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聖嚴法師著)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壹、前言
  聖嚴法師是一位佛學大師、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禪師,長年在國內外為推動「心靈環保」、「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遺餘力,本書法師以他的智慧將佛法活用在工作上,說明工作的意義、做事的藝術、人際相處,以及團隊合作的原則,建議我們以「隨順因緣」的求職觀適應環境,減輕壓力,以「良性競爭」取代以搶奪為目的的「動物性競爭」;以佛陀的「調琴論」保持不鬆不緊的生活平衡感,最後說明六個能讓彼此和樂相處的佛法觀念-「六和敬」。
  本書是聖嚴法師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探討工作及如何做好工作,以追求自利利他、共同成長,例如:利他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最高的EQ就是抱持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與歡喜心;薪水不是工作的所有代價;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身心平安就是最大的享受。
  至於如何克服工作中最煩人的壓力,法師本著禪的精神,要我們專注於當下,讓心發揮最高效率,並超越自我局限,換個角度看待事情。團隊合作方面,法師則建議我們運用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六和敬」從身體、言語、意念、見解、利益、規則六個面和來實踐。
貳、重點歸納
第一篇:人生就是要工作
一、奉獻工作也是菩薩精神:
  俗語說:「開門七件事」,人沒有錢不能生活,工作所得薪水可以維持生活所需,而工作本身因此就有了意義。在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中,沒有人能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所以一個人如果不工作,整天無所事事,便是逃避了他的社會責任,因此人在社會上,應該要不斷成長,增進自己的能力,再以所知、所能,盡一己之力來為社會服務,這就是工作的意義所在。
  在工作團隊中,如果付出的多卻得到的少,似乎不公平,可是換個角度想,施比受多正是在造福人群,和其他人結緣。有能力結人緣,奉獻一己之力,不就是菩薩精神嗎?所以,改變思考方向,心理也就釋然了。
二、有利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正當的職業必須符合幾項基本條件:第一,不可對人、對眾生不利。也就是不能傷害他們的生命、利益和財產,也不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品德和名譽。第二,必須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益,也就是能夠自利利他。第三,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只考慮是否對眾生有利益,雖然自己在健康上、財產上都可能有點損害,但是為了利益眾生,仍然願意奉獻,這叫做菩薩業,是大菩薩的行為。
  所以,不管是做那一行,行行都可以成為正命,就看你存心如何?方法及目的如何?我們常說職業沒有貴賤,職業只有職務的大小,沒有貴賤高低的差別,凡用自己的手、自己的頭腦去工作,任何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職業當然也是平等的。
三、工作好修行:
  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經、拜佛、閉關、打禪七等行門的修持,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佛法講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調整我們的身、口、意三種行為,也就是修正我們身體、語言、心理的三種行為,誦經、釋佛、打坐、拜懺等方法,可以用來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內在的觀念和習氣,以及內在的煩惱,幫助我們增長智慧,修慧的同時還要修福,也就是多幫助其他眾生,其他的眾生是誰呢?就是跟我們在一起生活、工作,跟我們共處在一個大環境之中的人。
  其實我們在工作中就可以修行,有句話說:「身在公門好修行」,因為這是修善、積福、積德的大好機會,如果在法令上、政策上、執行上的方針多動一下頭腦、多說一句恰當的話,就能利益很多人,那就是修行了。我們做任何事情,如果都投以全力的真誠,那就是修行,修行與工作是不相抵觸的。
四、工作不只是保住飯碗
  什麼是現代人應該有的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呢?對一個學佛者而言,工作不僅是為了賺取生活費用,也不是為了追求名利,或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讚歎,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責任及權利,也正是生命的意義、價值所在,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工作一天,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特殊意義,那就是一種努力奉獻他人的精神,如果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困難,應該利用多餘的時間,投身各種公益慈善、社會福利事業的義務工作。
  正在工作崗位上努力的人,也應該建立這種觀念,不管有沒有陞遷機會,不管薪水有沒有增加,我們都應該奉獻一已之力,盡心工作,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奉獻,為了服務,如果以這種心態來從事任何一項工作,一定可以全心投入,會很歡喜做好每一件工作。
第二篇做事的藝術
一、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佛經裡有這麼一個愒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是說:「今天一天又過去了,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減少,就像是魚在淺水池塘裡,隨時隨地都準備面對死亡,還有什麼好快樂的?」正因為生命是如此有限,因此才要好好地運用,不斷地充實我們的智慧,充實我們的福德。
  佛教徒相信這一生是從過去生來的,而且這一生結束之後,還有未來的生命。既然好不容易生而為人,就應該善加把握,多做功德,儲蓄智慧和福德的財產,以求未來會比現在更好。這好像告訴我們,要趁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多賺錢多儲蓄,才能有養老的本錢,老本愈多,年老的時候就愈有保障。雖然有時看起來好像不是為了自己而忙,很不值得,但以佛教的觀念來說:忙是為自己忙,即使你的一生在他人眼中看來什麼也沒得到,但還是得到了功德,這是智慧以及福德的功德,有了這種觀念,忙碌的人會忙得很快樂,累得很歡喜,如果有餘力,應該多做義工。
二、工作與心安
  有些人在平常時候,心還可以比較安定,但是只要到了工作場所,心就開始不安了,在工作環境裡之所以心不安,可能是你根本不喜歡那份工作,也可能工作太繁重,另外,工作裡很多的壓力主要來自對彼此的「要求」,我們要求別人,給別人造成壓力,別人也要求我們,對我們構成壓力,另一個原因就是「比較」的心態,在這樣的工作場域如何追求心安呢?一個是盡其在我,自己努力成長,要非常用心瞭解、熟悉整個工作環境和內容,然後才能熟能生巧。
  我們心裡隨時準備迎接挑戰,也迎接挫折,並且隨時迎接成長,挫折和成長是相輔相成的,挑戰不一定是壞事,挫折也不一定不好,它換取了經驗,如果汲取經驗之後還是沒辦法解決,只好接受自己的因緣福德不足的事實。我們要瞭解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因緣、時間、環境,是不是我應該做、能夠做的?能夠看清自己、瞭解自己,也就是瞭解因緣,便能在工作中安心。
三、順境、逆境
  工作中難免有順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覺得挫折就是很大的打撃,其實,如果沒有逆境現前,一般人不容易成長,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挫折也是一種經驗、一種過程,逆境是一種考驗,一種鍛鍊,如果面臨逆境而心不亂,沒有怨、沒有恨,而是以冷靜的智慧來處理,以慈悲心來看待,那麼逆境就不再是逆境了。
  很多人覺得順境很好,其實人在順境的時候,難免志得意滿,常常會埋下失敗的種子,因此,我們要居安思危,時時刻刻要謙虛、謹慎,不能傲慢,自以為是。人生的過程就像山峰起伏,處順境的時候不可以驕傲,處逆境的時候不需要灰心。我們必須要記住,隨時隨地都會有新的可能發生。
四、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好的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同情心,一種關懷的心,希望的心,更是歡喜的心,這都是情緒透過觀念的調整和練習所成。如果情緒不能調整的話,一般人就只是稱心而為,或是任性放縱。無法管理、瞭解自己性格或情緒的人,一般都是很容易憤怒,很容易失望悲觀,很容易妒嫉懷疑,這就是稱為EQ不高吧!
  在工作場所難免跟自己相關的人,如:同事、客戶有互動,這些人都有可能讓我們無法稱心如意,於是就產生情緒上的反彈,佛法要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不好的情緒,叫做「煩惱心」,煩惱心需要透過方法的練習,觀念的疏導,才能使我們的情緒平穩、心靈平靜。因為生氣沒有用,就試著心平氣和來處理事情,先注意自己的呼吸、享受自己的呼吸,你的氣很快會平和下來,一旦心平氣和,自然就會有處理問題的智慧,因此根本不必生氣,所以,佛法講的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和歡喜心就是高EQ,可以讓我們在職場上無往不利。
第三篇 工作場合的人際相處
一、辦公室哲學
  通常,一個辦公室裡總是有不同部門的人在一起工作,每個人各領其職,以分工的方式運作,分工並不等於互不往來,有時可能你做得多一些,我做得少一些,或是我做得多一些,他做得少一點,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完全沒有比較心,有些人看到別人做得比較多、比較好,便在旁邊說風涼話,如果習慣經常和他人比較,便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極大的困擾。
  站在佛教因果的立場來說,我們忠心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老闆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讚賞,不僅事情要做好,人的本分也要做好,不要在乎別人看不看得見你,與同事相處則要盡心盡力,要為他人、為老闆、為公司設想,不和別人計較。最重要的是:忠心忠誠地努力,至於他人的表現如何則不要放在心上,如果能這樣做,至少是把人的本分做好了。
二、競爭與較量大不同
  一般人所瞭解的競爭,就是要把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搶奪過來,讓它變成自己的,但這是「動物性的競爭」,人類的競爭應該是:如果自己沒有,就要另外想合理的辦法擁有,而不是去搶奪別人的努力成果;非但如此,還要設法讓大家都能享有,甚至擁有更好的東西,這是一種積極的菩薩精神,這是一種合理、公開、公平的競爭,競爭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成功而打倒他人,而是他人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自己要做得更好,還要比他人做更多的貢獻。
  在許多佛經中,都曾出現過「較量」的觀念,較量的意思就是:做這件事比那件事好,這個功德比那個功德大,這樣的身分比那樣的身分更好。這就是競爭,但不是與他人爭戰,而是自己與自己競爭,這種競爭不僅使社會大眾得到利益,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陶冶與訓練,在佛教裡,這種與自我的競爭稱為「精進」,所以不要誤會競爭就是自私的,我們應該要做良性的競爭,為爭取大眾的福祉而精進努力。
三、勞資是生命共同體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切現象、一切成就,都必須靠許多因緣配合才能促成,例如,三國時期孔明擬用火攻擊退曹陣營,一切安排就緒,但因風向不對,以致於遲遲不能進攻,因此才有「孔明借東風」這個典故,孔明縱有高明的識見,卻也不是他一個人就能控制局勢,所以才必須向老天借東風,這不就是因緣和合很好的例子嗎?
  將這種因緣觀引申到企業也是一樣,任何事業的成功,需要「東風」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除了要有國際環境、社會環境的因素配合,還必須有傑出人才,如果只有一位老闆,就算他很有才能,也很難成就出一番事業,所以,治在經營者的立場,應該感謝所有員工的共同付出,至於員工方面也應該想到,如果沒有經營者的資本、專業及智慧的投入,也無法創造這個就業機會,唯有建立勞資互惠的觀念,尊重員工,平等相待,事業才能蓬勃發展,永續經營。
四、最好的領導者
  團體的領導者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權威型,在他的領導下,部屬多半敢怒不敢言,因為不服從的話,也許就會保不住工作飯碗,甚至有生命的危險,所以表面上他還是領導得很好,但實質上部屬是口服心不服,另外一種則是自然形成的領導人物,這種人能夠受人恭敬、尊重與擁護,這並不是因為他有權威,而是因為他能夠幫助別人,並且認同、尊重其他的人,使一般散沙凝聚在一起,這就是民主式的領導。
  因此,想做一個最好的領導者,就不要以領導者自居,一個最好的領導者,是接受大家領導的人;一個最好的領導者,就是為大家指出正確道路的人,能促成團體互信互敬的人,才是最好的領導者,而且永遠不會被人推翻。
第三篇團隊的合作法門
一、六和敬的意義
  「六和敬」是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也就是讓彼此能夠和樂相處的觀念,基本原則一共有六個項目,分別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戎和同修,第一項是「身和同住」就是與大眾能身心健康和諧地同住在一起,身體行為上不發生肢體衝突。第二項是「口和無諍」,也就是彼此能夠溝通、協調、勉勵、互助,而不產生衝突,彼此不要用語言來互相交戰,刺激別人。第三項是「意和同悅」,由於志同道合,大家的心都是和樂的,不論是別人所看到、聽到的,或是我所看到、聽到的,心裡產生的反應都是歡喜的。第四項是「見和同解」,「解」指的是見解的解,也就是看法、想法,大眾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到了最後,就是相互覺得彼此的意見都是合理的,或是彼此協調,尋找一個折衷點,見解既是相同的,便是見和同解。第五項「利和同均」,如果人人都不再只求自利,那麼對他人有利,其實也就等於對自己有利,當自己得利時,一定也對他人有利,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資源能共有、共享,相處自然和諧。第六項是「戎和同修」,「戎」指的是規則、戒律的意思,戒律是生活的共同規範、規約,既然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團體裡,便要遵守共同的生活規範,彼此之間是和諧相處。以上這個項目就是六和敬,是釋迦牟尼佛為出家弟子劉定的僧團生活準則,而這些項目如果運用在我們的日常團體生活中,包括職場、家庭等,相信一樣能達成相同的效果,大家的相處氣氛就會更加和諧。
叁、專書評價
一、詮釋正確的職場倫理觀念,奉獻工作是菩薩精神
  職場倫理的範圍,包含了所有公、私立機關團體、各種公私營事業單位的工作場所,凡是有人際互動的工作環境均是,法師認為在職場,彼此均應守分盡責,熱心為工作、為同事、為上級、為部屬,以及為社會奉獻自己而成全他人;企業家,應該把股東、客戶、勞工、消費者,當成是生命的共同體,大家彼此成就、互相照顧,企業的獲利是由團隊共同締造的,創造的福利也說分享給企業相關的人員,大家均想扮好自己的身分,各盡其責,任何職場中的成員,不論職位高低大小,都應以平等的心態來服務及奉獻。
  菩薩精神是自利利他的精神,法師認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是在貢獻一己之力,不僅僅是領薪水、換取溫飽而己,多做一份工作,就多一分奉獻,施比受多正是在造福人群,和其他人結緣,只要有機會能讓我們奉獻,我們都應該感到高興,建立這種觀念,每天都能工作愉快。
二、本書針對工作的意義、薪水、享受、EQ等主題所下定義,值得吾人深思
  法師認為有利他人的就是好工作,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責任及權利,也正是生命的意義、價值所在、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奉獻、為了服務,而不只是為領薪水而己,凡是用自己的頭腦去工作,任何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職業當然也是平等的;奉獻不能以薪水多寡來衡量,工作的代價更不能以一小時幾塊錢來計算的。
  一般人講的享受,認為大魚大肉、男女情愛,打扮得時髦漂亮、開高檔車,就叫做享受,其實真正的享受是空閒,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或是貧乏。
  好的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同情心,一種關懷的心,希望的心、歡喜的心,這是透過觀念的調整和練習所成,要是心還是不能平氣,還是不能和時,可以先注意自己的呼吸,你的氣很快就會平和下來,一旦心平氣和,自然就會有處理問題的智慧,因此根本不必生氣。
三、開啟吾人工作新視野,提示工作中遇到挫折與困境化解之道
  法師要大家在求職的路上,一定要有毅力、恆心,以及長遠心,有了這種心理準備,不管那個老闆都會器重你,工作必然會穩定。我們忠心耿耿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老闆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讚賞,也許當初的動機只是為了替老闆賺錢,但是賺到錢的同時,我們也為整個團體、整個社會做了一些貢獻,在忙碌的工作中,是為自己忙,即使你的這一生在他人眼中看來什麼也沒得到,但還是得到了功德,這是智慧以及福德的功德,在忙於工作的過程中,本身也得到了成長,絕非毫無價值。
四、提出「六和敬」的觀念,值得各機關團體推廣,達到團隊和諧
  法師在本書提出團隊的合作法門-「六和敬」,如果能夠推廣,便能達成團體和諧相處,這六個觀念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戎和同修」。無論是政府機關、公司行號或是家庭,都可以將六合敬的原則運用在生活中,雖然說你有你的原則,他有他的原則,你有你的規範,他有他的規範,但是原則應該是相同的,如果我們能夠把六和敬的觀念,推廣到一個團體裡,或者推廣到職場裡,大家的相處氣氛就會更加和諧,也才能夠達到團隊合作的成果。
五、鼓勵大家利用多餘的時間投身各種義務工作,造福社會
  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特殊意義,那就是一種努力奉獻他人的精神。法師常常鼓勵許多年屬中年的居士,如果物質生活己經沒有困難,應該利用多餘的時間,投身各種公益慈善、社會福利事業的義務工作,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所得到的是身體及心理的健康;因為在做義工時,不忮不求,不為了得到什麼,只是單純地奉獻自己,有那麼多人因為你做義工而得到幫助,這是多麼有價值而令人歡喜的事。 
肆、心得見解
  本書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探討工作的一本書,以自利利他的精神來作為工作的要求,有利他人的就是好工作,在工作中與人相處,最高的EQ就是抱持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與歡喜心,薪水並不是工作的所有代價,有多餘時間還要從事義工工作,抱持奉獻的精神。做事時認真投入,事後卻如船過水無痕般的態度,才是無我的境界,也就是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問題,也沒有考慮到外在環境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樣的讚歎、榮譽、肯定,完全不考慮「我」的立場,只是無怨無悔也無條件付出。
  工作上不要和他人比較,但是一定要盡心盡力,能夠心平氣和,就可以按部就班,不但做事品質會比較好,身心也會比較平安,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讓心安定,心安定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較好。工作的確需要有目標,但這個目標不應僅止於財富和名利、權勢、而是屬於精神上的利他信念。最後法師以僧團生活準則六和敬作為團隊的合作法門,如果能夠推廣到團體裡,或者推廣到職場裡,大家的相處氣氛就會更加和諧,法師將工作觀念要提升至心靈境界,提升至「無我」的觀念,所以大眾必須具有下述信念,才有可能做到本書所述境界。
一、習「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觀念
  易經坤卦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說積善的人,來生後世將會得到福報,而做惡人的人,來世將會得到災殃,除此之外,作善之人的福慶及作惡之人的禍殃也會波及到他們各自的子孫後代。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將得到上天的賜與。
二、習「因果報應」之觀念
  佛家提倡因果報應之說,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不知因果的人,常空空蕩蕩,以為做惡不得禍,做善不得福,因此,善不欲為,惡時而為之;知道因果報應的人,內心常充實,能夠漸進地克己斷惡及盡力修善。佛家說萬法因緣生, 萬法因緣滅,孤因不長,獨緣不生,必因緣見足,而致生起一切宇宙現象。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所以因果一事,其實錯綜複雜,因種有常暫之不同,助緣有強弱之分別,結果則遲早有時。或因同而果異,或困同而因異;如同為殺人,論罪有別;同受畜報,業因不一。明了萬法生起的道理,則可以立命,亦可以轉命,何者?要得善果,必須先種善因,若種惡因,必得惡果。
三、明了佛家所言「六道輪迴」之狀況,而有所警惕
  佛家概括世間一切動物,歸為六大種類,曰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即是「六道」,世上固有許多生物學家,對於動物,亦有其不同的分類法,因受到個人智慧學問的限制,總不及佛陀的圓滿周到,這因佛陀不但能見凡夫肉眼之所見(如人畜二道),且亦能見凡夫肉眼之所不見(如天、修羅、鬼、地獄四通道),六道眾生的狀況,千差萬別,今為略舉二端,藉知大概。(一)是「類受」,類指正報種類,受指依報享受,其中依報,又自萬法,單舉壽長,以推餘福。(二)是「苦厄」若是痛苦,厄是災厄。
(一)天道:天,是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之義,此道眾生,居諸趣之頂,感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為天。約「類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包界、無色界,天上各種享受,皆殊勝於人間,如食曰天廚妙味,衣曰天衣無縫,至於壽命,亦長人間甚多,如第一層天,壽五百載,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計算,約「苦厄」言:欲有五衰,五衰現時,知必當死,愁憂恐佈,苦等地獄。天道眾生乃前生行上品十善甚而具禪定功而感此道身。(二)人道:人者,忍也,於世違順,人能安忍,此道眾生作一切事,首先意起。約「類受」言:人道分佈於四大星球之上,身形壽享,旨不相同。書經云:惟人為萬物之靈;禮亦云:人者,天地之心、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等八苦。
(三)阿修羅道:因多瞋多忌,雖有天福,而無天德,故名非天。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分別攝屬天、人、畜、鬼四道,約「苦厄」言:各隨其類,受苦不同,既是分屬四道,身壽享等,亦隨其類,多有不同。總由因中,雖行五常,卻懷忌慢之心,所謂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
(四)餓鬼道:鬼者畏也,餓云飢餓,此道眾生,多受飢餓怖畏,故名餓鬼。約「類受」言:分三類九種,1.無財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2.少財鬼,少得飲食故;3.多財鬼,多得飲食故。其壽有五百載,卻以人間一月為一日計。約「苦厄」言:以業力因緣,不聞漿水之名,所見清水,皆成膿血,不得飲食,饑渴難當,且常為刀杖驅逼,故恐佈非常。此皆前世諂誑心意,造作下品十惡感此道身。
(五)畜生:亦云傍生,以其形傍,行為亦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包含甚廣,舉凡飛禽走獸,羽毛鱗介,或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皆攝屬之。若論壽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經千百歲而後死者,千差萬別;而其身形享受,亦多懸殊不等。約「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食、或人殺、或互噉,其苦無窮,所謂「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可謂說畜道實況。總因前生愚痴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六)地獄:其意為苦具,乃造惡眾生,受苦器具,又因居處地下,故名地獄。約「類受」言:共有三類,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其形體壽命,受苦輕重,隨各差別,其中以阿鼻地獄受罪最劇,總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約「苦厄」言:或火坑、或堅冰、或刀山、或劍樹、或碾磑、或湯鑊、或沸屎或合山等諸多苦具,繁多難述,真是苦何以堪?
  上面六大種類有情,所以名「六道」者,道猶路也,是能通義;謂六眾生輪轉,互相通達,即一般所稱的「六道輪迴」,輪迴的情形,各隨業力,或人變鬼,或獄升天,古人說:「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或時天帝殿前過,或向閻君鍋裡來」那有定算?關於六道輪迴的道理,易經有云:「精氣為物變」「方以類類,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於六道輪迴的事實,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於一一眾生自何道來?任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見,若是未具二通者,只要廣覽諸史,亦不難獲多實證。
四、體認「無我」的真義,並試著觀行
1.講到「我」一般人以身體為我,以意識覺知心為我,小孩子挨打或被人欺負,他就跟老師告狀說:「某人打我」,他是以身體為我,後來長大了,他看見老人家老了會死去,年輕人生病會死去,然後又聽老人家開示說:「棺材裝死人,不一定裝老人」,他想「原來身體不是我,原來身體會壞掉,壞了以後就會去投胎,那麼應該是我這個覺知心,才是我」,所以就會以覺知心為真正不壞的我。佛家緣起性空是在講一切諸法的空相,也就是說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它是暫時有,不是真實有;你可以體認它現前存在,但它不是永遠存在,不是永遠不壞的「我」,所以依世間法名為「我」,它是緣起法。因為是緣起法,體性是無常空,所以說五蘊無我、十二處無我、十八界無我,這個就是「無我」的法。
2.吾人現前觀察我的五蘊是不是真實不壞?觀察的結果,發覺我的色、受、想、行、識都不是不壞的我,他又觀察我的十二處、十八界、第七識意根也一樣在十八界內,我的六根、六塵、六識既然暫有終壞,是不真實,那當然「我」就是虛假的;「我」是四大和合,假藉父母及四大、食物為緣而成的,覺知心的「我」是假藉六根與六塵相觸為緣而成的,所以覺知的「我」不真實。
3.要真正消融自我,就必須現前觀察你的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統統虛受無常;把「覺知心真常不滅」的這個邪見滅除掉,滅除了以後,再把這個處處作主的意根對自己的執著,對覺知心的執著也消除掉;消除掉以後,你才能夠真正的證得「無我」;這個時候,才能真正說你己經把自我消融了。
伍、結語
  本書計有38則短篇,法師針對工作的意義、薪水、享受、休閒、EQ、領導等主題重新銓釋,深值吾人思量,例如說利他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工作中就是在修行,工作不只是保住飯碗而己,薪水不是工作的所有代價,只是代表雇主對我們的感謝,身心平安就是最大的享受,而不是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或貧乏,一個最好的領導者,是接受大家領導的人,能為大家指出正確道路的人。
  而工作中最惱人的壓力,法師本著禪的精神,要大家專注於當下,讓心發揮最高效率,並換個角度看待事情。工作約佔去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何不好好利用當中的人、事與場景來鍛鍊自己,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並且能自利利他,如果能用心體會並活用本書中的智慧並學習「因果的觀念」、明了「無我」的真義,你會驚喜地發現,不僅工作的修行,修行也己在工作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