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閉關告假

3/4印隆就要開始閉關了,要向大家告假至少三個多月,這一段期間將結普賢道場,專心修持法華。

感恩護關居士菩薩的協助,相關事宜及所需供品、用品都已準備圓滿(20130301-感恩護關善知識)。今日也將壇場都布置好,其實很簡單,但很莊嚴。《法華三昧懺》的「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有云:
夫一切懺悔行法,悉須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是故當於正懺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心所願求,悉克果故。 (亦須誦下諸懺悔文,悉令通利)

而如何「嚴淨道場」?智者大師教示云:
「當於閑靜之處,嚴治一室以為道場,別安自坐之處,令與道場有隔。於道場中,敷好高座,安置《法華經》一部,亦未必須安形像、舍利并餘經典,唯置《法華經》,安施旛蓋、種種供養具。於入道場日,清旦之時,當淨掃地,香湯灌灑,香泥塗地,然種種諸香油燈,散種種華及諸末香,燒眾名香,供養三寶,備於己力所辦,傾心盡意,極令嚴淨。所以者何?行者內心敬重三寶超過三界,今欲奉請供養,豈可輕心?若不能拔己資財供養大乘,則終不能招賢感聖,重罪不滅,三昧何由可發?」
《助儀》補充云:「如無別屋,亦可同間。絕無己物,方可外求。」

簡單莊嚴,供養物具備,攝心歡喜,感恩諸位菩薩的護持!還有一對莊嚴的「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佛幡,於下周才會送來,但屆時已不上網,等閉關圓滿後再與大家分享了。

隨喜精進之願心

 

 此次報名參與精進用功計畫 共有128位行者,還有不少格友發心會一起用功,持續自己本來的功課,印隆都十分讚嘆,也很歡喜大家能與印隆一起精進共修!

聖嚴法師:如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中國人常說的「人緣」,日本話稱為「人氣」。例如,有的明星在戲裡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種特質,無形中會吸引許多影迷,很受大家歡迎;有的明星則沒有這種特質,但他的戲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還是會有許多戲迷、歌迷支持他,這是因為他透過美妙的歌聲、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與大家結緣,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像我透過寫作、演講,也和很多人結了緣,因此我走在路上時,很多人見到我就會說:「你是聖嚴法師嗎?我看過你的書。」我雖然不是直接與讀者面對面,而是間接透過書本作媒介,也算是與大家結緣。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緣」如果結的緣是好緣,別人自然會主動親近你,喜歡和你做朋友;如果結的緣是惡緣,別人就會討厭你,不願意和你合作。所以,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你,或許就表示你平時不願與人結善緣。

  彼此有緣的人相處在一起,必然感到親切、歡喜;遇到和自己無緣的人,光看對方的模樣就覺得討厭,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你不順眼、不喜歡,甚至連發型和動作都可以嫌棄。

  其實問題並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因為喜歡或討厭是主觀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自己從小養成的觀念有些則可能是過去的經驗在腦海裡留下的印象。例如,看到三角臉的人,就聯想到毒蛇的頭是三角形的,覺得很可怕;看到瘦長的臉又聯想到馬臉,覺得很難看;看到圓形臉,又認為是燒餅臉,不雅觀,無論看到哪一種臉型,都一樣有意見。又或者,某類型的人曾經在某個機緣下,帶給你很不舒服的感覺,從此以後,看到這類型的人你就覺得反感。

  由此可見,喜歡或不喜歡,可能起因於自己在過往的經驗中,在某一時刻停駐過心頭的記憶,也可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好惡,以至於見到某類型的人、聞到某種味道、聽到某種聲音,都會產生自然的心理反射作用。

  所以,如果某個人讓你覺得很討厭,可能是你過去世沒有和他結善緣,或根本結的就是惡緣;也可能是你在這一生中,沒有意願要與這類型的人結緣。但是,你討厭的人未必會真的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那只是你主觀意識在作祟,導致你排斥、不願接觸對方;如果對方也有同樣的回應,就會造成互相敵對的局面,漸漸地,自己就變得沒有人緣了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不妨這麼想,就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和對方結善緣,所以這一生他老是來煩你、整你、讓你難過,但這些困擾可以讓你有更多磨練的機會、成長的空間,你反而應該感謝他

  即使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舊要繼續與他結善緣,因為既然過去未曾與他結好緣,此生更應該與他結善緣。如果能有這種觀念,即使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會覺得對方是來成就自己的菩薩。

  所以,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別人傷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顧他;如果別人欺負你,你應該要原諒他,這就是「廣結善緣」。如此堅持下去,別人便會逐漸被你的態度所轉變。

  也許此生你一直付出,都得不到對方正面的回應,但還是要繼續和他結善緣,這種緣叫「來生緣」。畢竟連草木、動物都有感情,更何況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斷地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即使今生不轉變,來生也會轉變。所以,只要抱持著與他人結「來生緣」的信念,便不會覺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是件苦差事了。


轉變自己的因果/達真堪布仁波切

當我們身體生病,疼痛難忍時,心不能著急。首先你要知道,這是自己的因果,肯定是因為自己曾經殺生,所以才要感受的短命多病的果報。你能相信這個道理,然後如理如法地去懺悔殺生的惡業,這樣才能消掉往昔所做的惡業。業消掉了,果自然就沒有了,身體的病痛也能消除。其次,你若想健康長壽,就去愛護自他的生命,多放生,這樣你可以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這就是轉變因果。

很多人都想賺錢,想發財,但始終不能如願以償,總是那麼貧窮,這肯定是前世做過偷盜的惡業,因為偷盜的果報是貧窮。命中有財,才能發財;命中沒有財,總追求錢財,做發財的夢,沒有用!你要相信因果,要誠心懺悔,這樣才能消除偷盜的惡業,消除貧苦的果報。你若想發財,就不求回報地多付出,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不管是錢財還是智慧。佛法裡講的三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都是去付出,這樣你才會財源滾滾。

現在很多人總是在消耗福報,不會積累福報。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我們都要修福報、珍惜福報、積累福報,不能消耗福報。不管是在道場,還是在其它任何地方,你若覺得這是他人的、大家的、國家的,然後就不珍惜,隨便亂花亂用,這實際上是最消耗福報的。你能夠得到或使用這些資財,也是你自己的福報,否則你也不會有這個機會

在家裡也是,不能總想占別人的便宜。覺得一切都自己說了算,什麼事也不做,好像很有福報似的。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消耗福報。你讓他做事,這是你正在欠他,總有一天你要成千上萬倍地還啊!你若相信因果,你就應該沒有要求地多付出,自己盡心盡力地去做。有的人也能多做,但是心裡卻總是在埋怨別人,你這樣就不是出於真心,這也是在造業。只有心甘情願地付出,才能消業積福

現在很多人總想說服別人,改變別人,但說話卻沒人聽,沒人相信,沒有威信,這是說妄語的果報。很多人愛說話,卻沒有威力,造很多口業,這都是前世說綺語的果報。還有現在不管是夫妻之間,母子之間,還是朋友之間,總有說長道短的現象,總有障礙,這是前世說離間語的果報。這些都是因果,你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多多地懺悔,真心改過,然後多說諦實話,多說悅耳語,多念誦經咒,別再說謊話,別再欺騙別人,這樣才能轉變因果,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解脫。

很多人都在造業,越來越自私,都不願付出,總想佔便宜,總想得到一些好處和利益,互相之間沒有真心誠意。如果得不到利益,就不去關心對方了。只知道自己的感受,根本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人心壞就壞在這裡

很多夫妻之間總是不和睦,離也離不了,過也過不下去,總是天天吵吵鬧鬧的,互不關心,沒有真正的感情,這個問題特別普遍。其實這都是因果,前世肯定是做過邪淫的惡業,邪淫的果報就是夫妻之間不和睦,彼此成為冤家,互相傷害,哪怕是做錯了一件事,看錯了一眼,心裡就不舒服。這就是因果。今天去這裡求,明天跑那裡去算,都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從內心裡懺悔,然後要多受持戒律,這樣才能改變現狀,夫妻才能和睦相處。

我們真正開悟證悟以後,有修行,有很高的成就了,那時我們才能做到不受因果,可以超越因果(引用按:不昧因果)。之前,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然後去轉變因果。佛法裡有特別明確而又正確的方法,只要加以對照與對治,一定能管用。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全素黑芝麻狗餅乾

  EL菩薩繼全素狗餅乾 製作示範後,再度示範「全素黑芝麻狗餅乾」(其實人也可以吃,印隆有試吃,無糖無添加物,很健康)。黑芝麻是素食的鈣質來源,吃素也可以很健康喔!各位家中有毛小孩的格友可以嘗試,當然人要吃也是可以的。

 這是EL菩薩準備的材料,與上次的全素狗餅乾 是一樣的,只是此次黑芝麻的份量要多一點:
1. 中筋麵粉
2. 燕麥奶(也可以用牛奶+燕麥片)
3. 黑芝麻粉(增加香氣與營養,但非必須)
4. 蔓越莓乾(增加口感與營養,但非必須)
5. 奶油


麵粉過篩後,加入燕麥奶(或牛奶及燕麥)及黑芝麻粉,不需加水,揉製不黏手即成。

奶油稍微用烤箱加熱一下,使之融化,方便塗抹。

這次用心型的大模型,因為小慧的食量較大,一次可以吃一大片~
餅乾上鑲嵌入蔓越莓後,將奶油塗在餅乾上,塗好後,就可以放入烤箱。

烤成功囉!形狀很漂亮,並散發出但奶油香味~

這個黑芝麻餅乾的顏色,跟小慧好相配喔!


小慧愛吃嗎?他的姊姊帶回去後,說可是愛吃得很呢!


為了拍照只好忍一忍~


拍一張小慧背書包的照片,不過小慧比較喜歡書包裡的零食,感恩格友小媚姊姊~


小慧還沒有成年,但現在十分豐腴,可以知道他過得很幸福快樂!忘記以前當浪浪的悲慘歲月了~


[幸福領養的故事]
- 20121119-幸福的妙妙
◎黑熊妹記事:
- 20120913-黑熊妹記事1-搶救黑熊妹!
- 20120915-黑熊妹記事2-乖巧的小慧
- 20120917-黑熊妹記事3-與小慧相見歡
- 20121002-黑熊妹記事4-終於恢復健康的小慧
- 20121007-黑熊妹記事5-開喜小慧
- 20121012-13-黑熊妹記事6-小慧田中寶塔之旅:寶塔之旅(1/4)20121012-到達台中寶塔之旅(3/4)20121013-田中寶塔景色與幸福的小慧
- 20121031-黑熊妹記事7-小慧近照
- 20121117-黑熊妹記事8-為寵物植出世之福
- 20121128-黑熊妹記事9-報恩的小慧
- 20130128-黑熊妹記事10-只要有愛,每一隻狗狗都是有靈性又可愛的

聖嚴法師: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




(一)前言

很多人以為,佛教是出世的,不主張有家庭,不希望人家結婚,這好像是說,信了佛教的人都應該出家,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其實,唐宋時代,在家的佛教非常興盛,我們可以從敦煌石窟、文字記載、圖畫或雕刻中,看到許多關於在家居士家庭生活及婚姻生活的描述。元朝以後,佛教漸漸隱遁山林,與人世間漸漸疏遠,因而造成一般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逃避現實的錯誤觀念。很多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子女親近道場、親近法師,就會很擔心他們出家。事實上並不盡然,許多人經常親近寺院,卻沒有因此而准備出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出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而且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非常地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的相待及小孩的照顧和教育。甚至還有幾部經典專門講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諸位菩薩很幸運,能夠參加我們第一屆的佛化婚禮。今天請諸位來上課,就是從佛教徒的立場,從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場來認識婚姻。


(二)婚姻的意義

婚姻本身是責任和義務的肯定與承擔。通常一般人結婚之前,認為自己還沒有結婚,可以什麼都不管,不但沒有想到如何讓父母頤養晚年,甚至還一直接受父母的呵護照顧;可是,結婚之後因為有了家室,同時因為孩子的誕生,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而產生家庭的責任感。所以結婚和沒結婚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婚姻本身是責任的肯定與開始。

有人說「婚姻是鎖鏈」、「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有人認為反正結了婚還可以離婚,為什麼一定要結婚,不結婚不是很自由嗎?這是不負責任、過分浪漫而不務實的態度。如果結婚的時候就准備離婚,最好還是不要結婚,婚姻是一份責任,豈能兒戲?

現今社會問題最多的,莫過於金錢及男女色。印度因為氣候炎熱,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歲就能結婚,甚至更早。加上居住空間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樹下或門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間的性行為非常混亂。釋尊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而規定在家居士一定要守五戒,尤其是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見佛教對婚姻的重視,及夫婦彼此之間要守信諾、守貞操等觀念的強調。可是,中國自五四運動的學者們提倡「守貞操是吃人的禮教」,及毛澤東「破四舊」的主張,因此把中國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五戒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為邪淫不僅是家庭問題,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及穩定,這種罪業是很重的。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逢場作戲沒有關系,假戲真演,終會導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嫖女人,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愛滋病的病毒,而帶回家傳染給太太。再就心理層面而言,一個人有了外遇,會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現,問題不斷衍生,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這個影響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會責任是不容忽視的!

結婚是兩個家族結合,人際關系因之擴大而改變。面對人生的新境界,更應秉持慈悲的精神,來對待、照顧另一半、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時也應以智能處理事情,以理性教育小孩。這是在婚姻過程中,應該學習的態度與義務。


(三)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法鼓山農禅寺的聯合婚禮都會贈送新婚夫婦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是我們特別請藝術家設計、雕塑後制成白瓷觀音像,希望你們不論居家空間的大小,都能虔誠供奉此尊觀音菩薩像。從此家庭不僅是你的家,也是修行的道場。

供奉觀世音菩薩有兩種意義,一是學習、模仿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如果我們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慈悲,夫妻還會吵架嗎?還會打小孩嗎?還會棄父母於不顧、對朋友有不忠誠嗎?

不會的。第二種意義是,菩薩的確是有感應,當我們有困難、有麻煩時,我們要以佛菩薩為模,同時祈求佛菩薩給我們力量和信心,讓我們平順地共度一生。夫妻雙方由於生活背景、出生環境的不同,性格、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同床異夢、意見不合是正常的。我們要互相地調和,彼此包容,否則就不要結婚。

有的人結了婚以後夫妻吵架,就來找我,通常我是誰來就罵誰,「有理扁擔三,無理三扁擔」,因為吵架是兩張嘴吵的,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吵,一會兒就吵不下去了,有了這種認知,就算對方不改變,家庭也不致於破裂。結婚本身很簡單,但未來則是一段很長的路,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為准,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會美滿、幸福。


.以家庭的淨化,提升人品、淨化人間

淨化人間要從淨化家庭開始,也就是要從建立佛化家庭開始。以佛菩薩的慈悲及處事的智能,為我們學習的對象。提升自己,淨化家庭,進而影響周遭的親人、朋友,再擴及至社會,達到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四)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建立婚姻的共識

我們講建立佛化家庭,是希望從夫婦兩個結婚開始,就是一個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需要建立婚姻的共識。婚姻的共識是關懷、是互敬、是禮讓、是互為同修菩薩,互為善友,彼此相互提攜、共同地成長。

如果遇到另一半很消極、很無奈、很孤單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暫時的挫折無所謂,我們再好好努力,你千萬不要灰心!我會陪著你共同度過難關,而且我們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顧!」這就是互相關懷。釋尊教導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來的佛。

所以我們要尊敬對方,即使對方不尊敬我們,也要認為這是成長的逆增上緣。我們不是教大家逆來順受,而是倘若實在無法避免的時候,就要學習接受事實,並由衷感謝一切成長的順逆因緣。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如果對方一時無法改變,一定要調整自己,時時以尊敬、尊重的態度,來與對方相處,視其為未來佛、為菩薩。互敬、互重,對家庭生活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問題的發生,來自於夫婦雙方不能相互禮讓。曾經有一位先生在禅七期間痛哭流涕,他說:「一味嫌棄太太是我這一生最大的罪惡,出禅堂後,我一定要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賠罪、忏悔,並由衷謝謝她多年來的包容。」第二天他的太太跑來告訴我:「感謝師父!本來我先生已經准備和我離婚,如今,我撿回我的先生。謝謝師父!」這是很不容易的。夫婦之間一定要互相禮讓,尤其是先生對太太,因為一般而言,先生禮讓太太比較困難。


.懷胎之教育

結婚不要孩子,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拒絕成長的舉動;不過,拚命生孩子也是不負責任的事。有了孩子,我們才會深刻體會到父母生養我們是多麼地不容易。從懷孕到生產,從生產到小孩上學、結婚、成家,成家之後,還要幫他立業,牽腸掛肚、萬般呵護。沒有孩子,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責任,也不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

但是現在不論中國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結婚之後,非但忽略了雙親的奉養,還因忙著事業,而把小孩交給父母去「孝順」,這絕對是錯誤的。

懷胎的時候要想:這是菩薩來入胎,我們懷的是一尊小菩薩。千萬不要認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來就好了。」如果你認為那是小鬼,他真的會變成小鬼;如果你視他為菩薩,他會是個菩薩。

心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懷孕時,心中常念觀世音菩薩,多看觀世音菩薩像,經常觀想菩薩慈祥的面容,對胎兒很有用;我們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想要生氣的時候,就趕快念觀世音菩薩。懷胎時,不可以暴飲暴食、生活不正常。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情及心理現象,都會對胎兒產生直接的影響。先生們可能認為自己跟胎教沒有關系,其實你的身心狀態會影響太太,也就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


.小菩薩的培育

當小菩薩學會站立時,就要教他拜佛;在還未識字之前,可以讓他看兒童佛教書籍上的圖畫,例如〈本生談〉——講佛往昔生中種種愛護動物、救度眾生的故事,培養慈悲對待一切眾生的胸懷。

有人主張讓小孩長大後自己選擇宗教,其實這絕對是錯誤的。佛教的信仰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建立,更何況母親懷胎時,就已經在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其實孩子在母親胎裡就是佛教徒了,為什麼還要等他長大再讓他信佛?這是父母未盡義務及責任。多給小孩一點接觸佛法的時間,小孩才能健康地長大,心理上才不會古怪


.夫婦的生活

「原諒對方」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有一對皈依弟子結婚四年了,有一次來跟我說他們要離婚了,我問他們為什麼?丈夫說:「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樣。我這個太太,吃蘋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絲,還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來擦碗筷。」太太也說:「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覺前不漱口也不洗腳的,上臭下臭,我覺得跟死屍睡在一起,我還能睡得著覺嗎?」

這個好玩了,吃蘋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絲,不漱口不洗腳,都變成了離婚的理由。夫妻之間原本就不會有什麼大事,但是最討厭的就是這些雞毛蒜皮、芝麻綠豆的事,因為太煩太雜了。其實夫婦的共同生活,要包容對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問題,只要太太不紅杏出牆,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

還有,要諒解對方、不要懷疑對方;夫妻之間要互信、互愛,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點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會覺得慚愧:「太太這麼相信我,對我這麼好,我竟對太太不忠實,實在太不像話了。」夫妻雙方彼此要絕對信任,而互信是從諒解、原諒來的。做為一個佛教徒,你要相信對方,相信他絕對會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會念觀世音菩薩,學習原諒對方,這個非常重要。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講於農禅寺,原收錄於《一九九四法鼓山禮儀環保年禮儀環保實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夫婦的結合,是同舟共濟、相依為命的兩個人。

夫婦的相處,除了彼此相愛,也要彼此學習著從沖突與矛盾中,做統一與調和的努力;在不斷地溝通、協調、妥協、適應之中,幫助彼此的成長,促進家庭的和樂。

夫妻相待當遵守六個原則:

一、互相感謝,不要計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計較的寬大心懷。

二、互相尊敬,不要輕慢,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輕慢的寬大心懷。

三、互相禮讓,不要侵犯,但是要有接受對方侵犯的寬容心懷。

四、互相關懷,不要冷漠,但是要有接受對方冷漠的心理准備。

五、互相信賴,不要懷疑,但是要有接受對方懷疑的心理准備。

六、互相諒解,不要誤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誤會的寬宏大量。

因為婚姻關系是終身相守相助的大事,兩個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由於各自身心的失調以及環境的沖擊,難免會有意見及性格上的小摩擦,只要有一方能包容對方,就可以維系夫婦間的和諧。

佛化的婚姻,是共同修行菩薩道的終身伴侶,菩薩是有慈悲和智能的,學佛的夫妻當以慈悲照顧對方,以智能照顧自己,如此便能「慈悲沒有敵人,智能不起煩惱」。

佛化的家庭是夫婦共同修持菩薩行的道場,所以要學習著用慈悲心、柔軟語,用感激、奉獻和報答的態度,盡心盡力為每一個家庭成員服務。

以佛化婚禮結合的夫妻,一旦有了摩擦,吵了嘴,要趕緊念佛,多多拜佛,至誠忏悔。要記得,自己是在佛前宣誓結婚的,所以要隨時提醒自己,用佛化婚禮誓詞中的兩句話「無論富貴貧窮,此誓終身不渝」來共同勉勵。

我在這裡,完成佛化婚禮的新人祝福,祝福你們的幸福人生,祝福你們的美滿婚姻。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講於農禅寺佛化聯合婚禮,原收錄於《一九九四法鼓山禮儀環保年禮儀環保實錄》)



二、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


(一)前言

從禅修者的立場,談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的原則,可以用兩句話來表達:「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

如果能夠全心全力關懷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不論貧富貴賤,必定會使得全家老少健康安樂;如果能夠用全部的生命從事工作,不論職位的高低大小,也必定能使自己和他人同享成功的經驗。

物質生活的富足,未必贏得家庭的美滿;而虛有其表的風光,也未必算是事業的成功。唯有使得一家大小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的溫馨,家庭才會美滿;唯有投注全部身心於所從事的工作,才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表現。


(二)家庭親子,互敬互助

現代人由於過分強調個人,因而形成了親子間的代溝、夫妻間的裂痕,甚至兄弟姊妹間的隔閡。一家大小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各懷各的心事,不但一味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甚至彼此爭權奪利;到最後父母不明白兒女的心事,子女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丈夫與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讓,幾乎每個人都對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

結果,年老的父母被送進老人院,少年的兒女性格叛逆,青年兒女也離家求獨立,連男女間的婚姻也顯得非常脆弱,人人稱羨的「美滿家庭」,幾乎只成為一句口號、一種夢想。

其實,夫妻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學習、相互忠誠、相互關愛,那麼建立美滿婚姻的家庭,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三)經營事業,努力踏實

另外,社會的價值觀念混亂顛倒,多數人只知道以財產、名望、地位和權勢來當作事業成功的價值標竿,卻不知道這是要靠先天的福報以及後天的努力才能促成的。如果沒有先天的福報,單憑後天的努力,未必能在名利與權位上獲得稱心如意的滿足感。

許多人不明白這層道理,於是為了追求一己的私利,罔顧他人私益與群眾公益;企圖從社會的夾縫、法律的漏洞中,施展巧取豪奪、假公濟私、偷天換日的手法,無形中傷害了許多無辜的眾生,並且擾亂社會風氣,一時間看似飛黃騰達,終究還是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社會輿論的撻伐;就算暫時逃過了,也仍舊逃不出未來的因果業報。

因此,追求事業成功的理想,固然沒有錯,然而不合因果觀念的盲闖瞎拚,只會變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惡漢和社會的罪人。

由於現代人普遍都是貪圖眼前的近利,在個人自我意識受到壓抑之時,便容易生起異動的念頭。所以現在各行各業的人事流動率日漸升高,甚至很多人是改行又改行,跳槽又跳槽,而在這種工作不穩定的狀況下,身心勢必無法安定,連帶的也造成家庭的不幸福。

當然,如果是階段性的轉換、計畫性的改行或調整性的升遷,那都是成長的過程,也是邁向成功之道的必經步驟。可是如果是時時不滿現實的工作環境,不願全心全力投入於當下所從事的工作,就不可能從任何行業的任何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果實了。


(四)忙人時間最多

現代人幾乎無人不忙碌,為了賺取生活所需,往往不只有一項工作,有時還得身兼數職;也許白天已為個人的事業或工作累得喘不過氣來,晚上可能還有不得不出門的交際應酬。於是有些人因為忙於事業而疏忽了對家庭的關懷,每天早出晚歸,往往一星期之中難得跟子女打一、兩次照面,甚至夫妻之間也難有充分的時間來互相溝通。在如此繁忙而緊湊的生活中,該如何將家庭和子女照顧妥當,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以我個人的經驗,以及我的見聞所得,卻可以證明「忙人時間最多」,因為只要有心,「忙人」會充分運用時間、分配時間,兼顧家庭與事業的雙勝雙贏。
我自己雖沒有妻兒的小家庭來拖累,但卻有寺院的大家庭以及僧尼徒眾們的管教養,是身兼父母和老師的三重責任。我必須全心全力經營寺院、關懷徒眾,在極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總不忘對每一位弟子愛護關心,有時是采團體方式的討論指導,有時則用個別談話來開示勉勵。俗語說:「知子莫若父」,我是他們的師父,我應該是他們心目中的知己者,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做我的弟子。

同樣的,身為家長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性格、興趣、資質和潛能,也就沒有辦法指導子女,協助他們來選擇前途;如果不能陪伴著子女一同學習成長,做子女心目中的知音、知己,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賴,讓他們感到安全。


(五)全心全力照顧家庭事業

對於家庭與事業,只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必定能夠雙贏全勝。

我在指導禅修時,經常提醒大家:「活在現在,佛在現在。」意思是:及時努力、及時心安,以「一步一腳印,一印一個坑」的態度,提醒自己人生短暫,必須步步踏實,生命才有價值。

若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都以全生命去適應、感受,事後不牽掛其成敗得失,那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真義。

總而言之,只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員付出真誠的關懷,體會彼此的心境,不一定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就能使家庭幸福美滿;對於事業,只要在工作時全力工作,在思考時全心思考,在處理問題時,將全部生命投注進去,就能獲得輝煌的成果。

即使在物質方面沒有收獲,但對於身心的安定、經驗的成長、社會的貢獻,卻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講於台北安和分院「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座談會,本文現收錄於︽平安的人間︾)



三、佛化家庭
  過去佛教經常被誤認為是消極、厭世、逃避現實的,甚至以為凡是學佛的人,都應該出家,真正學佛的人就應該沒有家庭;信仰佛教的人,就屬於脫離人世的。

其實,釋迦牟尼佛時代,在僧、俗、男、女四眾的佛教徒中,只有少數人出家修梵行,絕大多數的佛弟子,都還是在家人。因此,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對家庭必定是有幫助的。

基本上,佛教對於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點來討論:


(一)淨化人間,必定要淨化社會

淨化人間的目的是為了要淨化社會,淨化社會的目的是為了淨化世界。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說的淨土,在人間落實建立起來。


(二)淨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淨化家庭要從淨化婚姻開始。家庭的組成,是從男女結合的婚姻開始,所以近世以來,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禮,法鼓山除了推動佛化的聯合婚禮,並且也編了一本小手冊,叫做《佛化家庭手冊》。


(三)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佛教徒稱呼父母為「老菩薩」,便是要把父母當成佛菩薩一樣的恭敬、孝養

對於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兩家的父母,男的有父母及岳父母,應當平等敬養;女的有父母及公婆,必須要兩者兼顧。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我們中國人說,夫婦應相敬如賓;對佛教徒而言,夫妻之間應彼此當成同修伴侶,互以「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相稱,把對方當做共創幸福的善知識來看,彼此相敬、相讓、互助、互諒,並互相關懷。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中國人所說「養兒防老」的觀念,佛教徒並不贊成。佛教徒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目的不是為了防老,乃是為了負責,畢竟每個人的福報與業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教導兒女建立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卻不必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父母,否則當指望變成失望時,便會衍生出無窮盡的煩惱。


(四)家庭的成員當各盡其責任和義務

.現代人在婚後應該對於三個家庭,負起關懷的責任:

(1)婚後由男女組成的小家庭,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

(2)父母的家庭,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後的男女,如果計畫養育下一代,就應負起作父母親的責任和義務。作父母親應該有三個條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則在懷孕之前,夫婦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健康,否則對胎兒將造成不利的影響。

(2)太太懷孕後,夫婦兩人更應該經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否則會影響胎教。或許會有人認為:「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吧?」其實,丈夫如果對妻子發脾氣,會影響妊娠中太太的心情,間接也影響了小孩子;因此夫妻兩人都應該共同擔負起胎教的責任;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後,一直到子女成年為止,父母都必須為了兒女的教養,而經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

(3)除了胎教外,佛教徒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管教,作父母的,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更應該以身教、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長。此外,佛教徒把子女稱為「小菩薩」,是以迎接菩薩的心態來歡迎子女的出生,把他們當成是來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成就自己菩薩道的人,所以要跟他們一起成長


(五)佛化家庭的經濟應有的原則

(1)用正當的方法,以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能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從事與佛教五戒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於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於買賣酒類等的行業。

(2)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為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用錢則可依:家庭的生活、營利的資本、資產的增加、儲蓄生息、布施行善等五個方向來規畫。

(3)除了家庭儲蓄、經營所需之外,盈余的財產也應該用在孝養父母、救濟幫助親戚朋友,以及布施貧窮,供養三寶,做宗教、慈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

總而言之,現代家庭應該要有宗教的生活,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應該由佛化婚禮開始,然後用佛教化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來教育子女,同時每天要有定時定數的修持恆課。

(摘錄自聖嚴法師《平安的人間》)



四、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一)前言

我不是科技的專家,也不是生理、營養、心理分析、家庭問題專家,更不是企業管理專家;我是以佛法來整合問題、疏導問題的法師,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把對佛法的體驗,將人間所有身、心、環境的問題,做整體性的疏導,提供大家一些原則性的指導,以達成安身、安心、安家、安業的目的。


(二)安誰: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行菩薩道——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一般人總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說,以為自己的身體得到安全的保障,內心才能安定下來;也認為自己應先求得安全的保障,然後再考慮到社會上其他的人。

但是學佛的人,一位菩薩道的修行者與實踐者,觀念恰好相反,是以安心來做為安身的基礎原則,以安人來完成自安的功德。

因為心安定了以後,身體自然也會安定。心理健康,身體即使有病也算是個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心不健康,身體再怎麼好,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對社會、對家庭,都可能造成困擾。

如果能夠隨時隨地,以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安定、他人的幸福,以及他人的利益為首要考慮,你一定是個很安定的人,你的家人、親友,也都會因此而得到安全。

因此修行菩薩道的人,一定是捨己而利人,安心而安身的。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的心不受環境污染,也不因個人心念的蠢動而影響社會環境,這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心靈環保」。

如何安身?就是要落實法鼓山提出的「禮儀環保」,其中包括了心儀、身儀、口儀,要我們從語言、身體,乃至於面部的表情、動作,都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尊重、感謝、感激與感恩。由於我們對人真誠有禮貌,所得到的回響也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當然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會是安全的。


.身心平安——身心的平衡與安穩

身體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身體機能不平衡,佛法稱為「四大」││地水火風失調,也就是冷熱不調、飲食不調、睡眠不調、運動不足或運動過度、生活作息不規律等,這都會使我們的身體失衡。此外,不能夠控制內心的浮動,而造成種種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狀況,也會使得身體的健康受損。

此外,外在的誘惑,環境的壓力,也會讓我們的身體失去平衡。本來不想生氣卻生了氣,本來不想喝酒卻喝了酒,本來不想賭博結果卻賭博,本來不想暴飲暴食,為了克制煩惱就拚命地吃喝……,凡此種種,都是根源於內心的不平衡,最後終將演變成身體機能的失調。

平常生活中,當你發現心中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時候,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然後注意你的心在想什麼?然後把自己客觀化,觀察自己為什麼會生氣?生的是什麼氣?看一看你生氣時的呼吸如何?心髒跳動得如何?接下來注意你自己的感覺,是不是很不舒服?

也就是說,在內心不安定時,不妨馬上把心念移轉到觀照自己身體的種種反應,心情便會立刻平和下來。這種平衡與穩定身心的方法,非常有用,但是要經常練習。

所以,落實「心靈環保」,實際上就是運用佛法來調整我們的心;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頓悟成佛,但至少可以用這些簡單的方法,使得身體平衡,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當遇到重大困難,光是著急、痛苦,是沒有用的,應該提起心念,持誦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聖號,祈求佛菩薩的護佑,給你信心和力量。其實,當你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已經是平靜、穩定下來了。


.安居樂業——家業的幸福與安全

家的定義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層次的家。有家就一定有眷屬,眷是眷愛、眷顧、親愛、親近、關懷、照顧的意思;對所屬的人眷顧、關愛,就叫眷屬。在家庭中,每一位成員應該互相照顧、關懷、勉勵,彼此相愛、相助,也一定要有責任、義務,以及倫理的分際關系。

現今一般家庭,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安定力,往往比較薄弱,夫妻間常常為了一丁點小事就吵架、鬧離婚。孩子稍微長大些,就開始叛逆,甚至於離家出走。

如果我們能夠從一個小家庭、小家族,慢慢把范圍擴大,把所服務的機關、公司、團體,都當成是自己的家,如此一來,心量就會寬大,而不會老是圍繞著個人的小家庭而吵架、鬧意氣。

釋迦牟尼佛便告訴我們,要以如來的事業為家務,以一切眾生為眷屬,這樣的家,範圍就非常大。在《維摩經》中,維摩诘菩薩是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以一切眾生的俗眷為成佛的家業。

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薩行基礎,但如果能再擴大,以一切眾生的煩惱為家,荷擔起「如來家業」,那更是深廣的菩薩行願。但是大家千萬不要把順序顛倒了,一定要由小而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穩與平安。


(三)安身: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生活的節奏太快不一定是壞事,但生活得太舒服也不一定是好事。

許多人拚命賺錢,為的是「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希望辛苦努力賺錢之後,晚年就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似乎工作的目的,只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的保障。

因此很多人都說,老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老本」。但是很多人為了老本,老夫妻兩個人會吵架,和兒女、兄弟、朋友之間也會爭吵,結果老本反而變成了一個不安全的東西。

基於安全的保障,對國家來說,要藏富於民;對個人而言,則不妨將努力的成果儲藏於社會、眾人之中,把自己的安全寄放在社會上,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若只希望自己安全、兒孫安全,十代、百代、千代以後還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這想法不但不可靠,反而會害了兒孫。當然,首先你自己要創造財富、增加財富,然後你的家人、團體、社會,都會因你的努力而得到幸福。

人是應該工作,但工作不等於人生,人生也不僅是為了物質的富裕而工作,更不僅是為了滿足物欲的享受而勤勞地工作,乃是為了健康的身心以及感恩的奉獻而工作。

一個勤勞的人,通常是健康的,勤勞的人,身體即使不好,也會懂得照顧自己;勤勞的人,也不會寂寞。所以我鼓勵年紀大的人,雖不一定是為了錢,也要有事做,否則便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勞努力除了讓身體健康、心裡平安,多半也會得到物質的報酬,但是有了物質的報酬,必須節制地使用,否則為了享受物欲,對身心又會產生不健康的行為。

換句話說,勤勞工作的同時還應該要儉樸,所以「勤勞」、「節儉」這兩個原則是身體健康的秘訣。而且儉樸的結果,便會擁有很多福利,可以提供給他人,到那時候你將會是一個人人都喜歡、人人都贊歎的人。

忙忙忙,忙得很快樂!累累累,累得好歡喜!

通常我們忙的時候都會很累,累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煩,其實能夠忙也是一種幸福。或許有人會認為,忙人的時間一定很少,其實忙人的時間是比較多的,因為他會珍惜時間、安排時間、爭取時間,抽出時間來,做他應該做而且想要做的事。

身心常放,逢人面帶笑。

放鬆能使我們身心健康,發生任何事,遇見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擔心,心存感謝對方,就能面帶微笑。如果經常是在緊張、憂愁、忿怒的狀態,或挖空心思、胡思亂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臉上一定缺乏笑容,造成心理不健康,結果身體也不會健康。

我們應該要心中常常保持沒有需要煩惱的事,也就是頭腦裡沒有憂郁、不滿意的事,因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經知道,可能會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現,那還有什麼不如意的呢?

知福惜福,廣種福田;利人利己,多結人緣。

所謂「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若能廣結人緣,常為他人著想,把安全給別人,對方多半也會給你安全;把安樂給別人,別人多半也會給你安樂,此即「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

當然,這樣做好象是捨近求遠,而且有人質疑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連自己都不保全自己、都不照顧自己,還能夠利益他人嗎?

我在〈四眾佛子共勉語〉裡有兩句話:「利人便是利己,盡心盡力第一」,便是鼓勵大家,以利人而為利己,而不是先利己以後再利人。不過,我們一定是先努力成長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長他人;但成長自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那麼你就會有安全了。

我個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長,為了什麼?為了「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為了弘法,所以必須要自我充實,自我成長,而且是一邊充實成長,一邊弘法利生、廣結人緣,這樣同時更成長了自己。

本來沒有我



我們從小就知道有「我」,對「我」的執著是與生俱來的。例如小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舒服了會笑、不舒服了會哭,這就是「人我執」,因此覺得「我」舒服就樂,覺得「我」不舒服就哭。但其實沒有恆常不變的「我」,也沒有實有的「我」,就像所有東西都是由許多配件組合而成一樣。綜合的「我」只是一種概念,若能真正想通,這個「我」就不存在了,就叫「看破這個我」。看破了「我」,才能放下「我」;看不破的話,根本放不下。心裡想「不存在、沒有、空的……」也沒有用的。

即使已經是所謂的佛教徒,看了很多佛經、聽了很多佛法,但依然煩惱很重,瞋心還是起、生氣照樣氣、貪心照樣貪、不該做的事情照樣去做,這是因為還沒有看清楚什麼是「我」,結果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真正看破了才能放下;沒有看破之前無法放下。常聽到說「放下吧」、「隨緣吧」、「不執著吧」,其實若不是真正懂得什麼叫「放下」,都會變成「放棄」;不懂什麼叫「隨緣」,就變成「隨便」;不懂什麼是「不執著」,就什麼也不認真、不去想、不去做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

若真正明白了這個「我」是空的、假的、如幻如夢的、不存在的,才能把「我」看淡,才能放下這個「我」。此時才能真正為眾生,也真正能得到解脫。因為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是──我執我愛、自私自利;一切幸福快樂的根源是──饒益眾生。若自私地去生活,再有錢、再有權也得不到解脫。自私會讓心量特別狹小,什麼也容納不了。慈悲心、菩提心發出來了,心胸打開了,什麼都能容納,這就是解脫。把「我」放下了,真正能夠為眾生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不用再感受輪回的痛苦,這是脫離痛苦的方法。

但是「無我」對初學者可能太困難、太高深了,所以可以先從「有我」開始認識。其實佛法修行都是從「有我」開始的,「有我」是個著力點,即使說「我願無求」,也還是要有一個「我」來發這個願,所以一定要從「有我」才能到「無我」。

不應該產生的念頭不要產生,不應該講的話不要講,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相對的,該做的事情要努力做,該講的話要多講,該起的善念要盡量發揮。也就是,要「行一切的善,斷一切的惡」,能夠做 到這樣,就能漸漸體會何謂「無我」了。

想想看自己小時候、或是看一些小朋友,是不是在為一些我們認為無意義的話或無價值的玩具在爭奪而吵鬧爭執不休呢?大人為什麼可以看的清楚?因為已經走過來了,視野比小朋友要大。許多煩惱都是自找的,其實都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是否能有善緣良機,在於自己是否願意給自己機會。放下情緒,去除我執,將會增進你的視野,開發你的智慧。因為沒有執著,你就不會一直停留在原地。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菩薩能以超越的智慧,因應身心問題。凡是不受環境困擾的人,就是觀自在,就能擁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以這種智慧,覺照到我們的身心,發現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是過渡的現象,不論在物質面或精神面都是空的;換言之,自我中心也是過渡的,也是空的。如果人們能具備這種智慧,洞察這些現象,觀察到身與心的現象都是幻有的,就能從所有的痛苦危難中,獲得煩惱的解脫。

為何一般人體會不到這種空慧?因為人們執著「我」的存在,認為自己的身體很重要,自我所擁有的東西最重要,一旦遇到利害得失的考驗,自我中心便受到困擾。倘使人們能將身體以及所有的財物名位,視為生命過程中的現象,本來沒有,未來也會消失,巧妙地運用這付幻有的身心所構成的自我,以此來修福修慧、自利利人,那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了。

  若能不對境生迷,清清楚楚以智慧觀照,不對「我」產生執著,自然不會因為對假我的妄執而產生無謂的煩惱。一切的煩惱痛苦都是自找的,心念一轉,境界就轉了。


高僧大德開示

- 聖嚴法師談「我

- 自我而非我/聖嚴法師

- 我在哪裡?/夢參老法師開示

- 知道「我」不存在才是看破/達真堪布

- 面對受,心不捲入其中

 

心得分享 

- 放下情緒,去除我執20080210

- 何來有「我」?20110305

-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20140903

- 性空八德利人天20140907

- 眼前當下,心得自在20201115

- 大掃除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