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何來有「我」?


  最近有一則新聞,即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參訪佛光山,佛光山鄭重歡迎之事,被部分網友在網路上大肆抨擊,讓 星雲大師寫了一篇「弱者! 你的名字叫『和尚』」,也引起了一些討論,如「林瑞教授的台灣『人間佛教』的困境」。


  藉由此一事件,也來反省一下自己對於所面對境界的修持。出家人的身分較「特別」,也因此會有一些人以「特別」的眼光來看待之,就像是 星雲大師所遇到的情況:和尚也用鋼筆!和尚還坐汽車喔!和尚也帶手表嗎?......這樣的問題,的確有時候仍舊會遇到。

  而對於女眾法師,其實到現在、乃至於媒體上,仍會有人用「尼姑」來稱呼。「尼姑」的語詞因為其出於清朝的一個諺語--「三姑六婆」中,所以讓大部分的人對之是頗負面的印象,印隆自己剛開始也很不悅這樣的稱呼。但在一次的機會中,我請問了 妙師父:「師父啊,有人稱呼您是尼姑怎麼辦?」結果 妙師父淡淡一笑,輕輕的說:「是啊,我是尼姑呀!」那種豁達而淡然自在的心態,讓印隆感動又震驚!

 言語是反應依個人對於他所遇到境界的詮釋,或許他了解的範圍到A,因此就詮釋到A;若是他有再多了解B,就多了一個B的面向。菩薩也是要斷一分無明,才能證一分法身。直至成佛,方能智慧圓滿。

  對於逆境要「忍」,對於順境更要「忍」!其實在台灣,恭敬出家眾的人是多過於侮辱的。但如果對於這些恭敬起了貪染心,那更是危險。因為這就是「名利心」,是我執與無明,對修行有莫大的障礙。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說得很好,不輕慢、不驕慢,也不自慢。一切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心心念念唯在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願一切眾生離苦得安樂!

  而「林瑞教授的台灣『人間佛教』的困境」一文中所謂的「人間佛教」,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的話語,是需要具備空性智慧的。有真正的空性見,才能發真正的菩提心,以冤親平等的大慈悲,真正的利益眾生。
 
 《四分律》:「譬如蜂採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落」。

 何來有「我」?

《出曜經》卷19〈19 華品〉:「爾時世尊,為分越比丘而說斯偈,彼與食人與處求觀,見前人善色惡色若好若醜,見彼容姿熟視不離,見彼不端正者目不視之,聞彼香者以鼻嗅之,見彼穢者背而捨之,憶彼善色善香,還至房中晝夜思想。爾時世尊觀見比丘心各如是,佛告比丘:「汝等何不如蜂採華?但取味去不擾色香。汝比丘!善香惡香善色惡色若好若醜,何所加益?大家小家饒財貧賤,汝等如心便負彼人。如仁所行,何不如是行?」是故說,如蜂集華,不擾色香,但取味去,仁入聚然也。多作寶華,結步瑤琦者,如彼工巧華鬘弟子,多集眾華作華鬘,價以自存活。諸比丘見彼所行,便自造未曾有鬘,世尊說:「各造華鬘,汝等如是。正是行時,造無數行乃得人身,何不作福德而自修習布施思惟教誡,精進修戒持淨梵行?」是故說『多作寶華,結步瑤琦,廣積德者,所生轉好』也。」(CBETA, T04, no. 212, p. 709, b8-24)

  

2 則留言:

  1. 法師晚安,阿彌陀佛
    感恩分享~~值得省思 :-/

    回覆刪除
  2. 阿彌陀佛 謝謝法師
    其實. 名到.謗隨至 (名之所至,謗亦隨之)自身的心中.那層得道者,要隨緣不變,一般俗人,隨緣即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