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回向:張瓊枝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張瓊枝菩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六)第6-7分

 

〈正信希有分第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既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致須菩提疑問,遂啟世尊曰,信如是也,頗有眾生得聞如是現在之言說,及將來流通之章句,能生起實在之信心不?

佛曉之,曰「莫作是說」,無論如來現在、及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如有持淨戒修福德者,於此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善根殊勝,不只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之,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若見諸相非相之章句,由聞而知,由思而修,由修乃至一念相應而生淨信者,須菩提!應知是人即登六根清淨位,雖未達分證佛果,已去之不遠,而證相似佛位,則如來之清淨法身,現前一念悉知;如來之諸法實相,現前一念悉見。是諸一念淨信之眾生,得如是與佛相似之位,可謂無量福德矣!

何以故?是諸一念淨信之眾生,既知諸相非相,當然無復再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俱生我執,與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之俱生法執矣。何以故?一相若起,諸相皆彰;若取一相,則四相皆起。以有能取之心,必有所取之相,能、所對待,即屬人、我之相;人、我緣起,即屬眾生之相;我、人、眾生相續不息,即壽者之相,故曰「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故以心外執取法相,有所取之相,必有能取之心,故曰:「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乃徵起專在執取之非,莫說執法,縱其若取非法相,亦為四相之本,亦著我、人、眾生、壽者。於是結成諸相非相之義,曰「是故不應取法相,亦不應取非法相」也。

以是義故,豈只今日言之?如來常說此離相之法,謂汝等比丘,須知我所說之法,譬如舟筏渡人過河,到岸即應捨筏。說法亦復如是,本為明心見性,若得見性,「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則更應捨之!所謂無有一法當情也。噫!但能捨離諸法相,離相即曰見如來。

 

[筆記整理]

 

不應取法相,亦不應取非法相

人相、我相

有能取之心,必有所取之相,能、所對待,即屬人、我之相

一相若起,諸相皆彰;若取一相,則四相皆起

眾生之相

人、我緣起

壽者相

我、人、眾生相續不息

 

 

 

 

〈無得無說分第7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恐當機者及法會大眾,聞此諸相非相之義,誤認諸相非相即成如來之佛相,遂執所說之法以為佛法者,欲示諸相非相之所以然,免其誤會。遂呼須菩提而雙問之曰:「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已領佛意,遂雙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由須菩提之答意,足以發明佛證之果、佛說之法,皆要離相。若離世間諸相即成佛相,若執佛相必成世間相矣!佛所證果要離相,佛所說法亦要離相,故雙答佛果及所說之法,皆無定法。

「何以故」三字,乃徵起之詞,佛果不可執取,佛說之法亦不可執說。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三賢四聖,皆以無為大法而有離相精粗之別。如凡夫執有法相,二乘聖人執非法相,三賢菩薩執非非法相。佛乃一法不執,名無為法,此之謂離相精粗之差別也。

 

[筆記整理]

 

佛果不可執取,佛說之法亦不可執說。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

離相精粗之別

凡夫

執有法相

二乘聖人

執非法相

三賢菩薩

執非非法相

一法不執,名無為法

 

回向:田源昌老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田源昌老菩薩

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蒙佛接引,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五)第3-5分

 

〈大乘正宗分第3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先略答第二問題:降伏退心,須要脫離分別諸相;諸相雖多,總不出十二類眾生,賅括已盡。故告須菩提與發心諸菩薩,及大道心多勝行菩薩曰:應如是降伏其退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由妄想而成。

按《楞嚴經》,「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如魚鳥龜蛇之類,因飛沈亂想、和合氣成。「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如人畜龍仙之類,因橫豎亂想、愛情滋染而有。「若溼生」者,溼因合感,如含蠢蠕動之類,乃翻覆亂想所成。「若化生」者,化以離應,如轉蛻飛行之類,此屬新故亂想所成。「若有色」者,休咎精明,有色之可見者,乃精耀亂想所成。「若無色」者,空散消沉,無色之可見者,乃陰隱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神鬼精靈,乃罔象虛無妄想所成。「若無想」者,精神化為土木,為枯槁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如蒲蘆等,異質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無想」者,如土梟等,負塊為兒,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略去非有色、非無色二類,類推可知,總屬妄想非實。故須離此諸相,度化一切眾生,無非令其明了如是而已。

 

[筆記整理]

諸相雖多,總不出十二類眾生

卵生

卵惟想生

如魚鳥龜蛇之類

因飛沈亂想、和合氣成

總屬妄想非實

胎生

胎因情有

如人畜龍仙之類

因橫豎亂想、愛情滋染而有

溼生

溼因合感

如含蠢蠕動之類

乃翻覆亂想所成

化生

化以離應

如轉蛻飛行之類

此屬新故亂想所成

有色

休咎精明

有色之可見者

乃精耀亂想所成

無色

空散消沉

無色之可見者

乃陰隱妄想所成

有想

 

神鬼精靈

乃罔象虛無妄想所成

無想

精神化為土木

 

為枯槁妄想所成

非有想

異質相成

如蒲蘆等

因合妄而有

非無想

 

如土梟等,負塊為兒,子成父母,俱遭其食

此因怨害妄想而有

非有色

 

 

 

非無色

 

 

 

 

「涅槃」者,譯滅度,義謂滅盡妄想,度脫諸相。「無餘」者,乃為滅度妄想諸相無餘也。總而言之,我既發菩提心,我應使一切眾生入無餘之滅度中,雖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乃分內之事。以真諦審之,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故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若有所度之眾生,即屬「人相」;能度之菩薩,即屬「我相」;人、我之別,即屬「眾生相」;以此我、人、眾生成常見,即屬「壽者相」。若有四相,不能解脫,根本上即非發菩提心之菩薩,則不足論其退矣。是故欲降退心,先須解脫一切眾生種種分別之相。此第三分,乃如來略答降心竟。

 

 

 

〈妙行無住分第4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答第一問:應以何法,能常住菩提心?

「復次」者,又次答之義。佛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既發菩提心,應行菩提道。菩提者,佛果也;菩薩道者,佛因也,以因方能尅果。

「菩薩」者,具自覺、覺他之義,所行菩薩道者,乃六道萬行是。「法」者,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是。自覺者,乃覺悟非六度不能度脫六蔽,度六蔽者:一、布施,度慳貪之蔽;二、持戒,度汙染之蔽;三、忍辱,度瞋患之蔽;四、精進,度懈怠之蔽;五、禪定,度散亂之蔽;六、智慧,度愚癡之蔽。此六蔽由六塵所生,若住一塵,則六蔽叢生,故曰菩薩於六塵之相應無所住,行於六度布施。若欲度六蔽,復住六塵之相,則反助六蔽之因,如水灌漏雨巵,永無平滿之時,故曰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乃耳提面命,不住於相。

又徵起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繼恐聽者等諸泛言,不知注意,遂乎尊者而告之曰,其不可思量之福德,於汝心意之中以為如何?汝觀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答言本不可思量,故曰:「不也,世尊!」又曰豈只東方一邊之虛空,不可思量而已哉!乃如十方之虛空亦皆不可思量菩薩無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復如是十方虛空之不可思量也。既知無住布施有如是之福德則菩薩欲菩提心常住無有別法但應如是所教無住之法而住之爾。

 

[筆記整理]

六度度脫六蔽

六度

六蔽

此六蔽由六塵所生,若住一塵,則六蔽叢生,故曰菩薩於六塵之相應無所住,行於六度布施

布施

度慳貪之蔽

持戒

度汙染之蔽

忍辱

度瞋患之蔽

精進

度懈怠之蔽

禪定

度散亂之蔽

智慧

度愚癡之蔽

 

 

 

〈如理實見分第5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前文佛已略言,降心須離相,不降而自降;住心須無住,不住而自住。但不知當機與大眾,能否究竟領會?故測驗之曰:「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意謂可以現在之丈六身、三十二相,為見究竟之如來不?須菩提雖領離相之義,而未究竟,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謂不可以現在之丈六身、三十二相,為見究竟之如來。又自解釋曰:「何以故?」如來所說之身相,乃指究竟之清淨法身、諸法實相而言非謂此應化之丈六身、比丘相也。如來聞其所答雖非究竟已有入處欲導其深入故先縱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固也但無此身相及亦有亦無乃至非有非無種種諸相亦須非之離之即是親見清淨法身、諸法實相之如來也。

佛有三身以法身為究竟法身乃一切眾生本具之性理毗盧遮那佛者是。若眾生發菩提心由因剋果謂之圓滿報身乃華嚴會上名盧舍那佛者是。再以果上行因全體起用應機化導者謂之百千萬億應化身」,乃中印度大權示現之釋迦牟尼佛者是。毗盧遮那譯華言曰遍照一切處義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盧舍那譯華言曰淨滿義謂清淨圓滿無復染汙。釋迦牟尼譯華言曰能仁寂默義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筆記整理]

佛三身

法身

乃一切眾生本具之性理

毗盧遮那佛

圓滿報身

眾生發菩提心,由因剋果

華嚴會上,名盧舍那佛

百千萬億應化身

果上行因,全體起用,應機化導

中印度大權示現之釋迦牟尼佛

 

佛三身

譯華言

義謂

毗盧遮那

遍照一切處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盧舍那

淨滿

清淨圓滿,無復染汙

應化身(釋迦牟尼)

能仁寂默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為204廠爆炸案的傷者祈福

 

祈願這些盡忠職守的菩薩能安然度過難關!

回向204廠爆炸案的傷者菩薩:

消災延壽,眾障消除,早日康復,離苦得安樂!

至法光佛研所領獎

   今天是法光佛學研究所「佛教教學發展的創新與薪傳」佛學教育研討會議程 暨 頒發「第一屆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學位論文獎學金」,很感恩印隆的論文有被審核通過(2011年「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論文獎學金」 ),因此今日也是去領獎的歡喜感恩日。

  果加菩薩很慈悲,一早就來接印隆。因為昨日打針,全身疼痛僵硬,比平常走路更為吃力。還好有果加菩薩的細心協助,讓印隆在整個路程上順利許多。

  這是法光寺的山門。法光寺位於台北市光復北路60巷20號,就在博仁醫院附近。環境清幽。該寺由如學法師創辦「法光佛學文化研究所」,爲佛教界培養優秀的弘法人才。寺內並設有圖書館供信眾與學生使用。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聖嚴法師

 是的,有人作如此說,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緣的眾生受報。比如有人說,虛雲老和尚遭受雲門事件,拷問毒打,遍體鱗傷,幾乎致死,是代全大陸的中國人受難。又有說某某大喇嘛 或轉世者因害某種痛苦的疾病死亡,是為了替代全人類消業。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種種苦行,如冬天雪中臥,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為方式,來折磨肉體, 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類大眾的平安、健康。其實這都是似是而非的見解,不是佛法的正見。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四)第2-3分

 

 

〈善現起請分第2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時」者,謂佛敷座而坐之時。「長老」謂德、臘俱高,為僧眾之長老者也。「須菩提」,華言空生,為佛弟子,於常隨眾中隨佛二十餘年,今在大眾之中,一眼覷透佛之本懷。「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具請法之儀式,乃對佛言道:「希有,世尊!」此一句讚言,是一經發起之本。

如來之本懷,唯欲眾生共成佛道。自成道說《華嚴經》,度脫大乘善根成熟者雖廣,唯小乘根性於此法會,不見不聞,若聾若啞。佛本同體悲心,不棄小根,至鹿苑度憍陳如、五比丘等,說《阿含經》、生滅四諦法門,俯就眾生,純權無實,諸弟子等以出世禪定,多證阿羅漢道。經十二年之久,始說方等經,俾其囘小向大,對三權教說一實教。四教並談八年之久,方說般若經,付囑諸弟子,轉教菩薩,發菩提心,度化眾生。諸弟子等不知利人即是自利,故時有退習者,而如來隨時俯就之婆心,無人領會。突有須菩提機緣成熟,在佛穿衣吃飯、出入往還之間,一眼覷破佛家大法,原來如是,豈有些許外事,眾生自擾擾耳。遂讚曰:「希有,世尊!」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不過轉轉教化發菩提心,度化眾生,淨信如是而已。若善男子、善女人體佛本懷,發菩提心者,應用何法,常住不退?一旦退習,應用何法,降伏退心?佛俯就眾生三十餘年之久,未得暢其本懷,今得須菩提一言道出,欣慰之至,故讚許之曰:「善哉!善哉!」意謂善知我心,善於請問,乃善之尤善者也。遂呼之曰:「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此聞其知心之言,故重述而深許之曰:「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正許其問端,就端開示之際,被須菩提應聲:「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一言隔斷,故佛又重告須菩提云云。

 

 

 

〈大乘正宗分第3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先略答第二問題:降伏退心,須要脫離分別諸相;諸相雖多,總不出十二類眾生,賅括已盡。故告須菩提與發心諸菩薩,及大道心多勝行菩薩曰:應如是降伏其退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由妄想而成。

按《楞嚴經》,「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如魚鳥龜蛇之類,因飛沈亂想、和合氣成。「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如人畜龍仙之類,因橫豎亂想、愛情滋染而有。「若溼生」者,溼因合感,如含蠢蠕動之類,乃翻覆亂想所成。「若化生」者,化以離應,如轉蛻飛行之類,此屬新故亂想所成。「若有色」者,休咎精明,有色之可見者,乃精耀亂想所成。「若無色」者,空散消沉,無色之可見者,乃陰隱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神鬼精靈,乃罔象虛無妄想所成。「若無想」者,精神化為土木,為枯槁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如蒲蘆等,異質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無想」者,如土梟等,負塊為兒,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略去非有色、非無色二類,類推可知,總屬妄想非實。故須離此諸相,度化一切眾生,無非令其明了如是而已。

 

[筆記整理]

諸相雖多,總不出十二類眾生

卵生

卵惟想生

如魚鳥龜蛇之類

因飛沈亂想、和合氣成

總屬妄想非實

胎生

胎因情有

如人畜龍仙之類

因橫豎亂想、愛情滋染而有

溼生

溼因合感

如含蠢蠕動之類

乃翻覆亂想所成

化生

化以離應

如轉蛻飛行之類

此屬新故亂想所成

有色

休咎精明

有色之可見者

乃精耀亂想所成

無色

空散消沉

無色之可見者

乃陰隱妄想所成

有想

 

神鬼精靈

乃罔象虛無妄想所成

無想

精神化為土木

 

為枯槁妄想所成

非有想

異質相成

如蒲蘆等

因合妄而有

非無想

 

如土梟等,負塊為兒,子成父母,俱遭其食

此因怨害妄想而有

非有色

 

 

 

非無色

 

 

 

 

 

「涅槃」者,譯滅度,義謂滅盡妄想,度脫諸相。「無餘」者,乃為滅度妄想諸相無餘也。總而言之,我既發菩提心,我應使一切眾生入無餘之滅度中,雖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乃分內之事。以真諦審之,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故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若有所度之眾生,即屬「人相」;能度之菩薩,即屬「我相」;人、我之別,即屬「眾生相」;以此我、人、眾生成常見,即屬「壽者相」。若有四相,不能解脫,根本上即非發菩提心之菩薩,則不足論其退矣。是故欲降退心,先須解脫一切眾生種種分別之相。此第三分,乃如來略答降心竟。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三)第1分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一分為序分,而第一節為序分中之「通序」,乃集經人承佛遺囑,凡佛所說之經,通照此儀式序起,故曰通序。蓋謂如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我阿難親從佛口所聞,一時間師資道合,機教相扣。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祇陀太子捨樹給孤長者施園),共與大比丘僧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古德解此,稱為「六種成就」,「如是」謂信成就,「我聞」謂聞成就,「一時」謂時成就,「佛」者謂說法主成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謂處成就,「與大比丘眾」等謂眾成就。

「如是」為「信成就」者:以佛如是說,阿難如是述,教人如是信,即信此如是而已。何以故?佛說法四十九年,唯令眾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證、如是為究竟耳。「如是」二字,雖屬偏計之言,而能使人顧名思義,有必信之可能。何以故?有事理可憑故,蓋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稱,故《法華經˙方便品》中,說如中本具之一切事理名相,其大綱有十。所謂十者,曰: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也。雖有此十法分別,皆從無分別之如中而來,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十大綱領,乃世俗所承認之名實,無一不從如中來者,故如來為佛號之通稱。如是信解修證,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何以故?以離相無性故,離性無體故,乃至離因緣無果報故。縱經屑微事理名相,而必成天然之本末。此十法顯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異,終歸於不即不離,故謂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議,皆如是也。以如無異相故,如是推窮,必能斷疑生信,俾人人種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也。此一卷經,展轉審問詳說,無非發揮如是而已。

「我聞」為聞成就者:聞有能聞、所聞之義。所聞者,乃佛親證現量境,親見而說如實之法,不同世界哲學之研究、格致之化驗、文學之編輯也。能聞者,乃尊者以修多生之聞慧,接受無遺,如法如說。令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皆聞佛法,利益均沾,故曰「聞成就」也。

「一時」為時成就者:印度彼時,列國不能統一,無曆可遵。又天龍八部鬼神,各界時間不同,無所適從。此一時乃師資道合,機教相扣,不失其時,故曰「時成就」也。

「佛」為說法主成就者,乃指釋迦牟尼佛而言:佛者,覺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法界眾生,因聞佛所說之法覺悟、依教奉行者,皆已離苦得樂,共尊為天人之師,故曰「說法主成就」也。又釋迦牟尼者,梵音也,譯華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謂感而遂通;寂默者,謂寂然不動。

「在舍衛國」等為處成就者:謂一成就,永遠成就。佛說法之處,大有因緣所在,豈偶然哉!雖佛不說法時,而天龍八部亦時時護持,如佛塔廟。若天台智者大師證初旋陀羅尼時,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足證非虛。凡見凡境,聖見聖境,妙境難量,故曰「處成就」也。

「與大比丘眾」等為眾成就者:乃如來示現之正因緣,以前之五種成就,皆為成就此一種也。佛有四眾弟子,一、發起當機眾,如此經須菩提等。二、常隨眾,如迦葉波等。三、影響眾,如法身大士、及天龍八部等。四、結緣眾,如薄福眾生,今無證悟之益,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者。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專表常隨眾之人數,迦葉波弟兄三人師資共一千人,舍利弗、及目犍連師資共二百人,耶舍長者子師資共五十人。略去鹿園五比丘,諒都在座。

 

[筆記整理]

六種成就

經文

說明

信成就

如是

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稱

如是相

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

此十法顯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異,終歸於不即不離,故謂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議,皆如是也

斷疑生信,俾人人種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

聞成就

我聞

能聞

尊者以修多生之聞慧,接受無遺,如法如說

所聞

佛親證現量境,親見而說如實之法

時成就

一時

師資道合,機教相扣,不失其時

說法主成就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

梵音也,譯華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謂感而遂通;寂默者,謂寂然不動

佛者,覺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處成就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謂一成就,永遠成就。佛說法之處,大有因緣所在

眾成就

與大比丘眾

四眾弟子

一、發起當機眾

如此經須菩提等

二、常隨眾

如迦葉波等

三、影響眾

如法身大士、及天龍八部等

四、結緣眾

如薄福眾生,今無證悟之益,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者

千二百五十人俱

常隨眾

一千人

迦葉波弟兄三人師資共一千人

二百人

舍利弗、及目犍連師資共二百人

耶舍長者子

耶舍長者子師資共五十人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一節文為序分中之「別序」,別序者,述此經之特別因緣,與他經不同之故也。凡佛說法,必以因緣成熟方說。此經法會所起,因佛食時,著衣持鉢、乞食、還等,方引起須菩提尊者,發明心地。

[筆記整理]

序分

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乃集經人承佛遺囑,凡佛所說之經,通照此儀式序起,故曰通序。蓋謂如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我阿難親從佛口所聞,一時間師資道合,機教相扣

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述此經之特別因緣,與他經不同之故也。凡佛說法,必以因緣成熟方說。此經法會所起,因佛食時,著衣持鉢、乞食、還等,方引起須菩提尊者,發明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