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桑傑年巴仁波切於香港接受KWPI採訪之開示:關於灌頂,上師崇拜與供養(好文!)




問:您是否認為在金剛乘的世界裡,人們會對一些上師強烈崇拜特別是那些擁有「神奇」力量的上師們而不是佛法本身?

答:是的,因為他們期待通過加持會有神奇而迅速的轉變,他們認為加持就像是一種神奇的力量,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特別是在臺灣。他們會說我在股票市場裡出現些了一些問題,然後第二天有位非常有名的上師,你就跑去見他,你希望一切都能馬上發生轉變,可惜結果卻沒有奏效,然後你覺得很沮喪,你開始指責這個那個,這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在西藏也是。

我現在已經47歲了,在30歲以前我一直都在隆德寺成長,我見過許許多多人,藏族人,他們來見你,想從你這裡獲得加持,他們的請求從來不會是:你能向我解釋一下皈依的涵義嗎?你能給予我們關於菩提心方面的教授嗎?或是你能給予我們這樣或那樣的開示嗎?從來沒有。

他們通常會說我病了,你能加持我嗎?或者我家裡有鬼,你能不能給我一些東西把鬼趕出去?或是最近生意不太好,我準備明天去別處做生意,你能加持我嗎?讓我賺許多錢,然後我會回來給你些報酬。所以這是我們最大的問題所在,必須要改變這種情況。

現在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因為有這樣的情況,一些仁波切和喇嘛們也變質了。他們認為,好吧,這些人很容易對付,一切都是為了錢。如果你有問題,那好,你可以做這個法事,你可以持誦這個咒語,或修持這個儀軌、那個儀軌,你可以給我些費用,然後我會幫你做些事。

所以,這種關係同時在毀壞彼此,毫無價值。「毀壞彼此」的意思是,你可以看到在臺灣或香港有許許多多仁波切和喇嘛們,但是在西方國家卻很少,因為在西方國家,他們認為教學才有價值。我付你錢,你必須完成你的工作——教學,如果你不懂任何教學,那就請你回家去吧,誰在乎。我不在意你是否是仁波切,或是喇嘛,我在意的是你的智慧。如果你想要幫助我,你有信心可以帶我走上正確的方向,那好,你可以過來並住下,我會邀請你,否則的話,別來浪費我的錢和我的精力,這是種非常直接的關係。所以在西方國家,仁波切很少,喇嘛很少,上師也很少。這是顯而易見的,不是嗎?

所以對我來說,需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去過臺灣很多次,那裡的人總是要求灌頂、力量和加持,所以需要一些改變,例如建造學校,讓人們能夠在其中學習各種課題,這是需要改變的一件事。

 

問:「灌頂(empowerment)」有何涵義?

答:「empowerment不是一個正確翻譯的英文術語,目前我正在同一些翻譯家討論此事,我並不滿意這樣的翻法,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Abhişeka,藏文裡叫「旺」,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主題。

在金剛乘教法中有四種不同的修行方式,第一種稱為事部,第二種是行部,第三種是瑜伽部,第四種是無上瑜伽部,這是梵文術語。這些金剛乘的修行方法,一定是要試你自身的能力而定,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你無法去做這些修行。但是我們並不會排斥你,我們會接受你,但建議你從比較低階的修行開始。例如第一階段你必須吃素,在進大殿前要先沐浴,要保持的非常乾淨,意思是你必須謹慎的對待自己的儀態,會有許多戒律和規定,因為你還不成熟,然後再到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瑜伽部。

在瑜伽部的修行中,在金剛乘的修行裡,有些日子你要吃肉,要喝酒,所以很難通過吃素,還是吃肉或喝酒來判斷一個修行者,這些只是外在的表象,但是內在你運用這些來增長自己的修行。成熟的行者意味著你可以將一切帶入到修行之中,修行的覺受會成倍增長,然後不斷的通過這些來提升自己的理解與智慧,但是只有很少部分人可以。可是現在的問題是人們缺乏智慧,卻去模仿這種行為。所以你會看到,有些人說:我是一個金剛乘修行者,我就可以吃肉,可以喝酒,這是很糟糕的現象,尤其是不該在公眾場合做這種行為,只有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才可以。

「灌頂」需要很多過程,所以在之前的灌頂中我說這不是灌頂,我申明了這點,這只是一種加持,和本尊之間建立一種聯繫,並不是灌頂。如果我說是灌頂,那就會產生很多困擾。我們必須做許多討論,給你許多信心,教授許多內容,給予許多練習和研究,只有當你進入本尊的壇城,我們稱之為淨土,這就是壇城,你必須理解如何將外在空間和內在壇城融合在一起,如果你有這樣的理解力,才有資格獲得灌頂。

 

問:您是否認為接受灌頂的人需要具備一些特別的條件?

答:當然,灌頂不是為了大眾,當然不是這樣。灌頂是針對那些已經進入金剛乘,並依照上師的指導修行不錯的人,上師會告訴行者現在是接受這個灌頂的時間了。是要直到老師允許方可接受灌頂,而不是你自己想要接受。一點辦法也沒有。但是現在卻……,所以我們只能稱之為加持。

還有,現在有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就是你接受了上師的灌頂,然後你要準備一個紅包,這一點很有意思。其實很久以前,在歷史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特別是在薩迦派傳承裡,為什麼你要給上師供養,錢或財物?因為你很尊重這位上師,而你自己有修行,在修行上達到一定程度,你覺得非常快樂,發現世俗的事物是毫無價值的。如果這些東西有用的話,我把它們供養給上師,因為上師你可以讓它們變得有有意義,而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潛質。上師你可以把這些財物用在更合適的地方,所以我供養你,你能給予我如此有價值的灌頂,這是一種佛法上的聯繫,非常有意思的雙方。但是現在卻變得很勉強,如果我不供養的話,上師可能會不高興,他一直在看我的錢包(玩笑)。

 

——摘录自桑傑年巴仁波切於20106月在香港接受KWPI採訪

 

2 則留言:

  1. 知道後半生的事不見得不好2013年2月20日 上午8:12

    這是宗教界普遍的問題,人們總希望透過神佛或修行人去滿足自己的私慾或願望,寺廟為了經費,最後也流於世俗作法,反正講經說法信眾不愛,不如辦個法會或點燈還反而能吸引信眾掏錢出來.金碧輝煌外貌下,其實弘法的本意早已蕩然無存..現代的寺廟反而成了觀光景點...真是可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