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八):再談Second Life

 

  印隆在寫這篇論文時,是今年的九月,當時國內的資料很少,幾乎都是外文資料,所以看的也滿辛苦的,以下是印隆當時的參考書目:

中文:

[1]   薛名言,三維虛擬社會Second Life之經營模式與衍生商機》,交通大學,2007

[2]   謝清俊,漫談網路時代的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新加坡)第4p44-41999

[3]  劉燈-賀,〈世紀末軟體革命復刻版:C++-GUI與物件導向〉,上奇科技,2006

[4]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1997

[5]   魏婷(Ting Wei);宋广勇(Guang-Yong Song);郑豪(Hao Zheng)《虚拟世界的教育功用及属性分析-以"Second Life"为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43(2008/05)P89-91

[6]   林克寰,〈Second Life的社群觀點〉,數位文化誌,20060814

[7]   霍布森,〈夢的新解析:承繼佛洛伊德的未竟之業〉,台北市:天下遠見,2005

[8]   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台北市:橡實文化,2008

[9]   蘿柯(Andrea Rock),〈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夢的科學解析〉,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7

[10] 貝瑞˙薛曼&菲爾˙傑金斯著,金祖詠譯〈模擬真實〉,台北:時報文化,1995

[11] 黃素霞,〈當代台灣佛學院課程規劃之探討〉,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西文:

[1]  hnook, Madddyyy/ Sullivan, Andrew, “How to Get a Second Life: Build a Successful Business and Social Network Inworld,” Independent Pub Group, 2008.

[2]   Rymaszewski, Michael/ Au, Wagner James/ Ondrejka, Corey/ Platel, Richard/ Gorden, Sara Van, “Second Life: The Official Guid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

[3]   Chase, Nicholas/ Clark, Jason, “Platform Second Life: Developing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Independent Pub Group, 2008.

[4]   Au, Wagner James, “The Making of Second Life: Notes from the New World,” Harpercollins, 2008.

[5]   Bruns, Axel,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From Production to Produsage,” Peter Lang Pub Inc, 2008.

[6] Tom Boellstorff, “Coming of age in second life :an anthropologist explores the virtually human”, Princeton Univ Pr , 2008.

[7] 〈虛擬世界Second Life發揮教學效用〉,今日美國報 269期,20070816

 

  但是,在12月24日,居然有一本第二人生的中文翻譯書出版了!或許是其華人影響力也愈來愈大(其實在之前,有一位大陸的年輕女性,就靠著SL的房地產買賣,賺了不少錢,還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有興趣者可以參考看看此書:第二人生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71706+172008122400723,00.html

2008.12.24 
第二人生
時報出版》

    「第二人生」絕對不只是個線上遊戲!同樣的,這本《第二人生》,也不只是關於一個登錄人口已超越千萬人的超熱門線上遊戲的故事。《第二人生》帶領我們探索第二個地球,透過林登實驗室幫我們做的實驗,看到未來!幾年前「第二人生」遊戲剛推出的時候,遠在亞洲的遊戲玩家並沒有特別注意它,甚至當我介紹這個遊戲時,他們只哼了一聲說:「亞洲也有先進好玩的多人對戰情境線上遊戲!」此外,兩年前,「第二人生」「只」擁有約四十萬名使用者,和已擁有全球七百萬名會員的線上遊戲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相比,它只是一隻小蟲罷了,有什麼好提呢?


    然而,現在「第二人生」的玩家數量爆增,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它的成功,我們早已嗅出︱因為美國人製作「第二人生」,根本不把它當「遊戲」做!

    「第二人生」的製作人,根本就像好萊塢電影裡的科學博士,他們打算設計出「另一個地球」!與其稱「第二人生」為一門遊戲事業,倒不如稱它為一場「科學大試驗」,這是一個給大人玩的遊戲,一項嶄新的嘗試,忠實地複製一套「人生」到電腦網路上,所有的玩家都是「白老鼠」,共同進行著一場科技最尖端、最接近未來的大實驗。

    ■ 內文簡介

    戲如人生:恐怖主義橫行

    「第二人生」讓居民有自由揮灑的空間,在遊戲中設計物品時,不僅可以選擇外觀,也可以設定功能,任何東西都可以被「設定」和自己與其他人事物互動。W-Hat發現製作一種虛擬炸彈的方法,簡單但威力強大。他們製作一個球狀物,上頭有知名電玩「戰慄時空」(Half Life)某個角色的照片。那個東西被修改過,啟動後就會不停地自我複製,瞬間塞爆整個世界,使伺服器當掉,大夥兒都沒辦法玩遊戲。

    所以,任何擁有虛擬炸彈的人,隨時都可以摧毀遊戲世界。林登實驗室研發出一種虛擬防火牆,像一道無法穿越的虛擬柵欄,攔截那些不斷複製的東西,但攻擊不斷發生,二○○五年底的某些日子裡,玩家們根本很難登錄「第二人生」。這個恐怖組織已經將他們的修改品,改進到一種形狀像一組C-4塑膠炸彈的裝置。當虛擬炸彈爆炸,「第二人生」就如同遭受恐怖分子的攻擊,世界會頓時陷入黑暗。

    靠憲法建立合作文化

    林登實驗室希望祭出真實世界的警力以達到嚇阻效果。一位林登實驗室的熟人告訴我,聯邦調查局的幹員的確來過林登實驗室三次。至少,林登實驗室將遊戲事件擴大到違法的程度—盜用信用卡資料,但我不禁納悶,虛擬社群是如何調適遊戲中的傷害?「第二人生」這類的線上遊戲充滿大小犯罪,林登實驗室每週出版《警方記事簿》,記錄居民犯的錯誤,其中有許多犯罪換在現實世界中是得坐牢的;在傷害較低的虛擬世界中,大部分違規者都只是受到警告或短期禁用帳號。

    當我到舊金山拜訪林登實驗室時,我提到這個話題。「遊戲中會發生許多爭執是預料中的事。」蘿彬回答。身為社區發展的副董事,她工作的一部分就是鼓勵居民和平相處。「我們相信複雜的世界才會有趣,那正是我們喜歡真實世界的部分原因。『第二人生』的特色就是開放,每個人對事情的定義都不一樣,我們盡量解決爭議。」然而,林登實驗室的員工也告訴我,他們只有三十個人,能力不足以處理每項爭執,他們希望發展地方自治。「我們儘量將責任委託給當地人。」蘿彬說。為了培養社區精神,菲利浦.林登每星期舉行一場「鄉鎮大會」,在會中討論林登實驗室的計畫,並且讓關心社區的民眾發問。但對於部分我行我素的居民,林登實驗室並未有具體的管理對策。「一些人不滿意我們沒有設置管理系統,」蘿彬說:「我們一直強調,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就會有。有個叫紐奧登堡的小社區的確有自治組織,我敢說以後會有更多這類的例子。地方上的鄉紳會說:『喂!倘若你不照規則來,你猜會怎樣?你別想再來這裡了,你會被驅逐出境。』我想那將是非常有效的懲罰方式。因為違規而喪失玩遊戲的資格,幾乎跟判死刑沒有兩樣。」

    要建立一個社會,你需要支柱,建構的基礎,像是一部憲法、一個議會或一位精神導師。林登實驗室將「服務條款」與「社區規範」視為基本憲法,設計來培養以調解為基礎的合作文化,新居民必須閱讀並且同意遵守。「基本上我們有三條規定。」蘿彬說:「第一條是黃金定律:與人為善。以此延伸出第二條規定:我們支持並推廣寬容的心,所以不容許惡言相向。最後一條規定是:不能透漏其他人的真實身分。」蘿彬告訴我,到了二○○五年三月,他們只禁止過二十個人的帳號,禁止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使用偽造信用卡。但他們似乎對緊急仲裁的想法很感興趣。「去中央化的管理方式,得要有當地化的管理機構,也許手段比較強硬而且沒有統一標準,但應該要這麼做。」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沒有法律的地方就沒有麵包。」這段話反過來講也對:有麵包才會延伸出法律。有法律的地方就有爭端。現在人們在虛擬世界中賺取真正的麵包,這些世界的管轄方式似乎更顯重要。然而,遊戲裡的居民知道,真實世界的法庭管不太到虛擬傷害,甚至全國人民都為線上遊戲瘋狂的韓國也不例外。首爾的線上遊戲犯罪專案小組(Police Cyber-Terror Unit)負責處理和線上遊戲有關的犯罪,他們告訴我,虛擬物件沒有法律價值。假如你付錢給某人買一把虛擬寶劍,但是他們沒有交貨,那是詐欺—畢竟,你花了冤枉錢。假如你賣給人家一把寶劍,但對方不付錢給你,唉!那只是遊戲中的意見不合。

    那麼,當居民被冒犯時,他們能怎麼辦?該如何在玩家身上執行規則?虛擬世界讓我們掙脫身體的束縛,但是並沒有掙脫人與人之間的束縛。舉兩個在「第二人生」中的真實案例,一個狙擊手透過學校窗戶近距離狙擊,是輕微的騷擾行為;而在PG地區裸露身體卻嚴重多了。顧客往往是透過向遊戲廠商舉發來解決紛爭,通常由一位「遊戲大師」代表,希望上帝(遊戲的發明者)能出面調停。

    虛擬法院是最後的仲裁

    當我訪問林登實驗室時,蘿彬引用了幾個例子。如果居民在一場婚禮中丟火藥只會留下汙點紀錄;然而製作改造品,導致「第二人生」一整個地區當掉的人,會被停用帳號,因為這是對基礎建設進行恐怖攻擊。注重社群的林登實驗室表示,他們是經過認真考慮才禁止某人的帳號。居民若犯下較嚴重的違法事件,帳號會先被保留,而後由十二個隨機抽樣的居民組成陪審團,來檢視這個事件;被虛擬同伴判決有罪的人,會終身禁止帳號。但是,更微妙的紛爭該如何處理?假如鄰居建了一座高樓大廈,遮住了你的虛擬花園時該怎麼辦?你該找誰幫忙?

    「做你想做的事,就是法律的真義。」亞歷斯特.克勞利寫道。某種程度而言,二○○五年九月,兩位法律系的學生「梅遜法官」和「邱吉爾法官」創立了一間虛擬法院,叫「第二人生高等法院」,居民們不管大小事都可以告上法院。法官會以林登實驗室的社區標準為依歸,運用本身的法律常識來解決紛爭。法院遵循基本的法律程序,包括原告和被告,法院的裁決也被當作是最後的仲裁。

    終身驅逐是最大懲罰

    林登實驗室的確有介入,但不是阻止法院成立,而是要這對合夥人更改機構的名字,以免居民混淆。法院的名字改為「虛擬最高法院」,但法院沒有實權的確是個問題,而且法院從未有判決案例。於是有人另外尋求解決方法。居民札夫.范通葛洛了解到簽署文件才最具法律效用,於是利用遊戲外的一台伺服器,提供金鑰加密與保密交談來設計公證服務,為虛擬的生意往來提供無法竄改的簽署文件。

    虛擬世界中種種行為的合法性尚待建立。在真實世界的會議中,像是在二○○五年舉行的「現況:法律、遊戲與虛擬世界」,律師開始檢視新的法律前線,例如:虛擬物件雖然具有真實價值,但虛擬收入卻不需要繳稅,除非他們將虛擬貨幣兌換成真實貨幣。大部分廠商以禁止在eBay上販賣虛擬物件來阻止問題。虛擬世界讓法律出現全新的焦點;著作權法、身分證法,以及在著名的虛擬化身的案例中,名人肖像權,全都是值得討論的主題,法律的每個派別對於遊戲中物品的所有權歸屬,會導向截然不同的結論。

    線上遊戲讓我們有機會再次觀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在中古世紀,放逐是最殘酷的懲罰,因為那斷絕了人和社會的關係,也表示斷絕了與世俗和天國的聯繫,那是比死亡還糟糕的命運。此後,警方、道德思想家和罪犯本身都在這棘手的問題上掙扎:該怎麼處理那些打破社會教條並持續傷害別人的人?在真實世界,我們一直傾向於處罰他們。當放逐不再是比死還嚴重的刑罰時,我們便以死刑取代,所以死刑變成最嚴重的處罰。英國曾嘗試過集體放逐,將犯人送到世界另一端的澳洲去。現在時代變了。人們不再和社會緊緊相連,所以驅逐不再能造成極大的痛苦。現在我們以「人道的」方式驅逐犯人,將他們驅逐到監獄、拘留所、少年感化院,他們仍然生存在世界之中,但隔離在社會之外。殺人犯被關入監獄或驅除出境,妖魔鬼怪被比爾.摩雷收服在捉鬼器裡。不管你是誰,社會最大的懲罰仍然是將你排除在外。

    線上遊戲也採用中古世紀的做法:違反規則的人禁止進入遊戲。對於那些認可遊戲角色的人,沒有什麼比終身無法登錄還糟糕的了。被驅除出「第二人生」或「魔獸爭霸」,等於是將他們流放到真實世界的煉獄。

    流放玉米田

    當我訪問林登實驗室的時候,他們暗示正在考慮新的處罰方式。

    「這是相當有趣的範疇,」菲利浦跟我說。「我還沒具體想法。你坐過牢嗎?不管是真的還是玩遊戲。我喜歡坐牢這個點子。」

    一年之後,他們測試新的處罰方式,不只要懲罰違規者,也要讓他們改過自新。這個方法也富有娛樂效果。二○○六年一月初,「第二人生」的居民尼羅德.亞弗雷,違反了第二人生服務條款,侵入遊戲的密碼到虛擬商店偷東西。尼羅德的帳號並沒有被停權,反而成為第一個被送到「玉米田」的居民,他每次登錄看到的都是一望無際的玉米。

    尼羅德在玉米田中漫遊了幾天,天上的月亮沒有盈缺,一個人也沒碰到。他看到一台拖拉機,但是移動得「出奇的慢」。他看到一台電視,一直播放一九四○年代一部具有警世含意的電影,內容描述一個不良少年努力擺脫犯罪生涯。

    尼羅德沒有犯很嚴重的錯,所以他也沒受到嚴厲處罰。

    「我們不常用『玉米田』。」凱薩琳告訴Discover雜誌,「而且只用在白領犯罪,好玩的成分占大部分。」

    尼羅德知道,他還可以再回到原本的世界,他只是暫時和快樂天堂隔離了,但是他還有真實世界。尼羅德甚至試著做一個虛擬炸彈來摧毀世界當作報復,不過沒有成功。尼羅德被要求反省,但他說,他大部分都在開拖拉機,一邊留神虛擬的玉米小孩。

    ■ 作者簡介

    提姆.蓋斯特Tim Guest

    現為專職記者,居於倫敦。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衛報》(The Guardian)、《電訊報》(The Telegraph)、《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與《時尚》(Vogue)。

    作者幼年曾被母親帶往奧修靜修中心,在集體生活中長大,成年後將其特殊人生經歷寫成暢銷書《黃袈裟的生活:與古魯一起長大》(My Life in Orange: Growing Up with the Guru,《第二人生》是其最新力作。

    ■ 譯者簡介

    陳芝儀

    畢業於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曾任《科學月刊》文字編輯、主編。現為專職翻譯,譯有《AFTER MAN──人類滅絕後支配地球的奇異動物》、《奇妙的塵埃》、《古法怪療》、《最衰者生存》與《馬桶如何拯救文明》。

    ■ 書籍資料

    
書 名:第二人生
作者:提姆.蓋斯特Tim Guest
出版社:時報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條碼-ISBN:9789571349640

 

-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一):12月26日報到與徵選錄取心得

-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二):專題演講-情緒互動虛擬人物與數位學習系統

-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三):印隆上場及美麗的校區

-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四):印隆的簡報1

-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五):印隆的簡報2

-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六):印隆的簡報3

- 2008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七):印隆的簡報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