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倓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整理與筆記(二十八): 直顯般若本體--直顯

 

戊二直顯分二(已)一呈悟蒙證 二證顯本體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

 上來既云無有定法,實無有法,於得菩提上,一無所得。恐疑既無一法可得,豈佛果亦是無所得耶!?故須菩提問佛:於阿耨菩提,為無所得耶?之一字,似有疑,而實是呈悟,此乃因說法而悟及得法,說法既無法可說,得法亦無法可得也。

佛以空生已悟般若本體,故重言:如是!如是!以印證之。

一呈悟蒙證竟。

 

 

已二正顯本體分二(庚)一自性平等 二諸相平等 初中三(辛)一親證無法 二直示平等 三轉釋平等 四引事顯勝

 

「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佛以自證菩提,以顯般若無得之旨。此無上正等正覺,我本來具足,未成佛時不減,已成佛時不加。何以故?設有一法可加,則不謂之正等;我今於此法上,不但無多法得,乃至至少之法,亦無有得,以是無有少法可得。迷時無失,悟時無得,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可得,是為法縛,而理不圓矣。

一親證無得竟。

 

 

辛二直示平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指般若實相本體。實相之體,即眾生本有真性,生佛同具,迷悟一如。在聖不高,在凡不下,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故曰平等心。

心印疏云:「『平等二字,乃諸佛出世本懷,亦此經之教眼也。若夫序文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次第而乞,此明如來行平等之事也。至於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鉢,洗足而坐,此顯如來證平等之理也。及乎正宗文中,問答發揮,皆如來說平等之法也。即其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乃彰此平等之用也。而至菩提無法,輾轉推詳,皆顯此平等之體也。自此之後,雖有多文,無非顯此平等之義也。即當機前來涕淚悲泣,乃信解此平等之用也。今者復呈菩提無得,正悟入此平等之體也。故知此是法平等一句,乃如來畫龍點睛,只要諸人向破壁飛騰而去耳,讀是經者亦不可不著眼也。

二直示平等竟。

筆記整理 

心印疏云:「『平等二字,乃諸佛出世本懷,亦此經之教眼

序文

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次第而乞

明如來行平等之事

是法平等一句,乃如來畫龍點睛,只要諸人向破壁飛騰而去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鉢,洗足而坐

顯如來證平等之理

正宗文

問答發揮

皆如來說平等之法

降心離相,住心無住

彰此平等之用

至菩提無法,輾轉推詳

顯此平等之體

自此之後之多文

顯此平等之義

當機前來涕淚悲泣

信解此平等之用

復呈菩提無得

悟入此平等之體

 

 

辛三轉釋平等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承上轉釋。既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以現見生佛判然?為釋此疑,故有是解。

者,用也;用不可得心,而修善法,則從性起修,所修乃成無漏之法,故能得無上 正等正覺,無有高下之妙法也。一切法包括世出世法,罄無不盡,然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即是佛法。法本無二,惟在行人用心之當與不當,不捨世法而捨世心耳。

須菩提下,恐著善法之見,又生障礙,故曰:所言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但為斷妄反真,假名安立,故曰:是名善法

三轉釋平等竟。

 

 

辛四引事況勝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上來既言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恐疑須修善法,乃得菩提,而持說四句偈語,乃名句文身,屬無記法,豈為得菩提之因耶!是以釋其義。然文字雖屬無記,而能詮解般若理體,離相無住之用,渡河固必須筏也。以是義故,故說持說福德,勝於大千寶施。故將諸須彌山王七寶布施之功,較量經功,以顯此般若經之功能,為不可思量,豈寶施有漏之因,所可及哉!

大科一自性平等竟。

 

 

庚二諸相平等分五(辛)一約生佛以顯平等 二離空有以顯平等 三無來去以顯平等 四非一多以顯平等 五即諸見以顯平等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本平等,無有高下,恐有疑云法既平等,生佛一如,云何如來卻度眾生?為斷此疑,故誡當機莫作如來有度眾生之念也。

何以故下,釋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以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是佛,但因在迷不覺,然其德相本來具足。以是而知,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此乃反釋。若如來有生可度,則能所宛然,四相未泯,何能得無上菩提之果哉!此明所度空也。

如來說有我者下,明能度空也。此承上文而言,既云無我,何以如來口中常道?又云為法王,於法自在,豈不明明是耶?然如來說,並非同凡夫之妄我;如來之我,乃無分別之我,入自在之我,法身之真我也。奈凡夫無智,不解是義,以為如來所稱之我,與凡夫同。

須菩提下三句,恐人又認佛與凡夫有隔,故併凡夫而亦掃之。非凡夫者,不但如來自非凡夫,九法界之中所有眾生,亦一一皆非凡夫也。此令泯聖凡之見,一道清淨,不起分別,則聖凡平等矣。

末句是名凡夫者,若無凡夫之見,不妨隨世俗言說而說凡夫也。此科文也,重重拂述,不留一法,顯實無眾生滅度者,可謂詳者盡矣。

一約生佛以顯平等竟。

 

 

辛二離空有以顯平等分三(壬)一離有見 二離空見 三較福勝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上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言法身不離一切相,後又云不可以色身諸相見。如來恐人執前疑後,執後疑前,故復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前依正離相科中,已問斯義,而今復有是問,雖大意相同,而見之與觀,實有異處。蓋見者現量,而觀則屬比量,如言觀想、觀念是也。法身如來,既不可以色見,以聲求而又非知見所可及,更從何而觀之!?須菩提本大權示現,雖云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實為不達法身離相之眾生而答,是乃冥鑒物機,而曲作弄引耳。

(須菩提前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今乃云: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實非自語相違)

 

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若以三十二相得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矣!,豈非著相見佛耶!?意顯離相方得見法身也。轉輪聖王,乃四王之一,世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金輪王所以稱聖者,能以十善化世故也。此王具足七寶:一、金輪道,名勝自在;二、白象寶;三、馬寶,名勇疾風;四、神珠寶,即如意寶;五、主藏臣寶,名大財;六、女寶,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亦云將軍寶,名離垢眼。輪王有此七寶,故得王四洲國土,具足千子。其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不過比佛之相,稍不明顯。

須菩提解佛說離相之義,故云: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色見聲求正是眾生所起之心故如來以偈破之。色聲為外塵見求乃內執若著於塵執安能見離相之法身?苟依此而修必墮邪徑矣。此佛為離常見令人不滯於見也。

一離有見竟。

 

 

壬二離空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來既告誠以不應執相而觀佛,則如來所得之福果,非關於福相矣。

恐人既除有患,復著於空,趁當機正欲向離一切相去時,佛又亟告曰:汝若作離一切相念,以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者,則棄有著空,執藥成病,則更難解脫矣!古語:寧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如芥子許,可以深長思矣。故誡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汝若作是念,則為減損菩提,增益荊棘,良以實相無相無不相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自上文正宗分以來,離相無住,無說無法,破相之談,已至極矣。佛恐須菩提起執空之念,故曰:汝若作是念,而發菩提心者,必至撥無因果,墮一闡提。故不惜脣舌而諄諄告誡之。

何以故下,徵釋正義。良以發菩提心者,當廣行六度四攝,饒益有情,違此易成枯木死灰,成斷見纏空之種,故於法不說斷滅相。夫離一切相,乃具一切法,相反而實相成,不落二邊,不離二邊,即空顯有,則不滯於空有,是乃離相有以顯平等,即般若本體也。

二離空見竟。

 

 

壬三較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此較量無我福勝也。

若菩薩發菩提心,不求無生法忍,而以恆河沙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福德之多,可謂極矣。然不生慈忍之心,未免墮於貪求,雖功德不為不多,而只屬於有漏,豈能與真實菩提相應哉!譬如有人,不能以七寶布施,而但知一切法中不著我相,趨向菩提,不生貪求取捨之心,而得成於忍,此菩薩則勝前菩薩之功德多矣。

何以故下,徵釋福勝。所以言菩薩不受有漏福報,因有漏之福,終有窮盡;豈若知無我之菩薩,能破我法二執,而證無生法忍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空生未了不受福德之義故有此問。佛告之曰:「須菩提菩薩利生若作福想即同世人貪著福德。一生貪著即擺脫不開而成有漏之因。因必剋果縱有多福可成輪王而已於佛果則難期也。以是不貪著之故說不受福德。

二離空有以顯平等竟。

 

 

辛三無來去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上來既云菩薩不受福德,又云不以色而見,不以聲而求,何以如來受一切眾生供養,而且現身說法耶?故以法身無相而破之,乃對當機曰:設若有人言: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臥,是人則不解我前所說,如來者即諸法一如之義也。者,不動義,不動則何嘗有來去坐臥之相哉!?

何以故下,又徵釋。夫如來者,法身周遍,本無來去,然於無來去之中,卻不離來去,若謂如來無來,而不知如來即來也,但無所來。若謂如來無去,而不知如來即去也,但無所去耳。其來去者,應現化身也;無來去者,真性法身也。

三無來去以顯平等竟。

 

辛四非一多以顯平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