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比丘尼戒講座』/昭慧法師講授 研讀心得-CD1前言、學佛釋疑



CD1前言、學佛釋疑

 閉關期間恭聽 昭慧法師的『比丘尼戒講座』開示音檔。一開始(CD1),法師就提醒大家(此講座的對象為受具戒的新戒比丘尼法師)要注意修道人的本分,要以感恩心來感恩一切受戒的因緣。還有很重要的,不可抬高自己的身價,這是長養名利心!
 昭慧法師一開始的諄諄教誨,讓印隆十分感動與相應,謹節錄開市文如下:
-          出家乃至於受戒後,大家的道德對待標準一定會提高,所以一定要謹言慎行,切不可以讓居士退心!
-          要正見增上,否則會「一盲引眾盲,相皆入火坑!」
-          要時時檢視自己的身口意,是否與法相應?若不相應,就要懺悔!
-          要研究戒律,方能實踐戒律。
-          要知道戒律在修道過程中,占了什麼樣的地位。

 另外,
昭慧法師提到關於未受具戒者不可聽戒的說法(會成為戒障),是中國佛教一直以來的觀念,但是精研戒律的 弘一大師曾提到,在戒經中並沒有這樣的說法。而針對此觀念,有另一種說法,是認為若讓為受具戒的人了解我們的戒律,看到不如法的出家人,會增長他的驕慢心。但 法師認為,一個有驕慢心的人,他會用各種方式來顯示他的驕慢心。光是沙彌十戒(如不持金銀與過午不食戒),就夠他質疑與驕慢的了,不必聽過具戒戒條才會生起。

 針對此點,昭慧法師開示,有二點是我們修道人應注意的:
一、修道人是否有具足僧格?先要自我反省,不要試圖以覆蓋方式掩藏過錯。
二、不要把戒律的解釋,詮釋到好像無人在持戒,這樣肯定是你解釋的方式有問題。若是將二千多年前的環境套用到現代,一定會出現問題。研究戒律、實踐戒律的方法一定要正確,否則反而會令人誤解。

 很多的制戒因緣,是因為居士譏嫌,而向比丘或佛陀舉發,佛陀因此制戒,教導修行者以後不可有此行為。因此可知,許多的戒律內容,是佛陀因應二千多年前印度社會的與論,而調整僧團始知符合社會規範,所以並不是一套密不透風的內部規範。如南傳佛教,例如泰國,己乎每個男子都有出家的因緣,甚至於一出家就是比丘,當然知道出家眾的戒律。他們多半會還俗,於還俗後,成為居士之身,在了解戒律的情況下,並無減損其對於佛教的信仰與恭敬。

 出家眾的開會決事,稱為羯磨,為何比丘、比丘尼的羯磨,要將為授具戒者遣出會議之外?昭慧法師解釋,就是現代的團體要開會,也會有可以開會者的資格限制(如會員、黨員等)。所以,「僧事僧決」一點都不神祕,也非階級高下之分。此是因為比丘、比丘尼是僧團的正式成員,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是「觀察員」,等到具備資格可參與決策,這樣決策才不會變質。比丘、比丘尼奉行戒法是義務,參與決策是權力(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乃至於居士不需奉行具戒戒法,無義務故也無權力,權利與義務應是對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