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以正念來看待死亡

 

  昨天有人詢問印隆關於親人往生佛事應該如何處理的問題,除了往生後的做七、告別式之外,印隆個人是非常重視往生後8-12小時之間的助念,還有關於亡者遺體的處理方式。關於這一點,弘一大師也提出了: 人生之最後 (弘一大師)

  而今天也剛好看到一則新聞:「非關靈異 屍體會聽話 安寧醫經驗談」(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1/112011073100195.html#),以另外一種示現,讓我們能了解到剛往生時的情況。

回向李佳琪身體健康,早日康復

 

願以此功德,回向李佳琪: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放生思想與放生儀軌

關於天台放生思想的起源,據《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載,智者大師於天台山隱棲時(575-585),見臨海之民以漁捕為業,傷命甚多,智者大師極為憐憫,「非但水陸可悲。亦痛舟人濫殞」,[1]因此矚寺眾將寺中所有衣物等變賣兌換成銀兩,購買漁主孔玄達之一所大水池,同時宣揚放生的功德。
當時的臨海內史計詡敬奉佛教,於太建十三年(581)敬邀智者大師為漁民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羊公賀等人聽後,受到大師的感化,遂「合境漁人,改惡從善,好生去殺」,[2]從此不再捕魚,將經營幾十年的魚池共六十三所,悉數捐獻為放生池,並且發心造船請大師於將上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以示懺悔,使始豐溪「永作放生之池,變此魚梁,翻成法流之水」,[3]而羊公賀、嚴續祖等人也皈依了佛門。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少修行五百年才會變成女生嗎?

 

   記得在碩一時,有一次惠敏校長在一次大型講座中(好像是配合教育部所辦的兩性平等學術會議),提到說:「有人說『少修行五百年才會變成女生』,這是真的嗎?」,此時台下無一人發聲。接著惠敏校長馬上以CBETA做各式各樣的搜尋,經典中根本沒有此種觀點;校長再說明他的研究結果,獲得全體大眾的熱烈掌聲!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大寶法王開示


 

      一個具共通性的問題: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在這個不景氣年代,很可能會被裁員,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後放到行為上用。”“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裏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
 
       
法王說,在藏文裏,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于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

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沖著你來,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生命中難免有逆緣,法 王說,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 peace)。”
 
 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暖。問題是,怎麼做呢?
 
 
 
 
【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一、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

       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修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裏想:“菩提心你在哪里呀,快過來快過來…”
 
       
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譬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 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
 
        
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第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

        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功課 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法王提醒,
 
     
“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位,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

      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做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他兩條手 臂?”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做的”……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那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裏,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麼做呢?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裏、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乾乾的文字。“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法”, 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在生活裏怎麼修呢?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裏,就看你用不用。”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佈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佈施,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佈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佈施。就像佛陀圓滿了佈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 人,他到底給了什麼?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 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品質提高,這就是工作裏的修行和佈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裏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徵求發心核看水陸法會電子經書的菩薩(已完成,感恩眾菩薩發心!)

 

   去年新製的水陸法會電子經書,受到許多人的好評!但因為是第一次製作,有些可能掃描有黑邊、或是上面有書寫板眼記號等。果慨法師希望能將經書做得更好,讓大家閱讀起來更法喜,因此徵求發心核看水陸法會電子經書的菩薩,若發現有黑邊或做記號的經書,請回覆告知。

領畢業證書

   昨日回山上開水陸會議及拍紀錄片,也順便辦理離校手續及領畢業證書。昨日也拿到了印好的論文,真的是好厚一本呀!快四百頁,二十幾萬字!不知道當時自己怎麼有如此毅力,可以在三個月內完成。很感謝指導教授英善老師的指導,讓印隆可以扣緊正確方向而完成。

這是論文封面。

論文審定書(也就是口試公布成績後,口委教授會簽名已表示考試通過)

中文論文摘要。

英文論文摘要。

心得與謝詞~

  印隆有太多要感恩的人了,這一篇謝詞就寫了四頁。如果真的全部要寫進去,大概會比論文還要厚吧!印隆想要感恩的人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一時實在無法訴盡,若有不慎遺漏之處,還祈見諒,印隆在心中對大家一直常懷感恩,因為沒有大眾的成就,就沒有今日的印隆。每一件事都是需要無量無數的因緣和合方能成就,而每一個緣又是無量無數的因緣所構成。沒有一件事是能獨立形成,沒有一個眾生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印隆感恩一切的緣、一切的眾生。我與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是如此的緊密相依相存,沒有例外。相信唯有在成就眾生的當下,方能成就自己,因為自己與眾生本無二無別!唯有讓眾生好,自己才能好,這是父母、師長、善知識讓我體悟到的慈悲心念;唯有照見世間無常苦空之理,方能發願為利益眾生真實修行。我將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如法且持戒嚴謹的出家人,能夠荷負如來家業。在出家修行的這一條路上,此生誓以法華行者督促自己精進之。願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不被虛幻五欲之樂所敝,不被輪迴流轉之苦所縛,皆發不退之菩提心,與眾生一起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有一位長輩看到此論文,有意願出版成書。印隆待出書企畫案出來後,再請示指導教授英善老師的想法。若有因緣出書,會再跟大家說。如果各位有興趣想先閱讀的話,可以先上台灣博碩士論系統查詢: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311730844243(可能要過一段時間,因為昨天才剛上傳檔案)

 

這是碩士學位證書。

三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三年在法鼓佛教學院的時光,就在此論文完成後也圓滿了。猶記得在準備考試的前半年,和推廣中心一起上佛學英文課的同學們吉良、玉梅及宜綺一起努力準備考試,後來大家也順利成為了同學。而這三年的對於印隆來說,變化不可謂之不大,點點滴滴難以言喻窮盡。

再與大家回味一些DDBC的美好回憶~

- 20110702_再見了!法鼓宿舍 
- 20110629_畢業論文口考圓滿 
- 百合芳香謝師恩
-
20110512_DDBC M97-謝師宴團體照 
- 完成畢業行門呈現 
- 孺慕之情
 - 20100509_日文媽媽藍老師母親節快樂!
- 20100415_所內論文發表 

- 20091208_法華的饗宴
- 20091110_實驗紀事
- 20090408_DDBC第二屆校慶(二):佛誕節吃壽桃
- 20090408_DDBC第二屆校慶(一):與東山中學締約
- 20090217_下學期的創辦人時間
- 2090213_考生輔導說明會彩排記事
- 20090201_法鼓好學長
- 97學年期末默照禪七
- 莊國彬老師的印度佛教史專題
- 20080930_創辦人時間
- 法鼓佛教學系 碩士班及學士班考生輔導說明會
- 20081214_禪一:慢慢來,仔細觀照
- 20081018_實況轉播,歡喜分享:97級研一生怪咖班 10月同樂會
- 97年度新生禮
- 法鼓佛教學院溫馨迎新會
- 20080721_第一堂梵文(語)課
- 20080709_法鼓研究所的新生訓練日
- 20080604_法鼓報到日與陳榮灼教授演講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懺悔舌根

 看到這一則新聞:日本「跳舞章魚」飯上桌!淋醬油活跳跳吃最正統  ,心中真的很悲痛,真的需要為一時的口腹之慾,而如此殘害眾生嗎?


《法華三昧懺儀》懺悔六根之懺悔舌根法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十二緣起/印順導師

 

一、《中觀論頌講記》,頁520-526

 

(一)十二支因果生滅,經中說有兩種:一是緣起,一是緣生。

這二種,都是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等。

對此兩者的差別,一般的學派,是向兩方發展的:大眾分別說系,以緣生法為因果事相,以緣起法為常住無為,是因果鉤鎖的必然理則,不是指惑業苦的本身。

好像是離了生滅的現象外,另有一常住不變的法則。

說緣起是無為,這是錯的,但也有他的特見:一切因果相生,都依必然的法則而發現,不是隨便亂起的。

這如造房子,先由工程師設計繪一模型,後依這模型去建築。

所以,在因果的現象上,見到有這樣的因,生這樣的果,秩然不亂,可見因果現象中,有一決定而必然的理則,所以不得不這樣。

 

緣生法是因果的事實、現象,他是有變異的,這是理事義。

說一切有部,不承認緣起是無為說,主張為緣能起的因叫緣起,從緣而生的果叫緣生。

如無明起行,有行就決定有無明;……生緣老死,有老死決定從生而來。

不可說有行而不從無明來,無明與行有因果的決定性。

緣起為因,緣生為果,這是二者的不同。

然釋尊的本意,似乎是在此兩大思想的中間。

緣起是為因能生的條理化。

 

本論(《中論》)對緣起真義的闡述,把緣起緣生合一,在此緣起與緣生上,說一切畢竟空。

這可見,龍樹的緣起思想,在因果生滅的見地,接近上座系;龍樹學說到法相,也大都採取古典的毗曇;也有採取經部的。

在因上了解緣起的因,必然生緣生的果;在果上了解緣生的果,必然為緣起的所生。

有無明,所以有行,有行也決定有無明。

現在這樣,溯之於過去,推之於未來,也是這樣。

個人是這樣,旁及於他人,推究到一切眾生,無不是這樣。

從具體的事實觀察,發現因果的必然性,必然是這樣,並非另有一無為常住的東西。

不離緣生外,另求緣起;有果即有因,有事就有理(不過,對理則性,有部等稍忽略)。

有因就有果,所以說:「此有故彼有」。

這成了普遍的公理,不容有所變更的。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

 

假使知此而不知彼,這是沒有用的。

如豆子能生芽,愚癡無知的人,只見這根芽是從這顆豆生的;不知道一切的黃豆,在某種條件和合下,只要他生性沒有被損,都是可以生芽的。

聰慧有智的人,就能知道這遍通的理則性。

得到這智慧,才能成立智識,發生力量。

佛法的悟解緣起,也是如此,是從因果事實而悟解因果理則的。

 

(二)佛說緣起因果,不同後代學者所說的:一一法各有親因緣,如意識現行,由意識的種子生,種子是他的親因緣;沒有這親因緣的種子,現行的意識就不得生。

佛的緣起觀,是和合相續的因果觀。

以深刻的智慧,洞觀有情生死流轉,發現他有必然的前後階段。

 

譬如生是一階段,生以後就有老、有病、有死,老病死也是某一階段的現象。

此老病死,是產生以後的必然結果,所以說:生緣老死。

無明是一階段,造作行業是一階段。

所以造成感後有的行業,因為無明,這是無明引起的結果。

如來在生命前後的連續上,看出他一一階段間的依存性;所以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建立十二緣起的因果。

有說:一念心中具十二緣起,這簡直毫無意義。

 

有部的分位緣起,就是約階段講的。

以生命各階段,成立緣起的因果,這等於講社會史觀的,分奴隸時代,封建時代,資本主義時代,民主主義時代。

又如分人與獸鬥爭時代,人與人鬥爭時代,人與自然鬥爭時代。

無明發生主動作用的時候,是無明的階段;由無明踏上行的階段,就是以行為為主要者了。

所以,每一階段,不是自性獨存的,無明不僅是一無明,行也不單是一個行,他都是有五蘊的。

這以某一支為某一階段主流的緣起觀,足以代表佛陀的緣起觀。

 

那些實有自性的學者,那裡能同情這和合相續的因果觀。

他們要一一自性的親因,生一一自性的親果。

在佛教中,這一思想,一天天的晦昧了。

如三民主義說:民生為社會歷史的中心;共產主義說:經濟為社會歷史的中心。

這解決了,一切都能解決了;一切是依存於他,因他的變動而變動的。

佛觀無限生命發展的動力,是以無明及愛為根本的;這解決了,生死苦痛一切也就解決。

也是在一切複雜的原因中,抉出主因的意見。

 

不過佛法是無自性的,無明與愛,也不能獨存;不過他起著主動的作用吧了!

或以為前後各階段,既都是五蘊,為什麼說無明支、行支、……生支、老病死支呢?

這是約主力說的。

如手工業時代,機器工業時代的分劃,不是說:在這某一時代中,即沒有其他的,也只是說這一時代的社會中,是以某一業為主流、為特徵的。

所以佛陀的緣起觀,是組織的,不是獨立的;是階段的,不是同時的。

這點,我們應該知道。

 

緣起有流轉觀,有還滅觀。

前者是說苦的集,後者是說苦的滅,也就是生死與涅槃的兩向。

佛說的生死與涅槃,都建立在緣起法上。

因果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因果相生,是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生緣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這是緣起的流轉律。

反之,無無明就無行,無行就無識,……如是純大苦聚滅,這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還滅律。

生死苦痛,是否能了?

他是緣起的,所以可了。

 

緣起,是依此而有彼的,就是無自性,也就是意味他不能單獨存在。

不能單獨存在而此有故彼有的,是生滅法。

他不但是可滅的,而且一切都是從生而歸向滅無的。

一般人走到滅的盡頭,又轉向生;滅了又生,生了又滅,生生滅滅,無有止境的兜著循環的圈子。

聖者到了滅,就入於寂滅,止息於此,不復再生了。

如造的房屋,壞了又修,修了又壞,自然能維持長久。

假使壞了不修,不是就滅盡無餘了嗎?

 

生死的存在,只依因緣而存在的;約他的本質說,本不是有自體存在的。

假使自體存在,怎麼可以說依緣?

所以,依緣的一切法,自性本無,現象是有是生。

不但現象的內在,自己否定自己,含有滅與無;而他的本身,本是非有不生的。

所以此無彼無,此滅彼滅,不是毀有的成無、成滅,是本來無、本來滅,還他個本來如此。

依緣起建立因果,也就依緣起成立一切法自性本空。

知此,就得離生死而解脫了。

 

緣起流轉律的基本原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分位緣起,是敘述緣起流轉中的過程。

不過像有部那樣講,識為入胎最初的一念;名色是身心漸發育的階位;六入是六根具足將出胎的階位;出胎後,在二、三歲的時候,不能識別事物是觸;能了苦樂的差別,到六、七歲時是受;……未來世受生是生;未來世老死,是老死;這未免機械一點。

 

從佛的緣起本義看:無明、行、識的三支,是總括的。

經中說:「一切眾生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感得有識之身」,即指出生命的三大歷程。

有的經中說:「業愛及無明,能集後世陰」;行是行業,但在實際的行動中,也可含攝在愛取的煩惱中。

此三者,一是理智的認識錯誤;一是意志的生存競爭;有此二因,就招感心識為導的生死了。

 

如來敘述緣起,不外這三者的說明。

說到詳細的過程,有從愛、取、有、生、老死的逐物流轉觀;有從識到愛的觸境繫心觀。

合為一十二緣起,依十二緣起建立三世因果:無明、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的果;愛、取、有,是現在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的果。

假使講二世因果,過去與現在的,只從無明到識三支就可以了;現在與未來的,只從愛到老死的五支,也就可以;無須說十二緣起。

經三世的歷程,這才要說他。

其實,基本原則,還是上面說的三大歷程。

也有配為惑、業、苦三雜染的。

 

 


二、《佛法概論》,頁147-149

 

有情的生死流轉,即在這樣──十二支的發展過程中推移。

這十二支,可以約為三節:

 

(一)愛、取、有、生、老死五支,側重於「逐物流轉」的緣起觀。

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來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憂。

可見想長生不死或永生不滅,是永遠不可能的。

有情為什麼會生起呢?

即由於「有」。

有指過去業力所規定的存在體,三有或者五有。

既有業感存在體,即不能不生起,如種子得到水、土、溫度等緣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樣。

何以會有?

這原因是「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是攝持追求的,由內心執取自我,所以在家人執取五欲,出家者又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與毫無意義的戒禁。

人類的所以執取趨求,又由於「愛」。

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著自體與境界,染著過去與未來。

因為愛染一切,所以執取趨求,所以引起業果,不得不生,不得不死了。

從愛到老死的五支,說明了苦與集的主要意義。

 

(二)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是在逐物流轉的緣起觀中,進求他的因緣,達到「觸境繫心」的緣起。

有情的染愛,不是無因的,由於苦、樂、憂、喜等情緒的領「受」,所以引發染愛。

染愛不但是愛著喜樂的,凡是感情掀動而不得不愛,不得不瞋,戀著而難以放下的一切都是。

論到情緒的領受,即知由於(六)根的取境、發識,因三者和合而起的識「觸」。

沒有觸,反應對象而起的領受,也即不生。

這十二支中的觸,專指與無明相應的觸。

這樣,即是不能沒有「六處」的。

六處即有情自體,這又從「名色」而有。

名色是嬰胎初凝,還沒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階段。

這名色要有「識」的執持,才能不壞而增長;此識也要依託名色,才能發生作用。

所以不但識緣名色,名色也緣識,到達色心交感,相依互存的緣起。

如《雜含》(卷十二‧二八八經)說:「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

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

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三)從識到受,說明現實心身的活動過程,不是說明生死流轉的根源。

所以進一步說:無明緣行,行緣識。

這一期生命中的情識──「有識之身」,即有識的有情的發展,即是生。

所以識依於行的「行」,即是愛俱思所引發的身行、語行、意行,也等於愛取所起的有。

「無明」也等於無明觸相應的愛等煩惱。

由於無明的蒙昧,愛的染著,生死識身即不斷的相續,不斷的流轉於生死苦海。

苦因、苦果,一切在沒奈何的苦迫中,成為「純大苦聚」,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三、《成佛之道》,頁167169-172

 

緣起支的敘述,很多是從識支開始的,所以經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可是,在識支以前,有的又加上無明與行二支,成為十二支。

在《阿含經》中,一再說:「無明覆,愛結繫,得此識身。」

無明,愛(行),識三者,可以看作完整的、獨立的緣起說。

等到與識支以下相綜合,才成為十二支的。(中略)

 

十二支中的識,是一期生命的開始。

有些經典,從識支說起。

這因為,推求現實的身心活動,到達識的結生相續階段,已到了生死業報識的核心。

後代唯識學者,以異熟的阿賴耶識為中心,來說明生死雜染的一切,可說是吻合佛意的。

「緣」此結生的「識」,就「有名色」支的生起。

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

由於識的結生,身心就開始發展。

照經上說:不但因識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識。

這意思是說: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是要依於有取識(唯識學中叫作阿陀那識)的攝取而存在。

反之,也因為身心的活動,有取識才能存在。

正像沒有領袖,就不可能有群眾的組織活動;如沒有群眾,領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但在十二緣起支中,著重在識緣名色。

應解說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後,還是肉團的階段。

 

「從」此名色而進一步的開展,就生起眼、耳、鼻、舌,加上身、意,「有」了「六處」的差別,這已到了形成人體形態的階段。

 

胎中雖有眼耳等根,還不能見色聞聲等。

一到出了胎,從此六「根」開始了與六塵「境」界「相」關「涉」的活動,根境相觸而起一般的認識,叫做「觸」。

根境識三者,因觸而和合,也可說因三者的和合而有觸。

認識開始,就到了重要的關頭。

在觸對境界時,首先發生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或非合意不合意的反應,這叫可意觸,不可意觸,俱非觸。

不幸得很,眾生的認識,是不離無明蒙蔽的──「無明相應觸」。

所以觸對境界後,就會依自我中心的執取,起種種的複雜心理,造種種的善惡行為;生死輪迴,是不能避免的了。

佛所以教誡弟子,要「守護根門」。

在根境相觸時,如有智慧的觀照,就稱為「明相應觸」,那就能從此透出,裂破十二緣起的連鎖。

 

「從觸」的可意或不可意,當下就能「生於受」。

可意的,起喜受樂受;不可意的,起苦受憂受;非可意不可意的,就起捨受。

如有智慧而正念現前的,就不起味著,不為情感的苦樂所惑亂;否則就危險了。

 

沒有正念正知的,都是依「緣」此或苦或樂的「受」味,生「起」深深的「愛」著:愛著自我,愛著境界。

這時候,已以主動的姿態,對生命與塵世,傾向愛戀而作不得主。

此後,只有愈陷愈深,無法自拔。

上面從識的結生,說明了身心的開展過程,以及對境而引起內心的活動情況。

觸是認識的,受是情感的,愛以下是意志的活動了。

 

內心有了「愛」染,愛心的「增」強,就進展到「名」為「取」。

取有四:執取自我,叫我語取。

一般的追求五欲,叫欲取。

而宗教與哲學家們,不是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見取;就是執取種種無意義的戒條,苦行──戒禁取。

這是從愛染生命與塵世,進而作思想的或行為的取著,造成世間一切苦難的結局。

 

愛與取,正是依著煩惱而有的一切活動。

「因」此煩惱的活動,就起「集」成「後有」的業種。

這在十二支中,叫有支。

有,是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的生命自體。

但這裡所說的,不是現實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後世生命的業力,也可說是未來生命的潛在。

有了這,那末現生死了以後,未來識又會結「生」。

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

生老死的「相隨」而來,便是未來生死相續的簡說。

 

十二支,可以分為三世,有兩重因果:過去因(無明與行)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現在因(愛、取,及有)生未來果(生、老死)。

同時,前生以前有前生,後世以後(如不了脫生死)有後世,三世因果相續說明,就是無限生死相續的歷程全貌。

 

悟明長老法相

 

收到同學地印法師轉寄過來的悟明長老法相,慈悲莊嚴,願 長老早日乘願再來,廣度有情!

 

悟明長老法相,願結永世法緣

法相莊嚴如須彌
不動如山顯空意
百年歲月度迷津
聖者在上我頂禮

                                 地印頂禮


海明寺觀音老人,悟明長老圓寂後,穿上法衣的照片

觀音老人開示:「四大所成幻化身,放下一切悟本真,關透過無所得,心佛眾生皆前因」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線上學佛院」將暫緩舉行

 


 

  因師長 英善老師指示,希望印隆在行門上多下功夫,減少外緣以養深積厚,有真實的修行體證,才能真實利益眾生。因此印隆要依教奉行,「線上學佛院」將暫緩舉行,待之後有適當因緣時再開始。

  原本想等論文送印後,在Blog上布達告知大家,才剛與印刷廠連繫完畢後,就收到一則護法菩薩所傳來的簡訊,簡訊中的內容幾乎與印隆心中所想的一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因此,印隆一定要把握機緣,好好修持。

  在八月份後,除了山上的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的工作之外,印隆將會一心專修法華,祈能剋期取證。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感恩印隆的兩位師長

   印隆的碩士論文已進入最後修改的階段,這星期就要送印了。昨日印隆的指導教授 英善老師,體諒印隆目前行動不便,且目前所住的地方沒有市內電話,特別專程到印隆的住處來指導印隆。老師如此慈悲,令印隆感動到不知要如何說才好(印隆在電話中還口吃了,真是不好意思...)

  老師還帶提拉米蘇及營養品給印隆,印隆很抱歉住處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老師。剛好之前有格友發心護持的火龍果,就切了水果供養老師。

  老師除了指導印隆論文外,在回去前,還教導印隆說,一定要好好真修實踐。法華妙法的弘揚,須要有能真實實踐者。印隆在老師回去後,寫信向老師報告說,此次一定會依教奉行,好好的休養,並在行門上多下工夫,絕不會辜負 老師及 妙師父的慈悲愛護!

  妙師父也是一直無所求的愛護印隆、教導印隆,此生能有 妙師父及 英善老師賜與法身慧命的師長,實是莫大的福報!千言萬語難表心中感恩,為有真實實踐,望不負師恩!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善待自己 從心開始


1、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欲望。 把自我經常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沒有年齡的限制, 只要你對事物的欲望適當的降低,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 所謂退一步自然寬。)


2、學會關愛自己。只有多關愛自己, 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關愛他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 就要儘量幫助你能幫助的人,那樣你得到的就是幾份快樂, 多幫助他人,善待自己,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
 


3、遇到心情煩躁的情況的時候,你喝一杯白水, 放一曲舒緩的輕音樂,閉眼,回味身邊的人與事, 對新的未來可以慢慢的梳理, 即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冷靜的前進思考。


4、多和自己競爭,沒有必要嫉妒別人,也沒必要羡慕別人。 很多人都是由於羡慕別人,而始終把 自己當成旁觀者,越是這樣,越是會把自己掉進一個深淵。 你要相信,只要你去做,你也可以的。為自己的每一次進步而開心! (事是不分大與小的,複雜的事情簡 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復做,爭取做到最好。)


5、廣泛閱讀, 閱讀實際就是一個吸收養料的過程現代人面臨激烈的競爭, 複雜的人際關係,為了 讓自己不至於在某些場合尷尬,可以進行廣泛的閱讀, 讓自己的頭腦充實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人有時候是這樣的, 肚子裏空空的時候會自然的焦急,這就對了,正是你的求知欲在呼喊你,要活著就需要這樣的養分。


6、不論在任何條件下,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 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 因為我相信一句話,如果你喜歡上了你自己, 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如果你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只要你想,努力去實現,就會的!(很多人為什麼沒實現, 就是沒毅力。)


7、學會調整情緒,儘量往好處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 就急的象熱鍋上的螞蟻,本來可 以很好解決的問題,正是因為情緒的把握不好, 讓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讓複雜的事情更難。 其實只要把握好事情的關鍵,把每個細節處理的得貼就會遊刃有餘。 遇到 棘手的事情,冷靜點,然後想如何才能把它做好,你越往好處想, 心就越開,越往壞處想,心就越窄!


8、珍惜身邊的人,用語方面儘量不傷害,哪怕遇到你不喜歡的人, 你儘量迂回,找理由離開也不要肆意傷害, 這樣不僅讓自己心情太壞,也讓場面更尷尬.珍惜現在身邊的一切。


9、熱愛生命,每天吸收新的養料,每天要有不同的思維。 多學會換位思考,儘量找新的事物滿足對世界的新奇感、神秘感。

 

10、只有用真心,用愛,用人格去面對你的生活, 你的人生才會精彩!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聖嚴師父「大法鼓」節目,在Youtube也能看喔!

 


 

受歡迎的聖嚴師父「大法鼓」節目,現在已經可以在Youtub e上收看了!
「大法鼓」自從1994年開播,歷久彌新,每集短短十分鐘, 聖嚴師父以佛法的智慧,帶領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考驗,包括: 感情生活、親子問題、家庭關係、工作事業、升學壓力……, 甚至重大社會事件。面向之廣,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堪稱生活智慧影音資料庫!

這些每天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時時刻刻牽動我們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況, 透過聖嚴師父睿智的開示引導,總能讓我們心開意解,生活更自在、 更平安。
現在起,您可以透過網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都能收看到這些珍貴的開示,甚至利用手機收看。
由於「大法鼓」節目數量龐大,我們將陸續上傳至Youtube, 建議您可以利用Youtube的服務功能,訂閱DDMTV01頻 道,就能立刻收到最新節目上線的通知, 就不會錯失任何收看的機會。
現在就趕快到Youtube上收看吧~~~

 

給慧力小菩薩一份祝福

  「慧力」是羅婉伶小菩薩的歸依法名,也就是明淵菩薩的寶貝女兒。她今年才12歲,但在6年前就罹患了重大疾病,失去了一般小孩能享有的歡樂童年。至今不知挨了多少刀,扎了多少針,其承受的病苦真是難以形容。印隆的病痛跟慧力比起來,只能算是微乎其微呀~

  更勇敢的是明淵菩薩,她必須母兼父職(慧力的拔拔很早就往生了),照顧慧力,但其也非常精進,堅信佛法的力量,願化解一解苦難,願累劫冤親皆能離苦得樂!

  印隆有緣至醫院看過慧力小菩薩一次,她好勇敢,笑容好燦爛,也很有禮貌。看到明淵分享的這張慧力在念佛的照片,印隆真的好感動!

  願大家一起給明淵菩薩一份支持的力量,給慧力一份祝福!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慈悲的蓮花

 這是玉琳菩薩親手做的糖果蓮花,因為是第一次看到,實在很有創意,特別拍下來與大家分享。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佛法學習的分享

 

   這一段時間,除了調養身體外,就是趕著在七月底前要完成二件重要的是:一是修改好論文,辦理畢業手續;二是完成水陸法會網路共修執行企劃。

  在這Blog上,有印隆從準備出家時一直到出家後的心路歷程。我相信佛法的力量,因此透過此格子與大家分享學佛修行的過程。願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以身作則,能帶給大家信心。像印隆這樣習性深重、個性愚劣的人都可以改變,相信大家那麼好的資質,一定可以走得更好!也希望透過這個格子,弘揚正信佛法,隨緣幫助有心實修的大眾,願大家在修行之路上可以更平安吉祥!

  有許多人關心印隆若身體康復後,下一階段要去那裡?要做什麼?其實印隆沒有對下一階段設立一定要去那裡,就觀察因緣、隨順因緣,那裡須要我就往那裡去。而就如同以前在先慈告別式上所發的願:
我發願以此生奉獻給眾生,所思、所言、所行皆要以利益眾生為念!
我發願如地藏王菩薩一樣,化身百千萬億,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努力!
我發願如藥師如來,為眾生的身心靈健康而努力!
我發願如觀世音菩薩,那裡有苦我就往那裡去!

  印隆在碩一暑假時被檢查出罹患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在碩二暑假時又發病住院。幾次MRI的斷層掃描,可以看到腦脊髓的白化(硬化)是相當嚴重的,一般正常來講,可能是會癱瘓、失明甚至也有可能失智。但印隆只有造成輕微的行動不便及一點點的虛弱疼痛感,醫生也覺得不可思議。印隆相信這是正信佛法的力量,轉換了對於業報的心態。我以感恩及慚愧來面對,也發願盡形壽以所有能力,弘揚正法、利益眾生!

  感恩許多人默默的幫助與護持,讓印隆順利的從法鼓佛教學院畢業,也能持續為山上的網路共修盡一點力量,真的很感恩大家!初出家時,妙師父就有教導,出家後就沒有自己,只有三寶、只有眾生。直到如今,我更相信此信念,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眾生所成就的,要做的也只是唯有成就一切眾生!

  八月之後,印隆會試辦「解行並重」的網路學佛課程,初開始可能會以研討與實踐《法華三昧懺儀》及《水陸儀軌會本》為主。詳細內容與行持方式,之後會再專文告知。願以微薄所學,能盡一些弘護正法的力量與心願。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迴向What What小菩薩

 

 祈願What What小菩薩,仗佛慈悲力,

往生人道善處乃至佛國淨土,永離生死輪迴之苦,

聽經聞法,發菩提心永不退轉,成就佛道!

人生之最後 (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著述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病重時

第三章 臨終時

第四章 命終後一日

第五章 薦亡等事

第六章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第七章 結語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余講演,錄寫此稿。於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併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余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及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

 

第一章 緒言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令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儻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余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捨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三章 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閒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於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儻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儻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將更加劇。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券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瞋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臥,皆隨其意,未宜勉強。若自覺氣力衰弱者,儘可臥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臥時,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臥,或面東左脅側臥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

大眾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於病人臥室,令彼矚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余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於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以余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若依余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於引磬小木魚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隨其所好而試行之。或有未宜,儘可隨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章 命終後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惟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於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頂門溫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

八小時後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

殮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其新衣應布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墳。此等奢侈事,皆不利於亡人。

 

第五章 薦亡等事

七七日內,欲延僧眾薦亡,以念佛為主。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惟屬場面,徒作虛套。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

如請僧眾念佛時,家族亦應隨念。但女眾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迴向普及法界眾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

開弔時,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害生命,大不利於亡人。

出喪儀文,切勿舖張。毋圖生者好看,應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後,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蓮池大師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

 

第六章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此事最為切要。應於城鄉各地,多多設立。飭終津梁中有詳細章程,宜檢閱之。

 

第七章 結語

殘年將盡,不久即是臘月三十日,為一年最後。若未將錢財預備穩妥,則債主紛來,如何抵擋。吾人臨命終時,乃是一生之臘月三十日,為人生最後。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臨終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奉勸諸仁者,總要及早預備才好。

 

素食拉麵 & 蔬菜拉麵各式各樣做法

 

蔬菜拉麵

材料: 
高麗菜
紅蘿蔔
水6杯
拉麵1/2斤
油3大匙
糖1/2茶匙
天然味素1/4茶匙
鹽1/2荼匙
黑醋1茶匙   
    
做法: 
1. 中火熱鍋後放油。 
2. 紅蘿蔔絲炒軟後,放高麗菜炒幾下就放鹽、糖、天然味素。 
3. 炒到菜全軟,再放黑醋拌一拌,起鍋備用。 
4. 將六杯水放入鍋,大火煮至水滾後,放入拉麵煮半分鐘, 轉中火煮二分鐘,麵熟後即可起鍋。 
5. 將(3)之炒料和燙好的麵拌一拌即成可口營養的蔬菜拉麵。

 

素拉麵 
材料: 
拉麵1/2斤
香菇(濕的)2朵
紅蘿蔔1/4條
小白菜2株
蛋一顆
當歸少許
枸杞少許
素貢丸1顆
水一大碗
醬油1匙
鹽1/2匙
味素少許   
    
做法: 
1、先將蛋加少許醬油打好,下鍋炒後置於碗中備用
2、將香菇不去蒂切片、紅蘿蔔切片,鍋熱放油炒一下加醬油、鹽、 味素,關小火悶1分鐘
3、加水,放入當歸、枸杞,貢丸切成4塊加入, 水滾後小火煮10分鐘
4、拉麵先用水沖一下,下鍋,待麵約7分熟,加入蛋及小白菜
5、起鍋即可食用

 

蕃茄素拉麵

材料: 
薑片數片 
香菇五六朵 
大番茄(紅透的)一個(大約200克) 
拉麵兩人份 
青江菜適量 
油1煎匙(煎東西用的鍋鏟) 
水2碗公 
醬油3湯匙(吃麵的湯匙) 
烏醋1/2湯匙 
鹽巴3小匙(量鹽巴的小匙)   
    
做法:
1. 把香菇泡水洗淨.鍋子放油.開中火.油熱時把薑和香菇一起爆香 
2. 等香味出現時.加入切成小塊的番茄炒..把番茄炒軟後. 
3. 加水進去.等它沸騰.加入醬油和烏醋 
4. 把青江菜放進湯裡~ 熟了就熄火 
5. 拉麵另外在別的鍋子煮熟,再丟進湯裡
6. 用鹽巴調味

P.S: 如果喜歡清淡口味.可以把薑爆香後. 直接加水和大白菜和番茄下去焢湯唷! 湯味會很甜的!

 

素羊肉拉麵

材料: 
蕃茄1顆
白羅蔔切片少許
紅羅蔔切片少許
香菜少許
素羊肉適量
花椒少許
黑麻油1小匙
八角幾粒搗碎成粉
辣椒粉1小匙
糖1小匙
水1000cc
鹽2小匙
酸菜1大匙
拉麵條1/2斤   
    
做法: 
1.黑麻油加熱,放入花椒粉,再放辣椒粉,依序放入蕃茄、 白紅羅蔔炒一炒,再放素羊肉、香菜、醬油、味素、糖、水, 大火煮開再小火慢燉即可。
2.麵條煮開加入牛肉湯汁及酸菜即可。

 

雪裡紅筍絲麵

材料: 
雪裡紅1大匙
冬筍數片
麵條1/2斤
鹽1/2茶匙
胡椒粉1小匙
高湯4杯   
    
做法: 
1.雪裡紅切細末,筍切絲入水中煮熟,麵條先入開水中煮。 
2.將冬筍絲及雪裡紅拌炒,加入高湯及鹽、胡椒粉, 待滾開後入麵條,再煮一下即可。

 

素日式涼麵

材料: 
油麵1份
滷豆干1片切絲
小黃瓜1/2條
綠豆芽1小把
油炸豆包少許
高湯1000cc
醬油1大匙
醋1大匙
糖1小匙
香油少許   
    
做法: 
1.綠豆芽燙過漂涼。
2.滷豆干,小黃瓜,炸豆包切絲。
3.調味料全部一起調和。
4.油麵放盤中上面舖上2.的材料,淋上調味料, 食用時拌勻即可。

 

川式素涼麵

材料: 
拉麵1/2斤
沙拉油適量
麻油少許
哈姆絲1大匙
黃瓜絲1大匙
紅蘿蔔絲1大匙
芝麻醬用冷開水1:1調稀
醬油用冷開水1:1調稀
食醋1大匙
糖水1/2大匙
豆腐乳依個人口味
辣油依個人口味
香菜切碎
薑水依個人口味   
    
做法: 
1.拉麵,用熱水煮到7分熟,起鍋, 馬上放到冰開水中把熱麵條降溫到室溫。將其瀝乾後, 加適量的沙拉油和少許麻油拌勻,以能讓麵條泛起油光。
2. 加入適量的飾料,作為基底, 加入基本醬料再依個人口味添加豆腐乳、辣油、香菜、薑水即可。

 

什錦素炒麵

材料: 
油麵1/2斤
香菇3朵切絲
榨菜絲1大匙
金針菇1小把
紅蘿蔔1/3條切絲
青江菜2顆切段
低鈉鹽1小匙
醬油1大匙
素蠔油1大匙
糖少許
香菜少許   
    
做法: 
1.香菇泡軟去蒂切絲、榨菜絲泡水去鹹味、金菇川燙、 紅蘿蔔切長條。
2.起油鍋,先倒入香菇爆香,再加金菇、榨菜、紅蘿蔔炒熟加水、 調味料煮開,再放油麵入鍋拌炒至湯汁收乾, 放青江菜快炒即可起鍋。

 

三鮮素麵

材料: 
細麵條4兩
素肉4片
素蝦4片
筍片3片
紅蘿蔔片3片
素貢丸片6片
豆苗1兩
鹽少許
醬油半大匙
高湯2碗   
    
做法: 
1.麵條煮熟裝入碗中。鍋中以6碗水燒開,加入素肉、素蝦、 筍片、紅蘿蔔片、素貢丸片、豆苗以大火煮20秒後撈出。 
2.將鹽、醬油、高湯燒開後即加入素肉、素蝦、筍片、紅蘿蔔片、 素貢丸片、豆苗。 
3.燒開後淋於麵上即可。

 

素蚵仔麵線

材料: 
金茸1/2斤
竹筍1/2隻
乾香菇3-5朵
濕木耳1/2碗
素肉絲1/2碗
草菇1碗
紅蘿蔔1條
香菜1把
紅色麵線2 斤
醬油5大匙
醋5大匙
糖1大匙
鹽適量
沙茶2大匙
太白粉3大匙
油適量   
    
做法: 
1.竹筍燙熟後切絲,乾香菇爆香後切絲,木耳切絲,紅蘿蔔切絲, 草菇川燙後切(小對切)(大切1/4)。 
2.香菇絲與素肉絲下鍋拌炒灑少許醬油,注入約七分滿的水, 滾後放入竹筍絲繼續滾十五分鐘。 
3.十五分鐘後將金茸、木耳絲、紅蘿蔔絲、草菇加入, 滾後調味道,放醬油、醋、糖、鹽、沙茶等。 
4.麵線事先洗過(免的太鹽),湯頭調好後放入麵線, 用太白粉水勾芡。 
5.盛好之麵線上面灑上少許香菜即可食用。 
6.草菇可用另一種方式處理:切好的草菇沾太白粉入油鍋快速炸, 加入麵線中,口味可媲美蚵仔麵線。

 

素炒麵

材料: 
菠菜麵200公克
香菇10公克
素絲40公克
高麗菜絲80公克
紅蘿蔔絲40公克
芹菜末20公克
油2湯匙
醬油膏1/3湯匙
醬油1/3湯匙
高湯1/2碗
甘草水1/3湯匙
胡椒粉1/4小匙
黑醋1/4湯匙
沙茶醬1湯匙   
    
做法: 
1.麵先入開水中燙熟,拌上香油。
2.鍋熱入油,加入材料先炒,再入調味料及麵,翻炒均勻即好。

 

素肉羹麵

材料: 
竹筍1/2顆切絲
素肉羹1/2斤
香菇4朵切片
紅蘿蔔1/3顆切絲
油麵1/2斤
香菜少許
低鈉鹽2小匙
烏醋1大匙
糖1小匙
醬油1大匙
胡椒少許
米酒少許
素高湯6杯
香油少許
太白粉3大匙   
    
做法: 
1.香菇、竹筍、紅蘿蔔均切絲。
2.放1大匙油,先將香菇絲爆香,再加素肉羹、竹筍、紅蘿蔔, 淋上少許米酒拌炒,注入高湯、低鈉鹽、烏醋、糖、醬油、胡椒、 油麵條煮約1分鐘。
3.太白粉勾芡,起鍋前加入香油、胡椒粉、香菜即可享用。

 

素辣醬麵

材料: 
油麵1/2斤
洋菇2個
豆干1快切丁
素火腿2片切丁
紅蘿蔔1/3條切丁
玉米粒1大匙
荸薺1/2顆切丁
紅辣椒1條
青椒1/2顆切丁
低鈉鹽2小匙
辣豆瓣醬2大匙
糖1/2小匙
水少許   
    
做法: 
1.洋菇切薄片,豆干、素火腿、紅蘿蔔、荸薺、青椒均切丁, 紅辣椒切末。
2.起油鍋,爆香紅辣椒後倒入玉米粒加洋菇、豆干、素火腿、 紅蘿蔔、荸薺、青椒、 紅辣椒同炒。
3.將油麵和少許水入鍋中加上低鈉鹽、辣豆瓣醬、糖拌勻, 炒至湯汁收乾即可。 

參考資料 http://www.afood.com.tw/ 
 

放下我,自他均安樂

 


  昨晚妙師父打電話關懷印隆的身體狀況及最近的修學心得,印隆也一一稟報,師父也一一指導,也與印隆分享了一些她最近遇到的一些事情。妙師父以「Case Study」的方式,提供印隆檢討改進的方向。

  妙師父提到,為什麼許多修行者,常遇到人我是非就「倒」了?因為沒有真正瞭解佛法的真義,就無法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所以當境界來時,就跟境界糊在一起了。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都把「我」放在第一優先的位置。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正信佛法與修行的力量,真正發菩提心

 

  昨日以前佛學院的同學跟印隆說,她覺得印隆出家以後,變得很多。之前在論文口試後閒聊時,研究所同學吉良也提到,印隆在這一年來變化很大,感覺更慈悲柔軟。印隆個人是覺得,生此重病讓印隆必須靜守一處,卻更有因緣反觀自心,不再亂攀緣;而在去年的閉關後,由於英善老師的點撥指導,讓印隆突破了圓觀的思維。在此種種增上緣的助益下,於修持上有了突破。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一位出家人談:如何對待兩性

 

謹跟大家分享格友的好文:一位出家人談~~如何對待兩性

對於情愛,以前印隆因為沒有談到戀愛,實在是很難理解為什麼許多人將感情看得那麼重?而隨著人生的經歷與修行的淬煉,逐漸能體會到眾生對於情感的需求與執著。不論是親情、愛情、友情、種種情......,一旦加上了「我」,就會成為生死的因緣。菩薩也是有情,但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消弭了眾生與自己的對立分別,是平等的大情大愛!

以前有寫過一篇:什麼叫做美女? ,其實,一切的貪愛,是反應出內心的不足。愈不貪的人,愈富足、愈自在。

--------------------------------------------------------------------------------------------------------------------------------------------------

 

轉載:一位出家人談如何對待兩性

­

這是一位(女眾)出家師父對在家人所感興趣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個人認為講的非常好。大家有緣可以好好看一下,也許對你的人生有所幫助和啟示! ­

 

很多朋友問我,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前一陣子在靜思文化發現一套好書,但因為忙碌,一直拖到現在才與大家分享。是 證嚴上人所講述的「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厚厚的三大本+科判+偈語,將修持《水懺》的精神清楚而深入淺出的開示,實在太殊勝了!印隆誠心推薦給大家~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迴向malu小菩薩

 

 祈願malu小菩薩,仗佛慈悲力,

迴向:曾薇安小菩薩

 

願以此功德,回向曾薇安小菩薩:

法鼓山上會念佛的鳥兒

   現在印隆所暫居靜養的地方,旁邊有一塊森林保護區,所以早上還可以聽到蟲鳴鳥叫,但是覺得這兒的鳥叫就如同一般的鳥鳴,好像在聊天~

  很想念以前山上會念佛的鳥兒,好像每一隻鳥菩薩都會念佛呢!印隆自己就有聽過:「南無觀世音菩薩(閩南語)」、「阿彌陀佛」、「你要學佛!學佛!」真是令人懷念~

  剛好這幾天收到學長寄來的一份山上常見鳥類簡報,是由學院的專職、也是攝影高手--賴心萍菩薩所拍攝,謹整理引用與大家分享~


法鼓山常見鳥類-台灣藍鵲(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五色鳥(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白鶺鴒(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灰鶺鴒(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班文鳥(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藍磯鶇(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綠繡眼(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繡眼畫眉(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小彎嘴(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小彎嘴鶥(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紅嘴黑鵯(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白頭翁(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灰樹鵲(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翠鳥(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領角鴞(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蛇鵰(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小白鷺(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夜鷺(賴心萍菩薩所拍攝)


法鼓山常見鳥類-牛背鷺(賴心萍菩薩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