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聖嚴法師

每年農曆七月,在中國的民間及各佛教道場,都顯得特別忙碌。

 

因為,在民間的信仰中,以七月為中元,

是一年之中除了清明之外的另一次祭祖大節日。

 

這本是由中國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延伸而來,不僅祭祀各人自己的祖先,

也祭祀那些沒有後代親屬關照的孤魂,

後來跟佛教的思想結合,就稱為「普度」;

這在民間,原來還有個來自道家的名稱,叫作「打醮」。

 

從佛教立場說,七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月份。

 

在佛陀當時開始,每年夏天有3個月的雨安居,從415日到715日為止。

 

因為印度地處熱帶,在雨季中,蟲蟻遍野,雨水氾濫,出家人不便外出遊化,

所以佛陀制定律法,利用這3個月時間,做一年之中定期的安居修行。

 

直至715日這天,稱為「僧自恣日」,也就是散居於同一區域內的僧眾,

共同集合在一起,做一次非常坦誠的檢討和報告。

 

因為三個月中,大家都在精進的修行,有不少人因此悟道,證得聖果。

其餘雖然沒有悟道,但身心也都是非常清淨、安寧、開朗、坦誠的,

這是值得恭喜,也值得歡喜的事,所以又稱此日為「佛歡喜日」。

 

而十方信徒,也利用大眾僧集合到會的這天,紛紛會合來供僧,

因為供養初發心菩薩功德很大,供養剛剛修行完成的行者,功德也非常殊勝,

而此時,連帶著發生了下邊的一樁佛事。

 

當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到阿羅漢果以後,

念及自己的親恩未報,並以天眼看到他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

便以鉢盛美食,用神通奉獻給他母親。

 

由於餓鬼道的業報,本因慳吝的貪心,而引起的熱惱之相,

故其母雖得到飲食,卻於入口之際,即化成火炭。

 

目犍連因此回到佛前,請示佛陀的幫助,佛陀便告訴他,在715的僧自恣日,

以種種上好供品供養大眾僧,就能救度餓鬼道的眾生。

 

因此而說出了一部《盂蘭盆經》,梵語的盂蘭盆,即解救倒懸之苦的意思,

所以,715日的法會,又叫作「盂蘭盆法會」。

 

另外,還有一位地藏菩薩,也是一位孝子,從《地藏經》看,

他累生累世孝順父母,為孝順父母而修行佛道。

 

在唐朝從新羅到中國的一位高僧,他的名字就叫地藏,

後來到了安徽的九華山,便定居下來。

 

一直流傳到今天,九華山成為地藏菩薩化身救世的根本道場,

而這位出身於新羅的地藏大士,他的生日是730日,

而且地藏菩薩誓度一切眾生,特別是對地獄眾生悲願無窮,故民間相傳,

七月是地獄門開、鬼來去自在的一月,民間將七月當成鬼月,

這又是另一種信仰的根源。

 

綜合上面的各種資料來看,七月既是慎終追遠月,

也是普度眾生月,如何慎終追遠?

 

如何普度眾生〈最好的方法和最大的功德,就是供僧。

 

可是相沿成習,習久成弊,民間皆用殺生祭祀的方式來媚神、媚鬼,

形成了殺豬、宰羊、賽豬公、辦流水席等種種奢侈浪費、勞民傷財的陋習,

本來是莊嚴的一場佛事,竟演變為民間迷信的活動。

 

近年以來,臺灣地區,一致推行節約拜拜運動,上行下效,已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而在佛教中也普遍地推動了供僧的風氣。

 

談到供僧,它的功德來源,除了如上所言,於三個月的定期修行而證到聖果,

清淨身心之外,另有一重意義,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只有部分的出家僧眾,

遵循著結夏三月的生活,多半的人是無法做到的。

 

但信徒供僧仍具特別的功德及意義,仍然值得倡導。

 

一般而言,出家人本身的生活所需,非常有限,

來自供僧所得,未必全部用於日常生活。

 

剩下的便可以當作道場建設、弘法工作的推廣以及救濟貧困等用途。

 

所以,供僧等於間接推動了社會福利慈善事業,

這和直接將金錢物質投之其間的方式比較,

兩者雖然都能達到社會上有無相通、彼此互助的效果,

而供僧能對於三寶產生恭敬之心,有見賢思齊的功能,

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力量,

能鼓勵和策動大眾去追求佛法化世利人的理想,

無形中產生了轉移風氣淨化人間的作用。

 

所以,供僧既符合世間的需要,更能夠幫助完成佛法普度眾生的目標,

因此,七月的超度和供僧是值得遵行並發揚光大的一樁佛事。



2 則留言:

  1. 真的感恩有機會明白--法會/佛事的意樂

    回覆刪除
    回覆
    1. 阿彌陀佛!願大家都能正信正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