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六)詳譯經文: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即體、相、用三大,以車乘為喻,喻一心三大,可以自利利他,任重致遠。序分敘此大乘,流通分流通此大乘。若依三分,此下二十九分皆正宗。今獨標此為「正宗」者,此分總答三請,以下別答三請,總別皆正宗故。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分略答三問。對上是略中之廣,對下是廣中之略:廣度眾生,即答發心;令入涅槃,即答云何住」;無能度所度,即答云何降心

所有一句為總,總明菩薩所度之眾生。三界為能有,眾生為所有,此所有眾生,但指六凡眾生:
五蘊和合曰眾生
又、諸趣受生,種類受生,曰眾生
又、心意意識轉故,名曰眾生

下十句別有九類:
卵生、胎生、濕生,唯欲界有;
化生通三界;
有色通欲、色二界;
無色指空無邊處天,滅色歸空,無身相故;
有想指識無邊處天,亦通三界,三界未了生死眾生,通有想故;
無想指無所有處天。色界亦有無想外道天,自說無想,亦並非無想,以著心於無想也。其無想喻如搬石壓草,雖將草壓倒,而其根尚在,移石滋芽發生也。
若非有想非無想,指非想非非想處天。開則為二,如楞嚴云:非有想,即蒲盧等;非無想,即土梟破鏡等。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涅槃有四,皆不生不滅之理:
一、性淨,即十界本具之理。
二、有餘,即聲聞所證之我空理。
三、無餘,即菩薩所證之二空理。
四、無住處,即諸佛常用而常寂之理。

菩薩願度眾生同己,曰無餘涅槃

如是滅度二句,此明度即無度也。何以度即無度呢?下二句反釋,四相依五陰起,如執五陰有我曰我相,執我是人曰人相,執人為五陰共生曰眾生相,執一生壽命短長曰壽者相。不了四相唯識如夢故有,皆是凡情。

圓覺經義,我證涅槃曰我相,悟知我空之悟心曰人相,了悟不執之能了為眾生相,覺了非智認智為命根是壽者相。此權小如夢,不了迷智四相而作聖解,故不得理智一如。今佛教實教菩薩,不著凡情聖解,故能降伏一切迷識迷智之能所對待,會歸中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