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從「偷菜」談起...

   出家後雖然沒有看電視,但還是可以從網路新聞中獲得世間上的消息。最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關於「偷菜」的新聞,感覺到有些誇張,怎麼可以瘋狂到這種程度呀!印隆知道facebook是一個類似拓展人脈網的網站,但本身是沒有去使用過;但是可以將這種網站用遊戲來推展,看新聞說光是台灣每月就約有一百萬人購買點數卡,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

  站在修行的角度,印隆是比較嚴謹的,因為有機會聽聞佛法,希望就是以戒為師,改變順生死流的習性,才有機會出離輪迴之苦。所以對這種虛擬世界的遊戲,其實也認為會影響身心。

  去年印隆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有針對虛擬世界的影響做了一點研究,謹錄於下予大家參考:
------------------------------------------------------------------------------------------------------------------------------------------

Second Life真假互融的世界裡探討發展佛學教育的數位運用
World Second Life: Developing Buddhist Education Applications

釋印隆
(ICDC’08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 Chungli, Taiwan )

 


三、夢境與虛擬世界,教育與學習


  作夢的人通常是夢中的主角,夢境中的人物、景觀、動作都栩栩如生,讓人「信以為真」。但夢的場景往往是變化多端,情節更是光怪陸離。而夢境與虛擬世界,虛擬世界與教育學習有何種關係呢?

(一)偽裝與象徵
  在心理學上,詮釋夢境有所謂「情緒特徵」或「情緒相關」(emotional salience/relevance)的特質,將夢境連結日常生活的相關人事物所引發的興趣或是焦慮[1],反應夢者先前的經驗及對未來的擔心。

(二)腦部的活化
  目前對於作夢研究最流行的理論,是說睡眠當中腦部的活化,對於腦中資訊的重組,以及新的經驗納入記憶系統、更新記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2]。也可以說是,人在一生當中,腦及心靈都不斷的重建。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3]提出,短期記憶要變成長期記憶必須經過固化的過程,每次作夢,每次把新、舊的訊息重新組合,把新的納入舊有的認知架構中,所以記憶是重新建構的歷程。這種重新建構的歷程,是在睡眠時透過神經迴路的活化所完成的。
(三)奇妙神經元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大部份的腦部活動是一由一群特別的細胞所構成,這群細胞就稱為「神經元(neuron)」。神經元之間會互相「傳話」,主要是關於感官知覺、動作、解決問題、創造記憶、產生念頭和情緒等。  

  神經元彼此連繫時,會養成彼此來回傳達同類訊息的習慣,就好像老朋友會強化彼此對人、事或經驗的判斷一樣。這樣的連結就是所謂「心的習氣(mental habits)」的生物基礎,類似我們對某類型的人事物的自動或直接反應。例如詠給˙明就仁波切在其專著〈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原本一個人可能因為小時候被狗嚇到,因此腦中就產生出一組神經元連結,反應恐懼感的生理感受與「狗好可怕」的觀念;只要每次看到狗,都會不斷提醒與重複「狗好可怕」的想法,而成為一種慣性。但有次到一位有養狗的朋友家拜訪,看到狗起初感覺非常可怕,但是朋友的寵物狗的搖尾熱情迎接,讓他開始有「也許狗是和善的」的想法,每當再去拜訪這位朋友一次,這個新的模式[4]就會再加深,而舊的模式則會愈來愈微弱,直接最後終於不再怕狗。
  以神經科學術語來說,這種以新模式取代舊模式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佛教中可稱之為「柔軟性」。總之,純粹從細胞的層次來看,重複的經驗能夠改變腦的運作方式,可用來證明為什麼在佛法的學習修行中,能將造成痛苦的內在習性有效斷除的原因所在。
(四)海馬迴與長期記憶
  現代神經科學研究證實,對於一項經驗,海馬迴會從我們的感官、還有這些情緒迴路中吸收所有可得的資訊[5]。海馬迴重要在哪裡呢?主要是因為海馬迴和我們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有關。

  我們把資訊留在記憶的當下,生理上發生的現象是:彼此相連的神經元組以某種獨特模式一起放電、連結在一起,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一個記憶迴路愈常重新活化,這個迴路就愈根深柢固。
(五)夢境與虛擬
  夢境的本身像是多媒體事件,包括一些想像的動作,不但語言文字難以完整描述,即使用上最複雜特效的電影,也很難複製。只有在以動作影響知覺的虛擬實境中,才有接近夢的經驗[6]。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夢境經過可活化腦部,而接近夢的經驗之虛擬實境,同樣也能夠活化腦部。

  記憶形成模式是:當某事件引起強烈的生物反應,例如腎上腺素或其他賀爾蒙大量分泌時,海馬迴就會發出訊息給下方的腦幹,將這事件當作一種模式儲存起來,也就是形成記憶。日後,若發生類似事件時,即使相似度相當低,也可能很容易就觸發原來的記憶。換句話說,重複的經驗的確可以改變腦的構造與功能;這也意味著,專注於念頭、情緒和感受等經驗的清晰通透,也能轉化腦部相關區域。
  能夠認出他人的情緒和感受是擁有「腦邊緣系統」的哺乳動物所特別具有的能力[7],若沒有這種系統,就只是本能的去殺或被殺、去吃或被吃而已。而此「腦邊緣系統」具有兩種功能,其中一個功能是「腦邊緣修正作用」,即能改變或修正腦邊緣區域之神經元迴路的能力,這種修正可以透過師長、治療專家,或是演練一套相關指令來達成。這個區域的神經元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很容易改變。
  傑若米˙卡根(Je Rome Kagan)說:「經驗改變大腦[8]」,腦部在感知過程中所扮演的活躍角色,此角色開啟了學習與成長的可能性,除了可以逐步改變多年積習外,並且在心智訓練上能有很好的成就。而虛擬世界的三個要素:融入、互動與想像,讓進入虛擬世界的使用者,必須得全然融入其中;也就是說,使用者得有能力活動、改變事物及掌控下一個步驟,即是一種經驗的創造歷程。融入是虛擬世界的重要特徵,就像是在夢中一樣,幾可亂真,因而能透過與場境的互動,產生想像式的經驗,創造記憶,可以說是一種訓練與教育的過程。
  佛法修行的目的,是要對他人生起慈悲心,乃至讓一切眾生離苦得安樂。美國兩位教授—安東尼˙露茲和理查˙大衛森曾經針對腦部掃瞄所進行的研究,其中之一的發現是:透過與慈悲心相結合的禪修,能大大增強了「伽瑪波(gamma waves)」,顯示佛教修行者透過禪修,其腦部能達成更穩定合一的狀態[9]。因為透過不斷地修心訓練,可讓腦部發展出新的神經元連結,不僅能轉化既有的感知,更可超越焦慮、無助感和痛苦等心理狀態,成就心靈與生命成長之目標。
--------------------------------------------------------------------------------
[1] 參照:霍布森,〈夢的新解析:承繼佛洛伊德的未竟之業〉,P.25。
[2]參照:霍布森,〈夢的新解析:承繼佛洛伊德的未竟之業〉,P.113。
[3] 參照:蘿柯(Andrea Rock),〈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夢的科學解析〉,P.6。
[4] 指神經元相互的傳導對話。
[5]參照:蘿柯(Andrea Rock),〈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夢的科學解析〉,P.113。
[6] [6]參照:霍布森,〈夢的新解析:承繼佛洛伊德的未竟之業〉,P.180。
[7] 參照:J.P. Changeux, W. singer: Neurobiology of Human Values: Home homini lupus? Morality, the Social Instincts, and Our Fellow Primates: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05.
[8] 〈三個令人趨之若鶩的概念〉,參照: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P.267。
[9] 參考:A. Lutz et al, Long-Tern Medi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101, 2004: 16369-73

----------------------------------------------------------------------------------------------------------------------------------------------
  佛法的修持能引導我們逐漸放棄慣有的假設、主觀的想法及成見,嘗試以多方面的論點、更圓融的角度去看待世間萬物。依照認知心理學的說法,我們對於所接受到的訊息而感受到的意義,主要取決於我們是如何看待它。佛教經典《法句經 》云:「我們的生命由自心塑造而成」,這就是修行而成就的轉化功夫。
 不論我們所處的地點是在真實或虛擬的世界,我們都要為自己的心念與經驗負責;這是一個心所感知(幻現)的世界,而腦部的訓練,取決在我們發掘自我的能力。
  虛擬世界的張力特性 ,使其深具潛力與魅力,其影響力甚至於能像電話與電視一樣,改變我們溝通的方式,對世界的觀感乃至於對生命的態度。這種對於生命觀的深厚影響力,讓世界上一切眾生更能體會到彼此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如何透過虛擬世界的特質以創造出全世界、全眾生更美好幸福的天堂,而不是彼此相偕拉入火坑的地獄,就從教育導正觀念做起。祈數位時代的學佛者,能夠注意心念,培育修行的道氣與決心。

 

9 則留言:

  1. 網路遊戲是全世界最大也最讓人容易迷失墬落的陷阱
    深藏許多隱憂
    包刮虛擬殺人等等
    這些隱憂真是罄竹難書一時片刻說不完
    希望政府和民間都能想出好辦法來挽救這些頹勢~~~~~

    回覆刪除
  2. 網路遊戲是全世界最大也最讓人容易迷失墬落的陷阱
    深藏許多隱憂
    包刮虛擬殺人等等
    這些隱憂真是罄竹難書一時片刻說不完
    希望政府和民間都能想出好辦法來挽救這些頹勢~~~~~

    回覆刪除
  3. 網路跟人世間一樣
    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現象
    用正面的態度理解是比較重要的
    一切都是一體兩面的

    回覆刪除
  4. 農場的經營最重要的在於一步一腳印,「要怎麼收獲,得先問要怎麼栽」。
    許多遊戲玩久了會造成自己價值觀的錯亂。
    從原本的好玩,演變成分享、捉弄,但在遊樂過程中的本質是「偷」、「不勞而獲」並沒有改變。
    這樣的影響雖然沒有立即性,卻會使我們的道德觀與價值觀逐漸轉化、淪喪。
    沈迷其中的大多認為自已很清醒,而清醒的人卻漸漸的擔心了。

    回覆刪除
  5. 真正的清明不會起擔憂
    何需為一個虛妄再產生另一個虛妄
    觀察它的變化
    不會沉迷亦不擔憂
    錯不在網路,錯在人心啊!
    與大家共勉

    回覆刪除
  6. 來師父這邊兒洗一下腦袋!我最近也有偷菜,不過偷一下就不玩了!會沉迷,真的不好!

    回覆刪除
  7. 佛法的修持能引導我們逐漸放棄慣有的假設、主觀的想法及成見,嘗試以多方面的論點、更圓融的角度去看待世間萬物。
    這段內容....受益良多...值得深思!!

    回覆刪除
  8. (⊙o⊙) 露露公主2009年10月29日 晚上11:15

    是呀!這個我有玩,剛開始會覺得沒什麼意思,但後來又會有貪念出來,覺得在現在當中不能做的,反正不是真的又不犯法,所以人心就是這樣才會著迷~一開始我也有點迷,後來就發現到這樣不行,好像會影嚮心性,之後就不再去偷人家的東西了,也就沒什麼好不好玩的了,這個東西的確會教壞一些沒有定性的人,在虛擬的世界有些人信以為真,就會真的到這個現實世界真實上演著許多令人遺憾的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的很好哦! =D> 真的就是這樣:"在虛擬的世界有些人信以為真,就會真的到這個現實世界真實上演著許多令人遺憾的事"
      所以心心念念,不管"色身"是處理那裡,都要把持住,就不會墮落與受苦了。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