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七)第7-9分

 

 

〈無得無說分第7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恐當機者及法會大眾,聞此諸相非相之義,誤認諸相非相即成如來之佛相,遂執所說之法以為佛法者,欲示諸相非相之所以然,免其誤會。遂呼須菩提而雙問之曰:「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已領佛意,遂雙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由須菩提之答意,足以發明佛證之果、佛說之法,皆要離相。若離世間諸相即成佛相,若執佛相必成世間相矣!佛所證果要離相,佛所說法亦要離相,故雙答佛果及所說之法,皆無定法。

「何以故」三字,乃徵起之詞,佛果不可執取,佛說之法亦不可執說。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三賢四聖,皆以無為大法而有離相精粗之別。如凡夫執有法相,二乘聖人執非法相,三賢菩薩執非非法相。佛乃一法不執,名無為法,此之謂離相精粗之差別也。

 

[筆記整理]

佛果不可執取,佛說之法亦不可執說。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

離相精粗之別

凡夫

執有法相

二乘聖人

執非法相

三賢菩薩

執非非法相

一法不執,名無為法

 

 


 

〈依法出生分第8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知眾生著相已久,今聞廣說降心離相之法,難免起斷滅之想、及無希望之心。豈知離相即是顯性;離相者,乃背塵也;顯性者,合覺也。諸佛證果,唯是覺道圓成,而覺道圓成之法,唯離一切相而已。佛將此離相法要,引事況勝,此法要乃成佛之福德性,不可忽也。於是引世間之事實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為多不?

須菩提已領佛意,故答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之相,即非福德性也。是故如來以福德相為問,而說甯為多不。

佛聞須菩提已領本意、遂以之比況離相福德性之殊勝,乃曰:若復有人於此經中接受行持,雖少至四句偈,或三句、二句、一句,為他人解說離相之要旨,以合覺性,其福德性勝彼福德相多多矣!何以故?知一切諸佛之果、及諸佛所修菩提之法,別無他法,皆從此離相經中產出。須菩提!更要知離相之法,不分尊卑、不論親疏、不擇時間、不問處所,任何環境、任何玄妙,隨見隨離、隨說隨掃。雖現在所謂佛果、佛法者,亦須離之,謂之即非佛果、佛法可也。

由第五分至此第八分,乃佛廣示離相,以答降伏其心。

 

 

 

〈一相無相分第9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答降心離相已,又廣示無住,以答菩提心常住不退之法。大凡不執住之理,小乘不異;但小乘僅知心理一面,故證偏真小果而不知事實;同時心理本具皆要不住,方是大乘。

須菩提等本是小乘,已證四果聖位,受佛引導,於方等時已經囘小向大,今在般若時又機緣成熟,覷破現量實際,體佛本懷,欲偕同大眾轉教菩薩,故發此請。佛恐其不徹究竟,畏難不前,故於小乘四果逐位審問。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果,謂入聖人之法流,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證,設起已得勝果之念,即住法塵,便非聖果。就此一問一答,可知須陀洹果雖證初果,不著初果之念。無論大乘、小乘所證之果,唯以斷惑淺深多寡而分。深微迷惑曰「無明惑」,有四十二品,唯大乘登地菩薩能破之。多廣迷惑曰「塵沙惑」,以如塵沙之多而得名,唯三賢化導菩薩能破之。麤淺迷惑曰「見惑」,有八十八使,小乘初果聖人即須陀洹,能頓破之。自初果至四果,佛一一審,藉以發明差別,能知本無難行之事,菩提心自然常在矣!

 

[筆記整理]

大乘、小乘所證之果,唯以斷惑淺深多寡而分

無明惑

四十二品

深微迷惑

唯大乘登地菩薩能破之

塵沙惑

如塵沙之多

多廣迷惑

唯三賢化導菩薩能破之

見惑

八十八使

麤淺迷惑

小乘初果聖人即須陀洹,能頓破之

 

 

(重述上之經文加以解釋)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最少之迷惑曰「思惑」,有三界九地之分,每地九品,共八十一品。第二果聖人,僅破欲界六品思惑,梵語名為「斯陀含」,華言「一往來果」,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此一番生死未了,故來欲界受生死。合前破之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及今破之欲界六品思惑,而證此位。就此一問一答,可知斯陀含、雖證二果,不著二果之念。

 

 

(重述上之經文加以解釋)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又三果聖人,再破欲界後三品思惑,梵語名為「阿那含」,華言「不來果」,謂不來欲界受生死也。乃合前初二果,共破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及欲界九品見惑所證之位。就此一問一答、可知阿那含雖證三果,不著三果之念。

 

 

(重述上之經文加以解釋)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四果聖人,梵稱「阿羅漢」,華言「不生」,謂不在六道輪迴受生死也。完全破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方證此位。就此一問一答,可知阿羅漢雖證四果,亦不著四果之念。

大凡小乘聖人,通以破除迷惑,不起著住之念而證果位。再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教導眾生,亦能不作著住,便證大乘。故層層質問,以得須菩提無住之確證。遂曰:佛說我得無諍三味,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雖佛如是證明,我亦不作是念。我若作是念,自以為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稱許我是樂阿蘭那行者(譯寂靜無諍)。以我實無無諍之念,始許我是樂阿蘭那行者。

 

[筆記整理]

「思惑」有三界九地之分,每地九品,共八十一品

二果聖人

破欲界六品思惑

斯陀含

一往來果

合前破之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及今破之欲界六品思惑,而證此位

三果聖人

破欲界後三品思惑

阿那含

不來果

合前初二果,共破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及欲界九品見惑所證之位

四果聖人

完全破盡三界見思惑

阿羅漢

不生

完全破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方證此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