的菩提心,為眾生拔苦與樂。如維摩詰經〈問疾品〉中,維摩長者「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則菩薩病癒」以大悲心而起菩薩病的思想:
維摩詰言:『,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1]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是由於真正體得佛法「寂滅為樂」的妙義,以「大悲心」所發的誓願。「悲」是「非心」,非是由愛見所生起的有漏之心,而是由了達不可思議境,知一切生死苦惱皆不出一心之造作,了達一苦一切苦之理,疾愍眾生疾,興起四弘六度、拔苦與樂的慈悲誓願,發起真正之菩提心。[2]



[1] 維摩詰經》:「T14, no. 475, p. 544b20-b28
[2] 《摩訶止觀》卷5CBETA, T46, no. 1911, p. 56a26-b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