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但願「我」能愈來愈消弭,心量愈來愈廣大

 

   今天的電話及來信特別多,從早上六點就開始有人找,一直到剛才,都斷斷續續的有電話、簡訊及e-mail等。因為忙碌,也警覺到自己起了一點動盪之念,幸能及時抓住,趕緊生起反省慚愧心念,不使延續擴張。

  在溝通的過程中,深感「雞同鴨講」的情況相當嚴重,剛好今日上午有聽到一段 聖嚴師父的開示(維摩經生活:定位人生的南針(上、下兩集)),師父在解釋「佛以一音演說法時」,用自己的親身實例,來說明眾生很容易會各講各的,各聽各的,而產生雞同鴨講的情況。

金剛經/心定和尚敬頌

這是一位格友寄來與印隆結緣的,是佛光山的心定和尚所親自念誦的《金剛經》。包裝很典雅,帶有點精緻的禪風感。一套中除了CD外,還有一本《金剛經》。


這是《金剛經》CD。


這是《金剛經》經本,封面裡使用豐子愷居士所繪製的佛像。



心定和尚所唱頌的《金剛經》梵唄非常莊嚴!悠揚婉轉的海潮音,在現在已比較少能聽到,覺得現在聽到的都比較平一點,風格不同。

時間過得好快,記得在二十年前,於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時,在打禪七的主七和尚通常都是心定法師來帶領,當年他也很年輕,才四十幾歲,一轉眼現在也快七十了。印隆也從當年青澀的年紀,到現在逐漸成熟的中年,時光是不會等人的。一定要好好把握每分每秒,生命無常,一去不復返!


佛教對輪迴的看法/星雲大師



佛教對輪迴的看法             

時間: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對象:法師、信徒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在今天的佛學講座,我要和各位談的是非常重要,但是很難見信的輪迴問題。講到輪迴,有人 也許會嗤之以鼻,認為二十世紀科技進步的時代,談什麼落伍迂腐的因果輪迴問題。也有人認為輪迴是宗教信仰的範疇,是死亡之後、靈魂取向的事情,和現實生活 距離遙遠,「不知生,焉知死?」無需付與太大的關懷。坦白說今天在這個國家的會堂談輪迴的問題,並不是很恰當的地方,如果大家今天是在戰場上,面對著人生 莊嚴、慘烈的死亡事實,對於死後何去何從的問題,也許就更能以一顆虔敬的心,去探討嚴肅而重大的生死輪迴的真象。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時間過得好快,今天是四月底了!彷彿不久前才提醒大家2012年已過了四分之一,今天要警醒大家,已過了三分之一了!

  最近在研修戒律(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透過道宣律祖在律典上的開示,以及反省自己在日常行為上的起心動念,真是令人慚愧不已!因為我等凡夫眾生,在面對無量無邊的境界時,若不收攝身口意三業,則是惡念無盡,造作惡業無盡,因此受生死苦報也無盡!因此佛陀慈悲,為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制定戒律,指導我們如何善護六根門頭,謹慎莫放逸!

倓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整理與筆記(二十三):彰般若妙用-一請名教持

 

丁二彰般若妙用分二(戊)一請名教持 二即是顯用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大道本來無名,無名難以體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說,無住而生心。吾不知名其所得之法,又不知當如何奉行持守,此當機之所以殷勤請問,冀佛垂示,利益今後也。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空生問名,佛即答名,名有其義,義須合體。

金剛具有堅、利、明三義:堅、利則能破惑,降伏一切障,所謂我法二執全消,空空之空不立,離一切相也。以光明故能洞照一理,真空妙有,全歸中道,所謂即一切法也。是以名曰金剛般若 

波羅密,此云彼岸到,出煩惱之深淵,到於清涼之彼岸也。般若為波羅密之用,波羅密為般若之體,體用全彰,十虛含裹。且請當人好自薦取,即一切相是如是法。

所謂奉持者,亦別無有法,但因名會義,了達吾人本有離相無住之金剛心而已。全身放下,大用現前,涅槃彼岸不期到而自到矣,故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筆記整理

金剛般若波羅密

金剛般若

金剛

堅、利則能破惑,降伏一切障

我法二執全消,空空之空不立,離一切相

以光明故能洞照一理

真空妙有,全歸中道,所謂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以名曰金剛般若

波羅密

彼岸到

出煩惱之深淵,到於清涼之彼岸

般若為波羅密之用,波羅密為般若之體,體用全彰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此徵釋命名之所以也。

經名為金剛般若者,何也?以此金剛般若之心,能融三觀,斷三惑,證三諦故。融三觀等者:佛說般若波羅密,假觀也,俗諦也,文字般若、言說章句也,能斷世間凡外執我等四相之惑。即非般若波羅密,空觀也,真諦也,觀照般若也,能斷出世間聲聞、緣覺執文字般若,成法等四相者之惑。是名般若波羅密,中觀也,第一義諦也,實相般若也,能斷出世間權位菩薩,撥無文字般若,成非法等四相之惑也。

此三句乃本經之綱領,而亦大藏之精要。凡研究佛學者尤須於次加之意焉。

一請名教持竟。

 

 筆記整理

金剛般若能融三觀,斷三惑,證三諦

經文

融三觀

證三諦

斷三惑

佛說般若波羅密

假觀

俗諦

文字般若

(言說章句)

能斷世間凡外執我等四相之惑

即非般若波羅密

空觀

真諦

觀照般若

能斷出世間聲聞、緣覺執文字般若,成法等四相者之惑

是名般若波羅密

中觀

第一義諦

實相般若

能斷出世間權位菩薩,撥無文字般若,成非法等四相之惑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回向:陳劉蘭妹老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陳劉蘭妹老菩薩

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昇,發無上菩提心永不退轉,早成佛道!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 讚佛偈與禮八佛

 

讚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筆記整理

各卷讚佛偈[1]

卷一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卷二

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2]喜捨慈悲皆具足。

卷三

三千世界慈悲主。[3]百億剎中大法王。[4]願開蓮目鑒凡情。[5]眾生有願皆成就。

卷四

四八端嚴微妙相。僧祇三大刦修來。面如滿月目如蓮。天上人間咸恭敬。

卷五

佛身清淨似琉璃。佛面猶如滿月輝。佛在世間能救苦。佛心無處不慈悲。

卷六

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捨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資嚴。衆等志心皈命禮。

卷七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卷八

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卷九

白蓮台上黃金相。紅藕花開紫磨身。巍巍相好天中天。蕩蕩難名聖中聖。

卷十

一念普觀無量刦。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6]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7]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毗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筆記整理

過去世諸佛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毗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現在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未來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1] 每一卷都有一首讚佛偈,就在入懺文之後,在八佛的前面,就有一個讚佛偈。

[2] 圓光: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3] 三千大千世界中,最慈悲的就是佛陀。

[4] 在無量的佛剎中,是最大的法王。

[5] 希望佛把眼睛打開,來看看我們凡夫的誠懇。

[6] 就是開始,就是進行。要開始進行慈悲道場懺法。

[7] 在禮拜每一段佛號的一開始,一定是彌勒佛跟釋迦牟尼佛。因為慈悲道場懺法的核心思想,是彌勒佛所提示的,而釋迦牟尼佛是教導我們教法的本師,因此在每一段佛號前面,一定要放上彌勒佛-以及釋迦牟尼佛。七佛加上彌勒佛為慈悲道場懺法的懺主,為禮懺眾等做為證明。因此在每一卷的一開始,就要唱誦禮拜這八尊佛號,作為證明大眾在這邊禮懺的證明,就是懺主。

 

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的故事


玄奘大師到了印度王舍城的那爛陀寺,僧人就引導大師去參見「正法藏」,也就是戒賢論師。當地的民眾因為尊重戒賢論師,所以不直呼他的名號,而稱作「正法藏」。

玄奘大師隨眾進入謁見,一見到戒賢論師,就以弟子對師長的儀規,竭盡恭敬的心意;他依照當地的禮俗,以膝蓋跪地而行,用手肘支撐地面前進,在論師足下頂禮。

這樣恭敬的問訊讚歎之後,論師命人佈置床座,請玄奘大師及其他僧人坐下。等大眾坐定後,就問玄奘大師:「從何處來?」

玄奘大師回答︰「我是從中國來的,希望能跟大師學習《瑜伽論》。」

戒賢論師一聽之後,就掩面而泣。召喚一位名叫覺賢的弟子上前,這位弟子也就是戒賢的姪子,此時已七十多歲了;他博通經論,善於言談。

戒賢告訴他:「你可以跟大眾說出,我在三年前,生病苦惱的那段往事。」

覺賢聽命後,也悲傷拭淚,哽咽的說出當年的情況:

「法藏大師一直有風濕的宿疾;每次發病時,手足就會劇烈疼痛,好像被火燒、被刀刺那樣痛苦。這種病時好時壞,也已經拖了二十多年。而三年前,法藏的病痛更加劇烈,他已厭惡這個身軀,打算不吃不喝,以求滅度。

「這時,有一天夜裏,他夢到了三位天人:一位是黃金色,第二位是琉璃色,而第三位是白銀色;他們的形貌十分莊嚴端正,而服飾高雅飄逸。

「在夢中,天人問法藏大師:『你想要捨棄這個色身嗎?佛經上說身體有種種的苦,但並不是教我們厭棄捨離身體。你因為過去世中曾作過國王,卻帶給眾生許多苦惱,所以才招感今日病苦的果報。如今你應該作觀反省往昔的罪業,至誠懇切的懺悔;對病苦能安心忍受,並且勤於宣揚佛法經論,這樣你的病苦自然就會消滅。不然的話,你若厭棄這個身體,苦難永遠無法窮盡。』

法藏聽後,至誠的禮拜這三位天人。其中金色的天人,指著碧綠色的天人說:『你認識他嗎?這位就是:觀自在菩薩。』又指著銀色天人說:『這位就是:慈氏(彌勒)菩薩。』

法藏立刻禮拜慈氏菩薩,並問道:『弟子戒賢長久以來,就發願能投生到您的宮中;不知道將來是否能如願?』慈氏菩薩回答:『你一直廣為大眾,傳揚正信佛法;日後必然得以投生。』

金色天人自我介紹:『我就是:曼殊室利菩薩。我們看到你只想捨棄肉身,而不作真正有利益自己及他人的事,所以特來勸你。你應當依我們所說,顯揚正信的佛法如《瑜伽論》等,使那些未聞佛法的人,都能聽聞正法;這樣你的身體就會日漸康復,不必再為身體的病苦擔憂。將來有一位從中國來的出家人,喜好大乘佛法,想要跟從你隨習;你可以等他來,好好的教導他。』

法藏聽完就,再次頂禮拜謝說:『我一定會恭敬的,照您的指示去做。』話一說完,天人們都不見了。從此以後,法藏大師的病就痊癒了。」

當時在場的僧人聽到這一段因緣,人人都稱讚這真是稀有難得之事。而玄奘大師能親自承受菩薩為他授記,更是悲喜交加,不能自已。於是他再度禮謝戒賢論師:「如果真的如法師夢中所言,我一定盡力聆聽學習,希望法師能慈悲的教誨我。」

戒賢論師又問他:「您從中國到這裏,共花了幾年的時間?」

玄奘大師答:「我是從三年前出發至今。」也就是和戒賢論師作夢的時間相同,這種種瑞相均與夢境相符。而後戒賢論師的教誨,也令玄奘大師十分歡喜。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體悟到「發心」的可貴:

真正能發心宏揚佛法,廣利眾生的玄奘大師,就能感召諸佛菩薩的庇佑,甚至預先為他授記;即使菩提路遠,生死海深,都能逢凶化吉,有願必成。

而戒賢論師夢中菩薩的訓誡,也召示我們面對各種橫逆應有的心態:要以懺悔心廣修功德,以除罪業;而不是解苦妄作,反而復造苦因啊!(故事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刊於:《明倫月刊》 273 期;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0/299.htm)

 

 

【附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戒賢論師故事原文

至第十日,那爛陀寺眾,差四大德來迎;即與同去。

行可七踰繕那至寺莊,莊是尊者目連,本生之村。

至莊食,須臾,更有二百餘僧,與千餘檀越,將幢蓋、花香,復來迎引;讚歎圍繞,入那爛陀。

既至,合眾都集。法師共相見訖,於上座頭別安床,命法師坐,徒眾亦坐。坐訖,遣維那擊犍稚唱。

法師住寺,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咸皆共同。

 

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閑解經律、威儀齊整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眾共尊重不斥其名,號為「正法藏」。

 

於是隨眾入謁。既見,方事師資,務盡其敬;依彼儀式,膝行肘步,嗚足頂禮,問訊讚歎訖。

 

法藏令廣敷床座,命法師及諸僧坐。

坐訖,問法師:「從何處來?」

 

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

 

聞已啼泣,喚弟子佛陀跋陀羅(唐言:覺賢),即法藏之姪也;年七十餘,博通經論,善於言談。

 

法藏語曰:「汝可為眾,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

 

覺賢聞已,啼泣捫淚,而說昔緣云:

「和上昔患風病;每發,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乍發乍息,凡二十餘載。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厭惡此身,欲不食取盡。

 

「於夜中,夢三天人:一黃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銀色;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問和上曰:

『汝欲棄此身耶?經云:說身有苦,不說厭離於身。汝於過去,曾作國王;多惚眾生,故招此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懺悔;於苦安忍,勤宣經論,自當銷滅。直爾厭身,苦終不盡。』和上聞已,至誠禮拜。

 

「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上曰:『汝識不?此是:觀自在菩薩。』又指銀色曰:『此是:慈氏菩薩。』

 

「和上即禮拜慈氏,問曰:『戒賢常願,生於尊處;不知得不?』報曰:『汝廣傳正法,後當得生。』

 

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薩。我等見汝,空欲捨身,不為利益,故來勸汝。當依我語,顯揚正法、《瑜伽論》等,遍及未聞;汝身即漸安隱,勿憂不差。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欲就汝學,汝可待教之。』

法藏聞已,禮拜報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見。自爾已來,和上所苦瘳除。」

 

僧眾聞者,莫不稱歎希有。

法師得親承斯記,悲喜不能自勝,更禮謝曰:「若如所說,玄奘當盡力聽習;願尊慈悲,攝受教誨。」

 

法藏又問:「法師汝在路幾年?」

 

答:「三年。」既與昔夢符同。

種種誨喻,令法師歡喜,以申師弟之情。

 

(引用於: http://www.facebook.com/notes/kenny-lin/%E8%BD%89%E8%B2%BC%E7%8E%84%E5%A5%98%E5%A4%A7%E5%B8%AB%E5%92%8C%E6%88%92%E8%B3%A2%E8%AB%96%E5%B8%AB%E7%9A%84%E6%95%85%E4%BA%8B/410457778973080)

 

圖片說明:台灣「金色蓮花表演坊」(http://www.glotus.com.tw)

表演〈唐三藏〉劇中:玄奘大師在印度那蘭陀寺,禮戒賢法師的場景。

 

 

倓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整理與筆記(二十二):較量顯勝

 

 

庚四較量顯勝分二 一較量 二顯勝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所有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此舉喻較量以顯持說之功也。上來疊彰無住之理,恐有執理廢修之弊,故亟救之。

恆河,亦云殑伽河,華言天堂來河,又云福河,傳言眾生入內,能生福也。從阿耨池 (此云無熱惱)東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細如麵,佛居近此。故論數量,每舉為喻,以況其多。如一恆河沙數,已是無量之多,如是沙數之恆河沙,豈可計其數耶!?

空生是以答云:甚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大千寶施,其福甚多!空生就事直答曰:甚多!此先較量審定,下再顯勝。

一較量竟。

 

 

辛二顯勝分二(壬)一略持人處勝 二廣持人處勝 今初

 

佛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說寶施是有為,此說法施是無漏。受者明理,持者行持。

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經者,不趣菩提,其福德未為勝也。若善男子、善女人,既自能受持此經,復能為他人說,是則既能自利,復能利他,定能進趣菩提,其福德豈大千寶施之可為喻哉!?

何以見有如是之優勝也?蓋至理一言,可以超凡入聖故。所謂摩尼一珠,勝於千般海寶也。故云: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隨說者,不揀聖凡,但於此經中,不定多寡之文,不論前後之義,隨便說四句義也。

當知此處者,不揀靜鬧,其處即是道場也。一切世間,該三界之地,天人、修羅包六趣之人,以天人通三界,修羅雜四生,故謂三界四生之有情,於此說經之處,皆應供養,如敬佛塔、佛廟無異。,具足應云塔婆,或名窣堵波,譯為方墳,亦名圓塚,又名高顯處。者,貌也,供佛形貌之處,曰佛廟。塔有多種,曰生處塔,曰成道塔,曰轉法輪塔,曰般涅槃塔。今說經之處,即無異於轉法輪塔,故應尊重供養也。

一略持人處勝竟。

 

 

壬二廣持人處勝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況,乃假前牒後之義。言持四句偈,尚當如佛塔廟尊重供養,何況有人,受持而讀誦全文哉!此經為諸佛之母,能生諸佛,是持說之人,必能三身(法報應)圓具,成第一法。既有如是之成就,大矣哉持經之功乎!觀此而人勝可知。

若是經典下,三寶全彰:經典,法寶;有佛,佛寶;弟子,僧寶。一切世間尊重此經,皆當若弟子尊重於佛無二,觀此處勝可知。

至此上文,明降住其心一大科已竟。

 

 

安寧影片--在那之前我愛你

 

紀錄觀點_在那之前我愛你1

紀錄觀點_在那之前我愛你2

電視劇常常上演「你罹患了癌症,只剩三個月的生命」,但在現實生活中,癌症病患要與病魔纏鬥的時間往往超過一般大眾所想像。在這場耗費時間、金錢、體力的戰役中,有誰願意全程陪伴癌末病人?又有誰願意回過頭來聽聽病患家屬的需求?

台灣是第十八個設立安寧療護機構的國家,安寧療護服務的目的是為癌症末期、重症等病人及家屬提供專業服務,陪伴其接受臨終事實,減輕或消除病人的身體疼痛、不適應症或心理壓力,陪伴病人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並讓家屬敢於面對病人死亡。

然而,因為大多數的台灣人對於談論死亡非常的忌諱,並且認為轉去「安寧病房」就是等於「等死」,造成了「安寧照護」推廣上的困難。有的家屬根本不讓病患得知他是罹患癌症,導致病患一直到過世,都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甚至有病患家屬挑明了說「安寧醫療團隊是死刑宣判官,會帶來霉氣,請不要過來我們這裡」。


其中受訪者黃曉峰醫師就表示「首先就要跟醫院的醫療單位進行安寧療護的推廣,因為醫生很怕讓病人以及家屬失望,把病人轉去安寧單位,好像是提前宣告死期」。
另外一位血液腫瘤科韋至信醫師也認為「台灣的醫療觀念一直是希望能戰勝死亡,但醫護人員的天職應該是盡力去緩解病人的痛苦。」

然而,這樣的醫療觀念是否挑戰了台灣醫療體系的價值觀?對於癌末(重症)病人來說是否必須在「活下去」或是「有尊嚴的走」的兩端抉擇、拔河?

有病患家屬表示,父親剛住院的時候,家人還可以冷靜的討論如果真有那麼一天的話,要讓爸爸好好的走,但真的等到急救時,醫生一插管大家都慌了,就這樣讓父親插管七天,沒辦法好好講話、受到折磨。

其實死亡本來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因為醫療的進步卻讓死亡變得好像有點違反自然,導致許多病人身上插滿管子在加護病房辛苦的離開人世。

如果說「死亡」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結局,那麼每個人應該都要有機會在那之前說聲我愛你。台灣的醫療水準技術是世界等級的,但台灣的癌症醫療觀念,是不是有值得討論的空間?紀錄觀點《在那之前我愛你》試著透過導演的紀錄與觀察,與觀眾一同辯證死亡與尊嚴。

二十年前,父親無法忍受身上插滿為生的管子,也不願孤獨地待在冰冷的加護病房,他任性、憤怒的希望放掉所有維繫他活下去的可能,因為過於恐懼的我,只能躲著醫院遠遠的希望他還有出院的可能,當然最後並無法如願,而我也只能把自己失去親人的傷痛不斷怪罪在冷酷的醫療世界之中。
二十年後,我開始試著在安寧病房中找出生命與醫療拔河的答案。
能夠不帶著成見與恐懼踏進安寧病房,是這一年多來自己給自己最大的禮物。
“醫護人員、醫療科技並無法主宰人們的生命長短,反而是死亡本身對我們自身的考驗”腫瘤安寧病房的醫生對我這麼說著,看似理所當然、簡而易懂的事情,卻不斷的在每個病房、每個診間、每一顆實驗
藥物中,反覆的質問,反覆的辯證。
 
 

一代高僧 ~ 唐 • 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600年~664年,也有說是602年~664年)俗 姓陳,名褘,河南偃師縣人。母早逝,父親陳惠,英潔有雅操,潛心學問。奘師為最幼子,小時候就非常聰敏,崇尚古賢,通達經典,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 不習,不交童幼之黨,無涉闤闠(市井熱鬧處所)之門;不像現在一般小孩喜歡看漫畫小說、染壞習慣、成群結黨,溜達逛街。可見奘師於幼年時,就與眾不同。

八歲時,父親教讀《孝經》,講解到「曾子避席」這一段時,師忽整襟而侍立;父親覺得奇怪,就問原因,他恭敬地回答說:「曾子聽老師教《孝經》,尚且知道避席肅立,兒今親奉慈訓,豈可安坐於此?」父親聽了非常歡喜,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

師十歲時父親過世,頓失所依,便前往東都(洛陽)淨土寺,投靠其兄長捷法師,學習經典。

十 三歲時,朝廷下令度僧廿七名,參加考試的優秀人才有數百人之多。奘師雖相貌莊嚴,舉止不凡,卻因年幼而無法參試,只好徘徊於試場門外;幸虧有知人之明的主 考官鄭善果看到了,見而奇之,就詢問師的家世,並問道:「出家意何所為?(出家的發心、志願是什麼?)」奘師慨然回答說:「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長遠而言,要紹隆佛種,立志成佛!近則發揚光大佛所遺留的教法,使佛法流傳不絕!)」 鄭善果聽了這段不同凡響的話,深為讚許,更尊崇師的器貌非凡,故特別破例而錄取;並對諸同僚讚美說:「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但恐 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一般的學佛誦業,要有所成,並不算難;但具備聖志風骨的,則是希有難得了。若度此子出家進修,必能成為佛門偉器。 只是他還年幼,我們已老,恐怕看不到他將來的殊勝成就、弘揚聖法了。)」如今看來,鄭卿果然是所言不虛啊。 ( 演培法師有云:「奘公受知鄭善果,得以出家為僧,使中國佛教產生這麼一位偉大高僧。我們今天受到奘公的法乳之恩,不僅要對奘公表示高度的感德,即對鄭善果先生亦應表示相當的敬意!」)

奘師出家後,執卷求法,廢寢忘食,二三年間即究通《涅槃》、《攝論》、《毘曇》、《迦延》諸部;其理智宏才,無人能比;廓宇宙以為志,繼聖達而為心,大弘佛法,眾望所歸。

 

◎ 演培法師於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中更進而闡釋說:

奘公出家後,要以求法為務,在其求法過程中,長安有兩位佛學權威,就是法常、僧辯二大德,前者以善究攝大乘論聞名,後者以精通俱舍論見稱。奘公文質俱佳,從其受學以後,獲益獨多,二大德面讚奘公說:「汝可謂釋門千里之駒!再明慧日,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不見也」。 又有名僧基法師每顧而這樣的說:「余游講壇多矣,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也」。還有相州慧休法師亦曾對人這樣歎道:「希世若人,爾其是也」! 一個青年僧人,獲得這麼多的大德讚美和賞識,自然是非常人物,如果用佛教話說,可說奘公是位過來人;所以能在青年時代,處處表現非凡的氣概,與眾不同!

奘 公未去印度前,在國內四方求法,所學經論幾遍,特別是真諦三藏傳來的攝論、俱舍,更有心得,有時亦到各處弘法,已成一位有名的弘法法師。但他對於自己所學 的,並未感到滿足,主要由於諸師所說紛歧,很難判斷誰是誰非,於是乃立誓遠遊西方,以決所疑。如慈恩傳說:「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 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奘公所疑惑的,不是佛法真理,而是譯師們的譯筆問題。佛法是出於印度的,這除了去印直探佛 法本源,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呢?由於有了這樣的動念,所以不顧一切困難危險,誓去印度尋求正法,不達目的不止。

我常說:現在的人真有福了,有時坐在家裡,亦可聽到佛法,如扭開收音機或錄音機就可以了。可是奘公到印度去求法,並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容易。據大唐西域記及慈恩三藏法師傳告訴我們:古 代交通不便,沿途危險萬分,隨時有結束生命的可能。奘公走入大沙漠時,仰頭向上看看,沒有一隻飛鳥,俯面向下看看,沒有一隻走獸,再向四周看看,不見一個 人影,唯自一人而已。這種情景,豈是現代人所能受得了的?現代人,不說要吃那麼多的苦去求法,就是有個很好的環境要他去求法,恐怕也不大願意哩!所以現代人與古代人的求法精神比較起來,真是相差得太遠了。還 有一次,奘公經過一座數十丈高冰天雪地的大雪山,地滑天寒,一不小心,若滑下去,就要粉身碎骨。所以奘公的眼睛,只敢向上望,不敢向下看,因為漫山冰雪, 從山上滑下去的屍體,久久不易腐爛,一具具的死屍橫在山下,見了就心寒,若腳一發抖,馬上便會滑下去,與諸屍體為伍,所以不敢向下看。如果不是為求大法, 誰肯這樣冒險?

經過種種困難,冒著千辛萬苦,走完五萬多里長程,於唐貞觀七年,終於安達印度。到印度後,遍歷諸國,廣學聖教,通達各國語言文字,到處受人歡迎禮遇。後至中印度摩伽陀國,進入當時佛教最高學府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在王舍城外,經過幾代帝王的擴建,規模相當龐大,寺內經常住有萬餘僧人,從事佛法修學。奘公在此一住五年,盡學寺中所有各種學科,實其一生學力最得力處。現在的佛教徒,有種錯誤思想,認為學佛的人,特別是出家人,只要學習佛法就可以了,不用再學其他的學問。可是那爛陀寺的學風不然,除了學習佛法,四吠陀、各種哲學思想、乃至文字學、醫藥學等,無不學習。奘公在那裏學習這各種學問,所以得將印度各種知識,介紹到中國來。

當時在那爛陀寺,有位最負聲譽的戒賢論師, 年高百零六歲,而奘公年方三十多歲。可是戒賢論師,對於奘公另眼看待,並將自己所學盡傳於他,這真可以說是宿世因緣了。相傳戒賢論師曾經得過這麼一個夢: 夢中告訴他,你所知的佛法,一定要傳授下來,但能完全接受你的佛法思想理論的,只有一位即將來印求法的中國青年僧。由於做過這麼一個夢,所以見到奘法師來 時,內心就感到無限歡喜,並且毫無保留的將全部佛法及世間各種知識,傳授給奘公。從奘公後來的表現看,卻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因為奘公不僅盡學其所傳,而 且予以發揚光大,諸如我們現在所知的瑜伽唯識學,假定不是奘公傳來中國,又有誰知印度有位享有盛名的戒賢論師?

奘公在印學法後,五印諸王爭先供養,彼土學人咸仰威德。摩竭陀國戒日王尸羅逸多敬禮尤至,於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師年四十),特為奘公開辯論大會於曲女城。是時至者有五印度十八國王,大小乘僧婆羅門及外道六千餘人。奘公立了一個「真唯識量」,懸諸國門,並自信的說:「如有那個在我所立的因明量上,找出一點過失,我願以頭謝之」。可是其量在曲女城上懸十八天,來往的僧眾及一般世俗的學者,不知其數,竟無一人提出問難。於是戒日王牌示說:「支那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說,自十八日來無敢論者,普宜知之」。因此,奘公的聲譽,更震動了印度佛教界及學術界,不論僧俗,沒有不知中國有位了不起的法師,並予以高度的仰慕!

不但如此,而且奘公無論到個什麼地方,必為大眾講釋論難,所以博得印度朝野無不深加敬重。大小乘學者並競為奘公尊立義名。如大乘眾尊為「摩訶耶那提婆」,譯來中國義為「大乘天」。又諸小乘學者尊為「木叉提婆」,譯來中國義為「解脫天」。一個異國僧人,在印度立偉義,受到這樣隆重的尊禮,敢說自古以來,所從未有過的。後來印度佛教四眾,不是稱奘公大乘天,就是稱奘公解脫天,再也沒有直呼其名的。有人說:「玄奘在印度周遊大小幾十國,前後滿時七年,其盛況比之孔子周遊宋衛陳蔡,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性質上自然不同)。玄奘之了不起,在於既能請教,又能信道不疑,難怪他到了最後被印度人公認為全印度第一位佛教學者」!

奘 公在印留學學到這樣成功,當然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國來,因他去印求法的目的,就是要將如來正法傳入中國的。當奘公要回國的消息傳出後,那爛陀寺的諸大德,均 曾予以懇切的慰留,請求在印常住弘法。最後戒賢論師問奘公道:「關於你的行止,你究竟怎樣打算」?奘公回復他說:「貴國是佛出生之地,我並非不歡喜在這裡 住,不過我來的目的,是為尋求如來的大法,已期利益廣大的羣生,自到此地以後,蒙師給我教導,使我決諸疑惘,並得禮見聖跡,及聞諸部深旨,衷心快慰慶幸,真是不虛此行。現我願以所聞,歸還祖國翻譯,使諸有緣之徒,同得見聞佛法,用報師恩,是以我想還是回到祖國去的好」。戒賢聽了深加喜悅,並同意其東歸,大家也就不再苦留了。

及至奘公東歸時,諸王及四眾均相餞十里,戒日王除供養一路上的所需,別後三日,王復偕諸王各率輕騎數百再度送別,並遣四位使者隨帶國書護衛奘公,令沿途各國迎接奘公,直至中國邊境。奘 公自鉢羅耶伽國,取道陸路回國,途經數十國,時費兩三年,才抵達于闐,即今新疆境。奘公駐錫于闐期間,一面應王邀請,為僧眾說佛法,一面上書唐太宗,報告 西行求法及今回來已到于闐各情。唐太宗得師回來的消息,不特沒有問其私自西行之罪,而且給予奘公很大的慰勉。因而奘公兼程趕回,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長 安。雖說官方準備歡迎的儀式來不及舉行,但是自動去迎接奘公的羣眾,爭先恐後的途為之塞。自貞觀三年出國至貞觀十九年回國,前後在印計十七年之久。

奘公安達國門,謁見太宗以後,摒絕一切俗務,專心一意譯經。自貞觀十九年至龍朔三年(西元六四五至六六三),前後經十九年,所譯經論,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最初四年,是在弘福寺翻譯,其後八年,是在慈恩寺翻譯,中間有一年,住在洛陽積翠宮,復在西明寺譯經兩年,最後四年,則在玉華宮翻譯。所譯的經論,雖以法相唯識為主,但大乘的般若經,小乘的毘曇論,亦復譯得很多。如般若經的六百卷,婆沙論的二百卷等,無不是大部的譯述。在譯經史上,可說開創了新的紀元。因為專以譯經為務,所以「每日自立課程,若晝間偶因事阻,必於夜間補足」。有時抱病翻譯,辛勤為法,於此可見。總之,十九年中無一日暇,誠為中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高僧。

奘公從事辛勤翻譯,雖則說是筆墨生涯,但未忘記自己是個佛教徒,對於佛教徒所應有的行持功夫,仍是認真的實行,從來沒有懈廢過,到六百卷般若譯成時,更精勤的行道禮懺,奘公可以說得上是位解行並進的大德,十足可為後代佛子的榜樣!從宗教的立場來講,奘公的示寂,是預知時至的,如其將要離這人世間前,曾對譯經的僧眾和門人說:「我今年已六十五歲了,就將和你們永別,你們對諸經論,如有可疑之處,現在可以速問」。或有門人遠行,亦告訴他們說,此別將不再見。病中屢見鮮白大蓮花現前,又時時的見到佛相,所以就命僧眾讀所譯的經論名目,自己則默念彌勒聖號,並令眾僧同念南無彌勒如來,至二月五日安然示寂,時麟德元年(六六四)

奘公示寂,是件大事,不但震動了佛教界,亦震動了整個國家,當這不幸消息,傳到高宗帝時,高宗哽咽的對左右說:「朕失國寶矣」,並且罷朝五日。寂後,於四月十四日,葬於白鹿原,京邑及諸州送葬者百餘萬人,是日緇素宿於墓所者三萬餘人。

史上最偉大的留學交流生。
在通往西行途中的「莫賀延磧」大漠,荒蕪之地,四野什麼都無,日­夜就祇有風和沙,玄奘不小心掉了水袋,失去救命的水,他想回頭往­返大唐,走了十多里就停下了東歸的腳步,他想「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因為他曾發誓「若不抵達印度,絕不東歸一步」。根­據史料,他四天五夜滴水未進。
很難想像如果現代人四天五夜滴水未進,如何走出大漠死亡邊緣。

離開了死亡之後,遇上了深信佛教的「高昌國」國王,被他要求留下­宏法,絕食四天堅決不留下,感動國王,互相結為兄弟,得其派遣三­十多人相助西行取經,經過無綱紀的「焉耆國」被強盜打劫,...­.之後攀越嚴寒積雪的山嶺「蔥岭」(即是現今的帕米爾高原),死­了一半人...........後經過信奉拜火教的「撒馬爾罕」­國(現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玄奘向國王講佛法,國王放棄拜火­教,轉信佛教。

 

 

◎果彥癡語:

瞻仰一代高僧之風範,「遠紹如來,近光遺法」之宏願,利益眾生之悲心,為法忘軀,難行能行!

不禁喟然而嘆,慚愧啊!慚愧!今人差之甚遠矣!

 

浴佛偈: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令離垢。 同證如來淨法身。

                                                            果彥 謹誌於2012佛誕日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偽?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佛經真偽的問題,可以分成兩個方向說:一是翻譯史上無法查證其時代和譯者的經典;另一是從鸞壇或者乩童以降神托夢的方式,傳授出來似是而非的佛經。第一類是正式的經典,與佛法不相違背;第二類是假冒的經典,實質是民間信仰的產物。

早期的印度佛教史上,學者間就有大乘非佛說的論調,因為大乘經典的出現和流傳,是在佛滅之後數百年。但是大乘佛法有其原始佛教的根據,只不過把思想的層面提高,予以哲學化,使它更博大、精深、玄妙,從人間推廣而至於無限,所以說,原始的經典是以人間為物件,而大乘經典則是以菩薩為物件。

可是,大乘經典絕對沒有離開原始佛法的基本原則,據因緣法而講空、無,講實相無相,據因果法而講有、真有、妙有。其實這是一體的兩面,空和有本不相離,這是因緣、因果基本法則的極致。所以,大乘佛法不論是否為佛說,或者菩薩說,或者其他眾生說,都不可以真偽來做取捨,只要符合佛法的原則就好。

至於第二類民間信仰的產物,是由附佛法外道的鬼神所傳授,利用有人在修行之時,或者某一神鬼特定的場所,化現佛菩薩的形象,以民間大眾所熟悉的語句,說出一部一部的短經,比如說《高王觀世音經》、《血盆經》、《太陰經》、《太上感應篇》等。有的近於佛,有的近於道,有的是儒、釋、道三教合流。以人間道德標準來勸化、教善、教孝、教恩義,都有它一定的作用,所以,雖為偽經而非真的佛經,民間的佛教徒們,都在傳誦,沒有不良的後果。

另外,也有屬於第二種的流類,雖稱是佛經,為佛說,但內容卻違背因果的原則和因緣的觀點。講空便否定因果,講有即戀著於世間,將佛菩薩和神道混為一體,平等對待,所謂五教合流、三教平等、佛佛同道、道道相通等的理論,其實非佛、非道、非儒,亦非耶教與回教。他們雖用佛經,也解釋佛經,但他們自己各有其神示的所謂「真經」為其根本,這種以假冒佛經為名的書籍,當然不是佛經。

尚有一類,由於某些人的盲修瞎練,獲得一些神秘經驗,感應魔道降示和鬼神的附體。為了建立他們的教化根據,達到廣招徒眾的目的,也看佛經,解佛書,不過他們是以自己的所見,或似是而非的定境,或魔道鬼神的指示,用屬於自己的語言、意象,任意解釋經句和經義;類似的書籍,雖以佛經的註解為名,其目的則在於離經叛道,譭謗正法,損傷慧命。這就是古來祖師所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的例子。

據此判斷,如果稱為佛經而無法確定是佛經或非佛經時,最好的辦法是查對藏經的目錄,如明載於目錄,雖被列為「疑偽」部類,仍屬可信、可讀;若在經錄所無,就要考慮是否和佛法的基本原則相背。再有,除瞭解經用經義,引經名,述古大德的發明,如孔子所說:「述而不作」的態度所寫的佛書之外,最好少看為安全。

 

關於在中藥裡使用到動物性藥材的問題

   記得之前有格友問到關於在中藥裡,使用到動物性藥材的問題。因為一時找不到留言,就在此一起分享。

  在昨日與大家分享的「為什麼不能吃它們?內容中,剛好有一篇是以中醫的觀點來探討。被邀請的中醫是著名的中醫世家,他提出的觀點非常中肯,也說明若能以其他藥材來取代動物性的藥材,圓滿醫療的需要,更是進步!他並也說明一般吃肉滋補(食補)的說法,並非中醫的觀點。這篇影片很棒,相信也可以解決許多人的疑惑,改變錯誤的觀念,因此特別再引用如下,希望各位善友都可以觀看。

  另外,在此影片的結尾,主持人說了很感人的話:中醫講求醫德,過去中醫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取用部分動物來入藥,但是是以非常感恩與敬畏的心來取用。如果恭敬心不夠,反而會治不好病,這是遵循宇宙的自然與規則。為了救人一命,對犧牲的動物要心存感激敬畏,更何況是現在,只是為了吃一頓飯呢?

 

 

如何知道自己修行有進步?如何知道自己所學的是正信佛法?

 

   今天有幾位居士菩薩來淡水,其實本來是打算要去大溪齋明寺的,但因為下雨而取消。她們幾位都是年輕人,我們在去年的網路共修中認識。今天也是隨意聊了很多,其中有一位提到在福田班上課時,授課法師問到:「如何知道自己修行有進步?」又過了一週問到:「如何知道自己所學的是正信佛法?」

  印隆覺得這兩個問題提問的很好,各位也可以以此對自己提問,常審思反省,並能增進道業之功!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體的:若所學的是正信的佛法,修行必能進步!若修行能進步,所學的必是正信的佛法。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為什麼不能吃它們?

在搜尋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這一系列的影片--為什麼不能吃它們?
原本以為是某佛教單位所錄製,但是看了前一兩段,發現好像是大陸的電視台所製,用意在希望大家少殺生、多護生!雖然還沒有時間可以將之全部看完,但感受到製作單位的用心,因此花了一點時間整理如下,與各位善友分享~

 

人類必須反省,向吃的陋習宣戰!

為什麼不能吃它們?

第一集:天上飛的:http://youtu.be/HF6L-j8MjH4


第二集:地上跑的:http://youtu.be/VfDBwKs94O0

第三集:水裡遊的:http://youtu.be/pOIhI-0X9Eg


第四集:血腥的宴席:http://youtu.be/IMIbz9XpQ7k


第五集:動物的報復:http://youtu.be/KUlbk9M3IF4


第六集:以中醫的名義:http://youtu.be/KUlbk9M3IF4


第七集:誰有吃的權利:http://youtu.be/j6fCEwcyGTQ


第八集:秘密的餐桌:http://youtu.be/Ts5e69wSCJs


第九集:吃者有罪:http://youtu.be/VxhGJHNd9qw


第十集:打蛇吃蛇變蛇人:http://youtu.be/Qxz3HT6B5cc


第十一集:一隻豬和一隻雞的一生:http://youtu.be/wRmrNpv8zHA


第十二集:如何避免刀兵劫(戰爭):http://youtu.be/I8e79eSEjIY


第十三集:你知道肉是怎樣來的嗎 - 和諧拯救危機第六集:重新認識宗教片段:http://youtu.be/3VZ-NAKUK2U

第十四集:残虐的人类:http://youtu.be/yEqyh6mj1CI

第十五集:残虐的人类

第十六集:生命的吶喊01:http://youtu.be/VfDBwKs94O0

第十七集:生命的吶喊02:http://youtu.be/agIbVDHcEjc

第十八集:豬肉,牛肉和鵝肝是怎樣來的_1:http://youtu.be/m5DGIH2o3YE

第十九集:豬肉,牛肉和鵝肝是怎樣來的_2:http://youtu.be/GDAftKYkQh8

第二十集:豬肉,牛肉和鵝肝是怎樣來的_3:http://youtu.be/5FHyIJ2FQ0Y

 

停止消費,殺戮自然會停止!

各種恐懼才能真正消失!

 

研習《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心得小感

 

   最近在研習 弘一大師所著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因為內容主要是取於道宣律祖與靈芝律師對於律藏研究的論著,以現代習於白話文的我們來說,文字的確有些艱澀(應該說是古德文字,言簡意賅),但也因此必須強迫自己攝心正念,一點一滴去理解。

宗體篇:戒法—通敘戒法—示相彰名-雜簡-戒善

 

第二支  戒善[1]
 

 業疏云:『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2]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3]自餘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4]  濟緣釋云:『戒有二義:[5]一、有本期誓,[6]二、遍該生境。[7]餘善反之,故不名戒。[8]』見業疏記卷十五 

 

事鈔云:『宜作四句:[9]一者、善而非戒,[10]謂十中後三是也,[11]律不制單心犯也。 [12] 二、戒而不善,[13]即惡律儀。[14]  三、亦善亦戒,十善之中,前七支也,[15]以不要期,[16]直爾修行,故名善也;[17]反此策勵,故名戒也。[18]  四、俱非者,身口無記。[19]資持釋云:『初句,[20]後三者,[21]即貪、瞋、邪見[22]。化教所禁,故名善;律所不制,故非戒。[23]四分重緣,[24]相同十業,可入戒收,若約菩薩,十善俱戒,[25] 如是知之。第三句中,[26]初示相,[27]以下雙釋。[28]不要期者,顯示世善,無願體也。[29]反此者,[30]謂有要期受體,[31]然後如體而修。[32]』見事鈔記卷十六

 



[1] 指戒法與善法-戒法所收攝的善法,與泛善之差別處。

[2] 一切的善法造作(如十善業),是否完全是屬於戒善呢?屬於戒法所收攝的呢?

[3] 戒法必須要透過師長的攝受,所得到得戒體,由律儀來收攝,這種善法的造作,方能稱之為戒善(指受戒之後所造作的善法)。

[4] 因為普通的泛善,是散亂的境界,所標取的是人天的樂果,而戒善是屬於聖道的福德,因此兩者是不同的。所以這些十善業等,但單稱為善法,不能稱呼為戒善。

[5] 戒善有二個意義。

[6] 有本來要期(要期:盡形壽之意)誓願(斷惡修善度眾生)-受戒時所發的願心。一般的泛善,沒有盡形壽的誓願,或者是一時的,不是長時的。

[7] 普遍該攝於一切眾生的境界。此不同於普通的善法(有分別),所以有所差別。

[8] 其餘的善法就相反於前面這二種的意義,所以不能稱之為戒善。

[9] 指對於戒善、泛善,應做四句來做料簡。

[10] 是善法不是戒法。

[11] 指十惡業中的後三支-貪、瞋、邪見(癡)。

[12] 因為是對止惡來說明善,所以十中後三能夠遮止,就是屬於善法。非戒是指聲聞律不制定單心犯戒,所以意業當中生起貪、瞋、邪見(癡),不算犯戒;若假藉身口而表現出來(貪、瞋、邪見(癡)),就是犯。聲聞律是不約心而制,能遮止貪、瞋、邪見(癡)是善,但非戒,所以是善而非戒

[13] 是戒但不是善法。

[14] 指外道戒(如狗戒、牛戒等),是戒,但不是善法。

[15] 身三、口四。

[16] 沒有要期誓願。

[17] 直接修行,故名善法。

[18] 有要期誓願(斷惡修善度眾生),受戒之後再去造作善法,是名戒善(戒法所收攝的)。

[19] 身口無記是指意業非善非惡所造作者(如癲狂胡言亂語),在律藏當中是不結犯的。

[20] 指四句料簡的最初一句-一者、善而非戒,謂十中後三是也,律不制單心犯也。

[21] 十中後三

[22] 邪見即癡,不明白因果事理。

[23] 要表現在身口,才是聲聞律所入的範圍。

[24] 重緣:第二念緣慮(追著)第一念。四分是就著重緣,第一念不算犯,第二念才算犯。

[25] 在菩薩戒當中,意業是要守持的。十善法都是屬於戒法,第一念就算犯戒。

[26] 亦善亦戒

[27] 最初是指相狀(十善前七支)。

[28] 以不要期之下是雙釋-兩方面(善與戒)都來解釋。

[29] 顯示世間的善法,沒有願體的收攝。

[30] 反此策勵

[31] 受體:受戒所得到的戒體。有本願在心。

[32] 依照戒體,生起戒行而修習種種善法者,稱為戒善,有戒法的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