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法華經解題(三)

 九、各品大意:

   第一序品:是跡門十四品的序分,同時也一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之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下降下種種之華,大地六種震動,佛現自眉間白毫放大光明等不可思議神變。見此彌勒菩薩代表疑慮的大眾,問文殊菩薩神變的因緣,文殊菩薩答曰:過去諸佛在說法華經前,照例必現是瑞相。金釋迦牟尼佛也必定是要說出名為﹁妙法蓮華菩薩法佛所護唸﹂的經典了。暗示自此開始的說法是與向來的諸經完全相異的一門大事法門,喚起大眾的注詣意。其中,現出﹁此土六瑞﹂﹁他土六瑞﹂等神變,慈悲的彌勒菩薩代表眾生發問,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解除其疑惑,是值得注意的狀況。

第二方便品:是跡門正宗分中的正宗分,同時與本正宗分的大心││壽量品相對,是形成法華一經的兩大中心。首先,佛由三昧而起,稱嘆諸佛的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說諸佛究竟了知實相,也就是諸法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十如是﹂,而為了使以聲聞、緣覺為理想的二乘,繼苦縛、得涅盤,就有深湛智慧的佛以方便力,分說三乘之教,自此所說者才是佛的真實之教,二乘聞之,愕然驚動,難以了解佛的真意,二乘的上首││舍利弗知道大眾之疑念,遂請佛開示真意。佛對之,三度言﹁止﹂,舍利弗也三度請說。經過所謂﹁三止三請﹂的順序,佛開始說出世的﹁一大事因緣﹂,告訴大眾,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更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之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梧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陀告訴舍立弗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梧眾生;所以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自此開始演說開權顯實的內容﹁開三(乘)顯一(乘)﹂及﹁會三歸一﹂,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入一佛乘,講述﹁開無二亦無三﹂﹁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有名的句。尤其是其﹁十如是實相﹂之文,智者大師由之創造出高遠幽妙的一念三千的哲理,成為諸法實相,三諦圓融等天台教學的根據。

第三譬喻品:自此開始到第九的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裡所說著一步以譬喻及因緣說,根據所謂﹁法說、譬喻、因緣說﹂這三個說,將上、中、下根的二乘,悉領會為佛的真意,依此瞣賦予他們未來皆能成佛的授記,方便品的說法在此被實證。其中的譬喻品是講智慧第一的聲聞舍利弗在前述之方便品最先領解佛意,得以安位於﹁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得快安適﹂﹁真是佛子﹂的信念,故被授予華光如來的授記。接著又為須菩薩、迦栴延、摩詞迦葉、目健連等中根的四大聲聞,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譬喻為﹁羊、鹿、牛的三車﹂,將一佛乘譬喻為﹁第一的大牛車﹂,以有名的﹁火宅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第四信解品:前述中根的四大聲聞因上品之說法及譬喻而理解佛意,此品更進一步將其領解以一譬喻說明。其譬喻是有名的﹁長者窮子﹂之譬,將佛譬喻為大慈悲的長者,將三乘譬喻為愚昧的窮子,將財產繼承,譬喻為作佛的授記,最後導出﹁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的結論。五譬喻有五大要節,智者大師據此,建設﹁五時﹂判教。所謂五大要節是:

(一)將父子相失比喻為中間的退大乘心。

(二)將父子相見比喻為今後出世的華嚴。

(三)父命追誘是表示由阿含進步到方等,授彈詞訶之益。

(四)將領知家比喻為般若的轉教。

(五)將正付家業比喻為正確的法華的開顯。

第五藥草品:佛為了摩訶業等大弟子,又以一譬喻宣說佛的本業、慈悲和救濟,

其譬喻為有名的﹁三草二木﹂之譬。有就是將人天二乘譬喻為大、小的藥草,將上根、下根的菩薩比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大智慧譬喻為一味的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草木,悉受一味之雨潤長茂,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利益諸眾生。故曰:﹁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第六授記品:給予領解佛意的摩訶迦葉以光明如來的授記,須菩薩提以名相如來的授記,迦栴延以閰弗那提金如來的授記,目犍連以多摩羅跋栴檀如來的授記。

第七化城喻品:佛為富樓那等五百弟子授記,又廣說過去因緣。說三千塵點劫之前,有名為大通智勝佛者,其佛在家時有十六位王子。聽智勝佛說四諦、十二因緣而出家。又聽說法華經,各各轉教為菩薩沙彌。後來,十六位王子分十方成佛,其中有東方阿閦佛、西方的阿彌陀佛,今之釋迦牟尼佛即其第十六位王子,於娑婆國土作佛。釋迦牟尼佛代替大通智勝佛覆講法華經,所教化眾生中,有已經作佛者,也有未成佛者,現在及未來的聲聞弟子即其未成佛者。但是,佛常以一乘道教化,三成是為了到達一乘道的方便,故於此品以有名的﹁化城之喻﹂說明之。也就是將珍寶譬喻為佛果,將佛譬喻為導師,將眾生喻為希求珍寶,前赴藏寶之處所者,為了害怕難以到達珍寶的所在而退轉者,導師在途中建造化城,安慰他們,三成之困不外是化城,目的只是為引人入佛慧。

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及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富樓那以下的下根聲聞,以此因緣領會,被授予成佛的授記,富樓那為法明如來,憍陳如以下的五百大阿羅漢同為普明如來,阿難是山海會自在通王如來,羅睺羅是蹈七寶華如來,學無學同為寶相如來的授記,使他們均得大歡喜。而授記品中,五百弟子以一譬喻表示其法法悅,即﹁貧人寶珠之譬﹂。彼等雖都懷有大通結緣的佛種,但未梧,受苦惱,這就好像衣裡雖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於窮之境。

第十法師品:自此開始到第十四的安樂行品為止的五品是跡門的流通分,同時也是移行入本門的序分的過程。其中,法師品首先有講佛在世或滅度後,對於聽法華經隨喜者悉授予成佛授跡門﹁總記別﹂,接下來,為了流通法華經,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脫、書寫﹁五種法師﹂修行以及恭敬、供養法華經的﹁十種供養﹂的功德,稱讚滅後弘揚法華經者是﹁如來使,如來所遺,行如來事。﹂轉而說弘通的困難:﹁已說、會說、當說,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又驚覺到:﹁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最後告戒滅後的弘經者是﹁入如來室,著如來衣,作如來座。﹂而以大慈悲心為如來室,柔和忍辱心為如來衣,有就是舉出衣、座、室的三種軌範。此外又提及謗法者之罪,持經者及弘通者所受的佑護。

第十一見寶塔品:稱為﹁證前起後的寶塔﹂。是多寶塔中的多寶如來證明前述跡門的真實,,將移入本門的一過渡的重要之品。簡言之,法師品在終了時,七寶的大寶塔自地湧出,懸在空中,自其塔中成就舍利的多寶佛(法華經中謂其有必來聽法華經之願)真實地證明跡門所說的,曰:「釋迦牟尼世尊所說者,皆是真實。」接著,以大樂說菩薩提出欲見多寶佛的期望為轉機,於是釋尊召集十方分身諸佛,不僅娑婆世界轉為清淨,向四面八方擴張清淨世界。開多寶佛塔示多寶佛全身的同時,釋尊入於塔中,與多寶佛並坐,大眾也住於虛空,於是開始「虛空會」的說法。首先,佛向四眾曰:「誰能於此縮婆國土,廣說妙法蓮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盤,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住。」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如提婆達多般的極惡之人,也由於往昔釋尊在修因行時,有將法華經傳給釋尊的功德,今受天王如來的授記。又因為今文殊師利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年僅八歲的龍女即時即身成佛,證明法華弘通功德的廣泛,以鼓勵大眾於如來滅後廣弘此經,並揭示惡人、女人、畜類一切皆能成佛的思想。由於文中,多寶佛的隨從智積菩薩:「當還本土。」加上其次的勸持品也依此說法,波闍波提或耶輪陀羅以下的許多此甦丘尼被授予喜見如來等的授記,故此品應位於勸持品之前。有時依據情況此品也被當作寶塔品的後分。

第十三勸持品:首先,藥王菩薩及大樂說菩薩與二萬菩薩眷屬,誓願於佛滅後,不管處於怎樣的惡世,都要以大忍力弘揚法華經。接著,得到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也發誓願於其他國王弘布法華經。還有八十萬那由他的無數菩薩發誓,若有佛的敇命,他們皆願弘此經,其中出現了勸持品有名的「二十行偈頌」││不管多大的迫害大難來襲,也必安忍之,努力於弘通法華經此一大誓願,而此偈中所言:「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到。」更可見出現法忘軀的氣概。

第十四安樂行品:文殊為諸菩薩向佛請問於佛滅後,惡世弘通法華的心要,佛詳細地告訴他身、口、意、誓願等「四安樂行」,也就是應該親近何者,不應該親近何者事情。並將法華經事諸經中最尊勝,佛不易講說的情形,以轉輪聖王若非殊勳者,不輕易授予其髻中明珠為譬喻來說明。

第十五湧出品:前半是本門的序分,後半與壽量品為本門的正宗分,是法華經中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敘述自他方國土集合而來,超過八恆河沙數的眾多菩薩,誓願於佛滅後在婆娑世界弘揚法華經,佛卻對他們說:「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婆娑世界,自有六萬恆河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開示能弘布此經者,不待他方來的菩薩,此婆娑世界自有菩薩能弘博。其時婆娑世界大地震裂,以「上行」等四大菩薩為上首引導的無量千萬億菩薩忽然出現,禮拜釋迦、多寶二佛,問訊、讚嘆。彌勒菩薩見之,按例代表疑的大眾,請問是等諸大菩薩是誰的弟子,自例處來,以何因緣雲集而來?此乃佛開顯久違實成的序曲,故以此前半為序分。接下來進入正宗的「略開顯」。佛言:「善哉!善哉!阿逸多(彌勒)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獅子奮盡之力。」敘述這些大菩薩是釋尊成道以來所教化指導的,他們住在婆娑世界下方的虛空中「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違來,教化是等眾。」為開出迦耶城新近成佛的垂跡示現,顯久違本地實成之佛的「一大事因緣」開了端緒。以彌勒為始的會眾聽了此言後,更加深疑惑,因佛成道以來,只經過了四十餘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何能教化這些無量無數的大菩薩眾?就好像廿五歲的青年指著百歲老人,說是我的兒子,而百歲老人也指著青少年人,說是我父,令人難以相信。於是,彌勒請問佛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教化言些無量無數的大菩薩,使發心作於不退之地。

第十六壽量品:佛首先以史無前例的嚴格態度,反覆三次地警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以彌勒為始的菩薩、大眾也以及虔敬的態度說:「世尊!唯願說之,我等當信授佛語。」如此三次懇切地請求,即以所謂「三誡、三請」的形式,佛遂說明其真意。以上在暗示將說示的內容是如何地重要。接下來,佛曰:「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摩尼佛,出釋氏宮,去迦耶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在此以有名的「五百塵點之髻」說成佛以來。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盤,如是皆以方便分別。」指出此土及他土的教化,自身及他身示現的統一。又曰:「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說知見法實相的「佛知見」的深遠高大,轉而說「佛壽的長遠」、「佛身的常往」,曰:「壽命阿僧祇劫,常往不滅。」然後以有名的「良醫之譬」,在「雖不實滅,而言滅度。」之次,說明為就眾生的大慈悲方便之旨。佛實際上是「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但為了不使眾生起懈怠之念,故示滅度。佛念願:「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以「隨所應句度,為說種種法。」為結論,藉以說明佛「壽命之無量」、「慈悲之無量」及「救濟之無量」。此品具有甚深的意義。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是分別聽佛壽長遠的說法的功德者,出半是繼續本門的正宗示分,其以下到品末為止是流通分。其初半的正宗分敘會眾聞壽量品的佛壽長遠,得大法益,無量恆何沙數的菩薩及眾生成就,虛空中有天華、天相、天樂的供養,有彌勒讚嘆佛德。接著進入流通分,敘說對佛壽長遠「一念信解」的功德是無量的,甚至超越「五波羅密」(除了智慧波羅密)以明「深心信解」的功德。接著,講述滅後「五品之功德」的廣大,藉以反覆證明佛壽長遠,也就是久違實成的意義和價值。所謂五品就是說:

(一)聞佛壽長遠,立即起隨喜之念。

(二)並且受持、讀誦此經。

(三)並且勸使他人受持、讀誦。

(四)並兼行六度波羅密。

(五)正確地行六度波羅密的各種大功德。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是繼續分別功德品所說者,詳細分別品的「滅後五品」之中的「出隨喜品的功德」,敘述五十展轉,到最後五十人時的功德無量,細說聽聞講敘佛壽長遠的此經之隨喜功德之廣大。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舉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者(即五種法師)的功德,說眼、耳、鼻、身、意六根各得八百或二百的清淨神通力。但因六根的神通各個融通,八百、千二百也非固定數字。

第廿常不輕菩薩品:古昔威音王佛時,有名為常不輕菩薩者,不讀誦,但行禮拜,對任何人皆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汝等,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不論遭遇仗木醄瓦石、惡口罵言等迫害,皆不厭倦,始終禮拜。如是,常不輕菩薩將命終時,得六根清淨,又增長壽命,說法華經。以此故事為例示,讚嘆法華經的功德。此常不輕知所為是所謂「折伏逆化」,藉著使人惡口詈以結佛緣,以種種佛因。

第廿一神力品:佛將法華經付囑給上行等諸大菩薩,令他們滅後弘經之點。首先自大千世界微塵等之大地湧出的菩薩要求滅後弘經,佛未答允,與分身諸佛同視種種大神力,出現大地六種震動等神變,暗示將出現空前大事,十分眾生婆娑世界唱道:「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種種供養物自十分雲集而來,十分世界皆成「一佛土」,象徵佛國土實踐的理想,是時,佛告訴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是如此地無量無邊不思議,今以此神力,為了囑付滅後傳此經,故結要地說此經的功德,謂:「如來一切所有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所以於佛滅後,應一心受時、讀誦、解說、書寫,不管是在甚麼地方,若有此經存在處,則應建塔供養,此因此經所在處也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道成道,轉法輪,並且在此處涅盤。此後進入偈頌,「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如風於空中,一切無礙。」「於如來滅後,知佛所說經,因緣及次第,隨義如實說,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能滅眾生闇,教無量菩薩畢竟住大乘。」稱揚持經者及弘經者的功德。

第廿二囑累品:前之神力品是對從地涌出的大菩薩的「不共付囑」,於之相對的,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的一品,「我於無量百千萬憶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一心流布此,廣令增益。」並謂:「如來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施主。」對此,諸菩薩三次立誓曰:「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此外,出品曰:「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因此到錢之神力品為止是虛空會的塔中說法,自從以後是虛空會上的說法。又品末曰:「諸佛各隋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好像是分身的諸佛各回故國,多寶佛也返回寶淨世界了。但是多寶佛仍出現在其次的藥王品或妙音品,故可解釋為只是塔門關閉,塔到經末為止仍存在。

第廿三藥王菩薩品:由於前已囑咐了滅後弘經的使命,故自此開始第二十八的勸持品為止的六品,完全詳說滅後弘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德,和諸菩薩及諸天對弘經者的擁護,以勸弘經的信念,為流通分中的流通分。其中,藥王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為了報聽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故燒臂供養的因緣,說明法華經受持的功德,以種種譬喻高唱「法華最第一」。品中又付囑藥王品曰:「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

第廿四妙音品:敘述變現三十四深說法華經的大神力妙音菩薩,自遙遠的東方淨光莊嚴國來到婆娑世界的靈鷲山,禮拜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以說明法華經的說法具有重大的價值。

第廿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之前妙音品相同,敘述變現三十三身,具有度眾生中神力的大慈悲觀世音菩薩於靈鷲山供養尊敬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以說明觀音的神力及慈悲的廣大,同時也顯示佛的神力及慈悲遠超乎其上。

第廿六陀羅尼品: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鬼子母神、十羅剎女等各說陀、經尼神咒,擁護法華經受持者,發誓若有迫害持經者,則「頭破作七分,如梨樹枝。」以稱讚擁護弘經者的功德。
第廿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說在過去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時,妙莊嚴王、淨德夫人的王子淨藏、淨眼二人勸父母歸依其師雲雷王佛,使他成為聽法華經的大善知識的因緣,說明其淨藏、淨眼二子為今之藥王、藥上二菩薩的過去本事,以顯示遇佛之難得。為了聽佛說法華經,應該無父子之別,互相引導為善知識。

第廿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有大威德、大神力的普賢菩薩為了聽法華經,自遙迼的東方率無數菩薩前來,問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方法,佛告之:﹁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子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普賢菩薩變發願,於﹁後五百歲濁惡﹂中,為了守護法華經者,若有誹謗法華經者,將使他得白癩病及其他可厭的不幸,以勸發受持法華經的大信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