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命運好好養/陳瑩珍


<好書推薦>命運好好養

  今日跟Jenny—陳瑩珍老師見面,她是一位很特別的人,是行銷公關界的人才,是懂得用積極的角度來詮釋人生道理的人,文筆跟口才極佳,精通命理風水,差一點就在法鼓山出家,但最後她選擇做一位現代的維摩詰居士。

從月蝕想到神通

  晚上八點時,無意走到陽台邊,居然看到了月全蝕!時間很快,從圓滿到消失,再從消失回復到圓滿,短短的數分鐘而已。

   看著附近的車水馬龍,人們依舊做著原本安排的事,絲毫沒有受到月蝕的影響,也不覺得月蝕有什麼希奇,因為我們都在小學的自然科學教育中,知道月蝕不過是被地球的影子擋住,如此而已。但是如果是在過去,早就被拿來大肆宣揚,什麼天狗蝕月啦之類的,更甚者還擺上祭壇,祈求消災解惡(古時候月蝕是很不吉利的象徵)。

   從月蝕讓我想到了神通,很多人對神通簡直是趨之若鶩,什麼看過去三世因緣、分身、發光一大堆,好像擁有一些平常人沒有的能力,他就是位『聖者』,更過份的是以此斂財甚或是騙色!

   其實,佛陀早就教導過我們,神通的能力本來人人具足,只要你心定到某種程度,此能力就會自然顯現;因為你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你程度夠了,就讓你擁有這種能力,就像是月蝕的情況,我們透過教育,知道月蝕的原理,就沒有什麼希奇了(不過我相信,目前在一些教育程度較落後的地方,一定還是很希奇,這就是程度不同)。

   佛法就是佛陀教育我們如何成佛的道理,神通、甚至於開悟並不是什麼希奇之事,是所有眾生都可以達到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在菩提樹下悟道時云:「一切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所障,不能得見。」就是如此,修行就是如此自然,要你返回本來面目而已。

   不要再輕易信受以神通來妖言惑眾的邪師所說,老實修行就對了!

   想要了解神通會如何產生的人,可以去看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密>,詳細又清楚。

 

彌陀禪寺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彌陀禪寺的法會不多,除了佛菩薩的誕辰紀念日外,就是每月一次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末學個人從學佛始,就一直很愛樂慈悲三昧水懺,在佛學院每週一放香日的早上,我會帶同學來共修水懺;在母親生病住院時,我也是在床邊為母親拜水懺。

  水懺的由來是遠從漢武帝時代的袁盎與晁錯的恩怨,到了此世悟達國師因蒙迦諾尊者垂慈,為他解了多生宿冤,為報答此特殊廣大恩德,如經云:「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有報恩者。」並為後人啟懺悔之門,所以才著此「慈悲三昧水懺」,意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積世冤業的緣故。《慈悲三昧水懺》,共三卷,係依宗密大師之《圓覺經修證儀著錄》而成,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懺是以淨除三障為因,成佛成聖為果。主旨在解冤釋結,消除往昔罪惡,迴向無上菩提。
 
  拜懺時一定要一心至誠懇切的懺悔業障,並且一心隨文入觀,放鬆身心。只是念文字而不入心,效果是差非常多的。慈悲乃是利益一切有情,三昧水,就是清淨平靜的法水,一心修行使內心清淨平靜,讓慈悲清淨三昧法水流入身心,洗滌煩惱罪障,成就無上功德!

[法會前的準備(大殿主佛桌)]

 

[大殿裡面已經滿滿都是信眾,所以有些菩薩就在外面禮拜]

 

[寺裡會將祈福後的水用袋子裝好成一袋袋,讓參與的信眾帶回去消災保平安]

 

[虔誠禮懺的大眾]

[來幫忙典座的菩薩們]

 


附:三昧水懺的緣起

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在唐朝懿宗皇帝時,有一位知玄悟達國師,在他年少還未被封為國師時,曾參訪叢林,掛單在一間不知名的寺裏,正巧另一位僧人也掛單在該寺,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長滿了瘡,發出很難聞的臭氣,所以都沒有人想要和他來往,國師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應他,一點都沒有討厭躲避的感覺。

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為了道業各奔前程,在臨別的時候,那位僧人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你以後如有難臨身,請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左邊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誌。」說完便離去了。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還賜他沉香莊飾的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之後卻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從這時候開始,膝蓋上便生出一個人面瘡來,長得和人面一模一樣,每次還要用飲食餵他,也能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悟達國師當時痛苦難忍,遍請各地的名醫,但是每位名醫都無法醫治。

國師這時突然記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見了兩棵並立的松樹,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與那僧人,兩人相見甚歡,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訴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訴國師不要擔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

次日清早僧人就令一個孩童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的溪旁清洗,國師剛要捧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識廣博、見解深遠,但不知是否曾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就說:「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當時晁錯被腰斬時,心懷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您十世以來,都是身為持戒嚴謹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護,使我沒有機會報復,而今您受到恩寵,動了一念名利心,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邊來報仇。現在蒙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諾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讓我得解脫,今後我不再與您為難作對了。」

悟達國師蒙受聖人的救護,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寫成懺本,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大聖的恩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開兩家累世冤業的緣故。

今日大眾在禮拜懺悔時,藉由祖師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應當發起真誠的清淨心,以三昧法水洗去我們累劫的塵垢。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回向:寂人、寂俱、寂菩、寂有、寂五、寂百、寂若、寂生、寂未等小菩薩

回向:寂人、寂俱、寂菩、寂有、寂五、寂百、寂若、寂生、寂未等小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眾等,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殺胎該如何懺悔這惡業?

  這是最近有菩薩格友來詢問的問題,像這樣類似的問題,在這兩年多來,滿多人提出的,這位菩薩格友也說的很好,他希望能得到比較正知見的答案。末學不敢說自己的回答是完全正確無誤的,但一定是依照佛陀的教法而回答;覺得也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就放在此專區,與大家分享與討論。

日常的佛心/雲峰居士

  這本書是雲峰居士所寫,他的另外一本著作:《李叔同說佛》,也是非常好的書。
  這本書的內容都是一篇篇雋永的小品文,你可以看到作者從許多生活上的小地方,體驗到佛法的可貴,真的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多用點心,你將懂得感恩的真意;懂得感恩,你將覺得學佛是幸福的!圓滿世間與出世間的人生!

第一次的結夏安居

  今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是為夏安居功德圓滿日,我終於得到僧中的第一個夏臘了。我很感恩,也很珍惜,但願將來能夠更如法的進行結夏安居,做一個清淨持戒的佛弟子。

   所謂的「結夏安居」,其意義為在農曆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在此夏季的三個月,出家眾結界安居,除了為父母、師長、三寶事,不得出界,以致力於修行,名為「三月結夏,九旬安居」。

   「結夏安居」的起因,是由於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夏季雨季長達三個月之久,一切僧眾或在山間修習禪定、或在樹下經行,衣缽因此常為雨水所流失,而且在夏季期間,地上的蟲蟻常出來爬行覓食,僧眾們沿路乞食不免踩傷地面上的蟲類及草樹的新芽,是故佛陀基於慈悲,避免居士們的譏嫌及實際上的需要,遂制定了夏季三個月做僧眾的夏安居,讓出家眾在界內精進用功。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夏安居功德圓滿的解夏自恣日,亦稱諸佛歡喜日,因夏安居期間僧眾精進用功、圓滿成就,故諸佛菩薩皆歡喜讚嘆。當天亦舉行極富深義之勝會--盂蘭盆法會,以度累世父母沉淪之苦,並為現世雙親消災、延壽、植福,是故農曆七月又稱為佛教之「教孝月」。

   今日因為不得不的因緣,我必須在台北獨自度過解夏自恣日,但我會在佛前誦戒懺悔,祈願將來能因緣具足,讓我能做一個如法持戒,老實、正直,有能力利益眾生的佛弟子!

一些心念的問題

  這也是之前有菩薩格友來詢問的問題,因為前一段時間比較忙,末學覺得也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就放在這個專區,與大家分享討論。

小朋友不愛讀書怎麼辦?以及關於小孩的教養問題

之前有菩薩格友來詢問關於小朋友不愛讀書怎麼辦的問題,因為前一段時間比較忙,所以現在才有空回覆,但留言版訊息太多,我一時找不到回覆處,就放在這個專區,與大家分享討論外,也希望那位菩薩格有可以看到。

物質與心靈

  今天(20070824)為了要辦一些事,跟師父報告後,就出門了。大約上午十一點出發,辦完所有需要的事情後,約在下午二點半回到佛堂。

  不曉得為什麼,看到外界五光十色的景色,我竟會覺得很累?因為是自台北市區,不是各種誘惑你消費的廣告,就是各式各樣的物質品,令人一點喘息的空間都沒有,我突然覺得很難過,難道這就是都市人的生活?

  大家需要更多心靈上的充實,而不是用物質來填補。其實物質愈多,帶來的困擾也愈多。消費固然會一時帶來滿足欲望的快感,但後續將要面對的是變異無常的失落。


感恩師父的栽培與檀越的護持

  目前的生活,近似掩關,因為在獨立的空間中,研究佛法、準備考試的內容,不需要外出,一切生活飲食所需都有檀越護持,他們只要我好好專心研讀即可。而我的二位恩師 -- 俊師父及妙師父,除了提供我基本的開銷外,更關照與注意我修行上的努力。

   我真的是很感恩,也憂於福報有損,因為我只是出家二年的小比丘尼,何德何能得受這樣的待遇?現在只能在定課中誦經禮佛與勤求懺悔,並希望生活上更加簡約,並且策勵自己一定要在道上有所成就,才不枉師父們的栽培,與檀越們的護持。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雪洞 CAVE IN THE SNOW/丹津‧葩默

  "雪洞 CAVE IN THE SNOW"是我所尊崇的丹津‧葩默比丘尼的修行傳記,主要是針對她在十二年閉關的心路歷程,但其實你可以看到她進入佛門的過程,點滴的挑戰,真實的面對,成就她無比的慈悲與智慧!
  書的內容很真實,很平易近人,讓你知道,修行是怎麼一回事,它不是遙不可及的,重點是:做就對了!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奉獻自己、成就大眾;行頭陀行,澹泊精進(聖嚴師父)


  法鼓山的精神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這是法鼓山共同的精神。至於出家人的精神是什麼呢?出家人的精神,是持戒、精進、忍辱、頭陀行頭陀行是出家人的精神,出家人就是要行頭陀行。在佛陀的時代,有「頭陀第一」之稱的,是摩訶迦葉尊者。頭陀行,就是要對物質的要求和擁有,盡量的澹泊,同樣的,對名聞利養也盡量的不要去碰,那是出家人的精神。

  如果我們沒有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那我們可能就會和過去中國大陸的一些出家人一樣,成了社會的寄生蟲。寄生蟲你們聽懂嗎?樹有寄生草,動物身上也有寄生蟲像跳蚤、蝨子,人的身上也有寄生蟲,寄生蟲對牠的母體、牠的寄生體是有傷害的。當時中國大陸有很多出家人,不事生產,就靠人家的供養,或是念經、或是化小緣。念經好像也可以算是生產,但如果是靠趕經懺、念經而生活的,那就是寄生在死人身上,沒有人死,出家人就沒有收入。這樣的狀況,被社會看不起。後來中國大陸的佛教衰微,當然這與外在的政治與社會環境有關,但是跟我們佛教自己本身也有關。

  在古代也是一樣,中國的歷史上、西藏的歷史上或是印度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共同的狀況,那就是,當佛教受到王公大臣們的尊崇信仰、豐厚供養,然後呢,上行下效,老百姓們也跟著一起供養、護持,佛教到了非常隆盛的時候,但是出家人卻漸漸地無所事事,甚至演變成腐敗,奔走於權貴之門,攏絡攀緣信徒。出家人本來應該做的弘化、修行的工作都不做了,如果到了這種程度,佛教滅亡的日子就快到了。也就是說,佛教非常隆盛的時候,往往也就是佛教要走上滅亡的開始,那是因為出家人漸漸地都變成寄生蟲。歷史上是這樣,西藏的法難、中國的法難、印度的法難,都有同樣的狀況。因此我們出家人必須要有警覺心,要「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從事教育、關懷的工作,對於社會大眾要提供我們資源。什麼資源呢?佛法的觀念、佛法修行安心的方法。這樣子對社會盡一份心力,讓佛教不僅僅是達官貴人的裝飾,我們要奉獻自己、成就社會大眾。而且,請大家要思考到,弘化的工作不只是面對著我們的信徒,如果僅僅是面對信徒,一代一代的信徒會死掉,我們佛教和基督教或天主教、回教、猶太教是不太一樣的,那些宗教基本上是他們社會的傳統,世代信仰,而我們的佛教徒,很多都是從一般民間信仰的社會大眾而變成佛教徒,很少有一個家族世世代代信仰佛教。在佛教來講,因為它不是一個家族的宗教,不是一個民族的宗教,不是一個社會群的宗教,而是非常自由的宗教。所謂「自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上一代的信佛教、下一代不一定要信佛教,以夫妻兩個人來說,丈夫信、太太不一定要信,太太信、丈夫不一定要信,是很有包容性的。因此我們所謂的「成就社會大眾」,是不僅僅面對信徒,還包含了非信徒。譬如你們之中,應該很少是從小就非常信佛,大概有一兩個是自己小時候跟著媽媽信,但多半不是從小學佛的,就這一點來看,我們的責任重大,一代的出家人,如何影響下一代人來出家,然後如何影響大眾護持三寶,這責任很重大。請諸位不要想得太天真,說什麼要信的人自然會信,一定要促成大眾來學佛的因緣。如何促成呢?就要跟他結緣,就是要給服務,讓他們有親近佛法的因緣。

  要有服務奉獻的精神,奉獻社會服務大眾,不分有名利、無名利,有回饋、沒回饋,是平等的奉獻,這樣佛教才會有生存的空間。蠻多的人,譬如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本來沒有宗教信仰,在她父親往生時我們去關懷、去服務,去為她父親助念八個小時,在面臨死亡而非常慌亂悲傷的狀況下安他們的心。結果她打電話來說,有很多人給她建議,民間習俗總是吵吵鬧鬧的,有人說那不如就請一個交響樂團演奏、有人說就辦一場舞蹈來紀念、有人說布置靈堂要講究很多東西…,她是聽得「霧煞煞(台語)」。於是果東法師向她提到有另一位藝術創作家的父親往生,我們法鼓山去協助,告別式辦得簡單而隆重,有教育意義,有文化意義。她說那很好,她想要把告別式辦得簡單隆重而有氣質。因為有了這個因緣,過程中她大概有所感悟吧,她說,等喪事辦好,她要真正面對生命問題,也要開始學佛了。這就是成就社會大眾、為社會服務的一個例子。一場盡心盡力的助念、一場莊嚴素雅的告別式,可以讓一家人成了佛教的護法、信徒,而無形中也可能影響了他們的親戚、朋友成為佛教徒,開始學佛,這些都是我們要照顧的對象。

  頭陀行,在物質上要盡量的澹泊。對人要慷慨;對自己要嚴苛,但要活得下去,不要嚴苛到弄得自己食不裹腹、衣不蔽體,變成面黃肌瘦。凡是行頭陀行都應該是很健康,因為心中總是開朗愉快,常常法喜充滿。歡喜什麼?歡喜自己是出家人,歡喜自己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盡心盡力而為。也常常都很長壽,像摩訶迦葉尊者沒有餓死也沒有凍死,他活得很老。所以,不是折磨自己就叫頭陀行,折磨自己叫作自討苦吃。

  我們山上有一位義工老菩薩,九十一歲了,她老人家還拿鋤頭在種菜,年輕人看她年紀這麼大了,就把工具藏起來,那她就用圓鍬慢慢挖,每天不急不緩,不會拼老命地,慢慢地挖、慢慢鬆土,做一段時間,然後到廚房撿菜、切菜,做一段時間,然後到觀音殿念佛、繞佛、拜佛。她很會利用時間,太陽很大的時候,她不會去菜園。也很會利用空間,本來是長草的地方,她就幫忙種出菜來。這個老人家,她悠閒自在,她不求名聞利養,澹泊而與人無爭、與事無爭。

  精進,也是出家人的精神之所在,除了服務社會大眾之外,生活應該有規律、很積極,經常是在照顧道場、照顧人。假如說我們生活不規律、很散漫、不合群、不精進,身體是不會好的。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覺,應該上早殿不上早殿,應該動的時候不動,我們在做八式動禪了你還在那邊睡大頭覺,這樣子身體不會好。雖然我們不要被身體所困擾,老是想著這裡病呀、那裡病呀,不過,比如說你的眼睛痛,出了狀況了,你說:「我是不買帳的,痛吧,我是不買帳的,我還是用它。」那到最後,你的眼睛可能會瞎的。所以,眼睛痛,你就暫時少用眼睛,真是有問題了,還是要找醫生。比如說,我現在的這個手,有點毛病,它有個名字叫「網球肘」,大概因為打網球的人都可能這個地方會痛。我不知道是寫字呀還是怎麼樣過度用它了,是經常會痛的。只要我一想到它痛,它就痛,我不管它、不睬它,就忽略了這個痛。那應該帶護肘時,我也是會帶,帶的時候好像是好一點,但痛還是痛。我曾經問了一個榮總的醫生,這應該怎麼辦?醫生說他也有這毛病,也痛,他跟我講要多休息。我說:「請問大夫,你休息不休息呀?」他說他的業障重,沒有辦法休息。因為他忙得不得了,要門診而且總院、分院兩地跑,還要教書,忙得沒辦法休息,「但是法師您出家人可以休息呀。」他是覺得我們出家人就是那麼清閒沒有事,可以多休息。我就跟他講:「我也是業障重,要我多休息、常休息,我也沒有辦法。能夠幫我改善的就改善,不能改善的就算了,那就是我與我的病共生同死了。」沒辦法改善的話,就跟它在一起。總之,就是我們對身體的照顧,小病不要太在意它,比較嚴重,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要看醫生。不過俗話也說「久病成良醫」,病久了、經驗多了、年紀大了,曉得自己的病是什麼狀況,自己應該會照顧。現在我可能比醫生更曉得自己的狀況,因為這是我自己?,我知道我的身體狀況,知道我需要打針、貼膏藥、吃藥或者是不需要。有人說我這個人,老是病呀,好像要死要死的,但我就這麼的拖過來囉,一直拖到現在。我的心情呢?我不想死也沒有怕死,忙得累了的時候那就休息一下。現在年紀很大了,七十五歲的老人,身體能夠多好?很難。我是面對它,生老病死嘛。面對問題,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也可以說是我們出家人的精神。

  俗話說:「比丘常帶三分病」,這是說生病也是一個助道的因?,讓你知道病苦是什麼。但是假如比丘、比丘尼常常害病,老是要人來照顧,這就有點麻煩了。帶病,並不是就要人家來侍候,帶病還是要自己獨立,有病自己曉得病是苦事,曉得生命是無常,應該更精進,更打起精神來。出家人有病而被病困擾,那是道心不夠,出家人有病除了找醫生治之外,就是靠我們的信心,要常發願,常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慚愧懺悔,然後發大悲願,願眾生得離苦,願眾生都能離苦。「眾生得離苦」,怎麼離苦呀?「願我能夠奉獻給眾生,奉獻我自己成就眾生,讓眾生離苦」,要真的發這個願。看到眾生有病,就想到眾生需要幫助。自己有小病,這是生老病死,任何人與生俱來的狀況,每一個人都帶著病來的,沒有一個人百分百是健康。

  今天的精神講話有兩個重點,第一點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第二點是「頭陀行」。心情經常保持著愉快,經常保持法喜,你就不會被病呀、累呀…等等打倒。頭陀行,心理是健康的。身體有一些病,這是正常的,不要認為有了病,就不能夠修頭陀行。阿彌陀佛!請大家打起精神來!

(摘錄整理自92.09.26【創辦人時間】)

檢視自己的需求

  這一次的北上念書,因為無法固定掛單處,需要搬家的次數比較多,再加上師父的要求下,我必須對私人物品有更嚴格的要求,也因為這樣的因緣,我從時時檢視自己的需求中,學到了二個重點:

 一、確認真實需要的是什麼:

   因為常搬遷,所以不方便有太多東西。在一次一次的檢視中,我會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必需品;也會盡力使所有的物品,發揮其最大的功能。

   覺得自己有點像在『行頭陀行』--因為在律制(古印度時出家人的修行方式),除了冬夏安居外,一年中還有二次行頭陀行的時間,並有規定要「十八種物常隨其身」(註:十八種物為楊枝、澡豆、大衣、七衣、五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打火器)、鑷子、繩床、經律、佛菩薩像。),這十八種物就是釋尊認為當時出家人的必需品。當然因為時代需求與根氣不同,這樣的要求我們末法眾生並不容易達到,但還是要依此檢討努力。等我覺得自己的物品簡化到都是『必需品』時,我會再來跟大家仔細分享實際內容。

   另外說個題外話,其實我覺得真的很感謝網路及電腦,因為我很喜歡看書,從小到大我買的書大概可以成一個小圖書館吧!如果在過去的時代,書太多最多是賣到舊書攤,但是現代的時代,可以上網拍賣,所以我都會將閱讀完畢的書,透過網路拍賣掉,這樣不但不會讓身旁留下太多的書籍,也可回收一些書錢,再繼續做知識的投資。

 

二、消除積聚的貪心:

   其實在律制中,佛陀也有規定出家人得蓄『百一長物』(註:百一眾具者,百物器用只能各畜一件,餘要轉施),也就是不得多積聚之意。這個『貪心』真的很微細也很危險,稍不注意,就被自己無始來的習氣纏住不得解脫。

   而且積聚太多,反而造成容易浪費的損福心理;例如食品買量販包,你感覺有省到錢,其實是超過自己的飲食需求或最後吃不完丟掉。又如趕特價買了一堆東西回來,用不完就隨便塞在角落隨其敗壞。所以去除積聚的貪欲之心,真的能讓你減輕負擔,真正自在!

 

道器的平等觀/印順法師

          男與女,約信仰、德行、智慧,佛法中毫無差別。如在家的信眾,男子為優婆塞,女子即是優婆夷。出家眾,男子為沙彌、比丘,女子即為沙彌尼、比丘尼。女眾與男眾,同樣的可以修道解脫。依這道器的平等觀,生理差別的男女形相,毫無關係。

  如『雜含』(卷四五‧一一九九經)蘇摩尼所說:「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女眾有大慧大力的,當時實不在少數。但釋尊制戒攝僧,為世俗悉檀(智論卷一),即不能不受當時的──重男輕女的社會情形所限制。所以對女眾的出家,釋尊曾大費躊躇,不得不為他們定下敬法(中含瞿曇彌經)。女眾雖自成集團,而成為附屬於男眾的。

  釋尊答應了阿難的請求,准許女眾出家,這可見起初的審慎,即考慮怎樣才能使女眾出家,能適應現社會,不致障礙佛法的宏通。由於佛法多為比丘說,所以對於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責女色。如說:「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雜含卷三六‧一0一九經)。其實,如為女眾說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則累世間」嗎?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眾手裡。不能發揚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眾,提高女眾,反而多少傾向于重男 輕女,甚至鄙棄女眾,厭惡女眾,以為女眾不可教,這實在是對于佛法的歪曲!

  總之,佛法為全人類的佛法,不論貴賤、男女、老少、智愚,都為佛法所攝受,佛法普為一切人的依怙。

 

出處: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妙雲集中編之一『佛法概論』第十三章 中道泛論

廣結善緣

    今天有人問我佛教與釋道、以及宗教的概念、三界六道的問題等,在與他討論的過程當中,我也整理歸納了關於『廣結善緣』想法,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心得。

您怎麼修行?

  今天(20070820)搬離目前掛單處到下一個掛單處時,幫忙搬家的年輕人邊開車邊問我:「師父,您們是怎麼修行?您們修行的目標是什麼?」這一位年輕人問了很多問題,大概是對於出家人與出家生活的一種好奇。

  其實自出家以來,不管是在車上、在路上,甚至於在等車、買東西等,我常會遇到來問問題的人,隨著出家修行的時間,我也發現我回答問題的內容也與日不同。

   像這一位年輕人問的問題,如果在過去,我可能就簡單的跟他講寺院一般的作息,以及出家人生活的內容及安排的功課等等,但是今天我回答的方式比較不一樣,我說,應該是『慈悲與智慧』!

   我舉了一些實際的例子,讓未曾接觸佛法的他可以比較方便理解。在回答信眾的問題當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佛陀『應機說法』的意義;的確,在不同的時機因緣、不同的對象下,說法的方式與內容也會不同。

   但願我也能好好修行,具有『慈悲與智慧』,如同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以『千手』的慈悲,度一切苦厄;以千眼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成就眾生得證菩提!

心湖上的倒影 Reflections on a Mountain Lake/丹津‧葩默



  丹津‧葩默比丘尼一直是我尊敬的長者,從她的言語中,讓人體會到無比的慈悲與智慧,所以只要是有相關她的著作我一定請來閱讀。
  這一本"心湖上的倒影 Reflections on a Mountain Lake",更有系統的將她開示的內容整理出章節,並以問答的方式為人們解惑,值得您深入研讀!

從外在的安定學習內心的安住

  昨日跟妙師父請示是否可在結夏安居後去拜見婉師父,婉師父是我在高一時就認識的善知識,也是帶領我進入佛門的恩人,所以一直想要見她。

   今日早上妙師父回電話給我,她說,若是婉師父有來佛堂時的因緣,我可以去拜見她,但是若是要特別去找她,而且是沒有特別的因素需求,她認為不需要,因為現在我最首要學習的是『從外在的安定學習內心的安住』。為什麼妙師父會如此說呢?我真的很感謝妙師父,透過此一事件,讓我又能學習到更多:

1.      息諸緣務:從外在的安定學習內心的安住。

2.      修行人不做向外攀緣之事。

3.      懂得真正的安住之意後,將來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可以不為境所轉。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人間福報


  
人間福報:我們能看到這份報紙,真的是有福報。
以前買報紙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加買一份"人間福報",說真的,當時不是真的想看,也不是因為我是佛光山畢業的學生的原因;而只是想給這份報紙一份鼓勵!

回向 谷耶瑟居士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請為谷耶瑟居士祈福與回向

回向 林胡老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  林胡老菩薩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再少兩箱

  今日下午要搬到松山的一間佛堂掛單,早上打包行李後,發現可以少裝兩箱物品。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減少了什麼東西,就是有多兩個當時一起帶來的紙箱,沒有東西可裝。

  一個多星期可以減少兩箱物品,有一點進步了,不過還沒有達到 師父給我的標準。現在我剩下三箱書、一台印表機跟電腦,一箱衣物、及一箱經書及出家人的必備品,再加油看看,下次搬家時能否再有進步。

  每一次的搬家,都是一個醒思的機會,它讓我有更多的因緣來檢討什麼才是必須要用的東西,如何將物品做到最佳的功能(惜福),也很感恩讓我有這麼多檢討的機會。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分享二師父的花藝

  末學的二師父:上圓下哲和尚尼,本身也是位花藝高手哦!每逢初一十五,或重要節日,都可以看到一盆盆優美的花綻放在佛桌上。

  二師父學習插花的時間並不長,隨手拈來,即可以插出如此意境美好的花來,應該是修行的功力吧!就像是以前末學曾經幫法鼓山製作禪修光碟時,挑選出來的照片居然都是 聖嚴師父親手所拍,而且是用"傻瓜相機"所拍,那照片所呈現的意境,就算是專業相機也難以比擬!





回向給魏銘俊暨闔家菩薩

光明燈一盞:

願以此功德,回向給魏銘俊暨闔家菩薩,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20070813_以感恩心來面對逆境

 最近開始遇到比較多的事情,其實自母親往生後,出家、受戒一直到現在,每天都有不同的課題來面對與挑戰。就像此次北上念書,尚未安定住所,就得知花蓮妙師父受傷的訊息,東下陪師父就醫回台北後,俗家弟弟也車禍受傷,一連串的事件,挑戰我的信念與意志力。

 妙師父曾經教導我,現前所感受到的逆境,其結果不一定是逆境,世間也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我們尚是凡夫,不知道宇宙的實相,所以更要以無所得的心去面對一切,才是修行人應具備的態度。對於一切的逆境,我將會秉持修行人的信念:「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盡量做到『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我每天都會做功課懺悔及回向,深切相信佛菩薩的威德之力,只要有心有願,佛菩薩一定會護佑的!

 古德勵志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們若發心要為眾生做大事,在此之前,一定會遇到許多磨難,也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增益福德智慧資糧,發大菩心、大悲心來利益眾生。若不走過這樣的路,終究還是一介凡夫,渾渾噩噩不知生命的目標與意義。既然要成為做大事的人,一定要經過大風大浪的挑戰。

 為了成就眾生,我願意接受一切的挑戰;多少古德聖賢,不也是這樣走過?更何況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事,真的都是芝麻小事,還談不上什麼風浪呢!對於一切的逆境,我們應該用更感恩、更包容、更尊敬的心來面對,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逆增上緣善知識。

 妙師父也說,因為我發了大願,再加上自己尚有許多世俗想法與習性未除,在還未做到『生熟互轉』前,仍會遇到相當多的境界與考驗,直到真正發了不退的菩提心。為了眾生,我願意接受一切的考驗與磨難,希望這一切可以將我的雙肩鍛鍊的堅固而強壯,才有能力荷負如來家業。

與各位善知識共勉之~




回向多多小菩薩

祈願多多小菩薩,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憨山大師.醒世歌(明末憨山大師)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強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原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寒山拾得忍耐歌





笑呵呵。我勸世人要相我。 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
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任他嗔。任他怒。只管寬心大著肚。
終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 若還存心忍。步步得便宜。

世人欺我。害我打我罵我騙我。如何處之。
禪師答曰:只管任他。憑他。遠他。莫要理他。再過幾年看他如何。

身穿破衲襖。淡飯隨時飽。涕唾在臉上。不棄白乾了。
有人來罵我。我也只說好。有人來打我。我自先睡倒。他也省氣力。
我也無煩腦。這個波羅蜜。就是無價寶。能依這忍字。一生過到老。

聽聽聽。堂前父母須當敬。兄弟同胞要一心。枕邊讒言休要聽。
天天天。天意與人無兩般。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青天。
由由由。也有懽喜也有愁。世間苦樂不均事。萬物從天不白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切莫算計他人有。富貴貪窮都是命。
安安安。夜間一宿日三餐。非干己事休招惹。身得安時夢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祿前生定。休將巧計害他人。兒孫自有兒孫福。
守守守。命理有時終須有。莫恨貧苦怨爹娘。兒孫兄弟常相守。
己己己。別人閑事不要理。休言長短恥笑人。何不將心諒自己 。

佛法概論/印順導師

  為了考研究所而重拾書本,距離上次當學生的時間已經近九年了!再次讀到此書,或許是因為人生的歷練,與出家生活的薰養,理解上有很大的不同。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佛光山剃度法語


  這是84年在佛光山就讀佛學院時,師長給我的,雖然最後我沒有在佛光山出家,但這份法語我珍藏至今,做為策勵自己出家修行的座右銘。

 

佛光山剃度法語

一、佛光山上喜氣洋,開山以來應萬方,好因好緣多好事,青年入佛教增光。

二、發心出家最吉祥,割愛辭親離故鄉,天龍八部齊誇讚,求證慧命萬古長。

三、落髮僧裝貌堂堂,忍辱持戒不可忘,時時記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徬徨。

四、為僧之道要正常,不鬧情緒不頹唐,勤勞作務為常住,恭敬謙和出妙香。

五、清茶淡飯要自強,粗布衣單有何妨,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見真章。

六、善惡因果記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深研義理明罪福,慈悲喜捨道自昌。

七、朝暮課誦莫廢荒,念經拜佛禮法王,無錢無緣隨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八、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任他天下叢林好,我居一處樂無疆。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拜見恆清法師-杏壇衲履

  今日(20070809)和家師一同北上,中午時與恆清師父一起用午齋。因緣真的很奇妙,恆清師父與家師已相識多年,而我於大學畢業後,於台大做恆清師父的研究助理,沒想到多年後我出家了,大家又因為這樣的因緣再相聚,所以真的要廣結善緣,珍惜當下每一刻啊!

  恆清師父一直是我相當佩服的和尚尼,更是為佛教界培育人才不遺餘力的教育家。在她的年代,以碩士出家已經相當不簡單了,她又能於出家後,為了深入經藏,作為教育佛教界人才的資糧,再去國外進修,取得博士學位後,回來台大任教,以及擔任法光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真的是發大願行大行的大長老尼!

   恆清師父送我們一本書,是最近剛出版的,是國史館所出的恆清法師訪談錄,也可以說是恆清師父的傳記。從這一本書中,我看到了恆清師父於修行中大願大行的努力過程,也看到了這幾十年來佛教界教育的發展史,今日佛教界研究人才的提昇,恆清師父真是功不可沒!

   這是一本很好的傳記,推薦大家可以閱讀:

 

  書名:杏壇衲履-恆清師父訪談錄

  出版:國史館

  展售處:

1.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049)2337-489

2.      國家書坊臺視總店:(02)2578-1515#284

3.      五南文化廣場:(04)2226-0330

   用齋後,就與恆清師父告假了,看著她素雅的一襲長衫,簡單的僧袋,這麼的乾淨樸實,但散發著無比的智慧光芒,這是她對於佛教教育的熱忱,是她用來報答四重恩的方式。恆清師父,您真的是當代了不起的高僧尼!

 

20070808_拜見心航法師

  昨日先到花蓮來看望妙師父後,隔日家師也從嘉義來到花蓮關心妙師父。因為花東山琉璃禪寺附近即是心航師父所住持的『聖覺學苑』,家師是心航法師的師叔,而心航法師是在三壇大戒時,為我們上比丘尼戒的和尚尼,所以家師也帶著我,利用這難得的機緣去參訪聖覺學苑。

   聖覺學苑是花蓮相當著名的女眾修行道場,環境莊嚴寧靜,是一個修行的殊勝地方。因為心航師父也是戒律研究及精持者,所以道場的一切都如法如律,戒行香妙。

   看到心航師父對於家師的恭敬,讓人衷心的佩服與讚嘆。她親自去車站接家師,又以正統的禮儀迎接家師,每一個細節都不馬虎,這麼優秀的師父所教出的弟子,也都是非常相當的!我真的很讚嘆聖覺學苑,看到台灣又有這麼殊勝和合的純女眾修行道場,讓人真的很歡喜!

妙師父受傷記

  今日(20070807)打電話跟花蓮的師父請安時,才知道她在出坡時從很高的梯子上摔下去,把兩隻手都摔斷了,我馬上請示家師後,就下花蓮去看望妙師父。

   到了花蓮,看到勇敢的妙師父,又感動又佩服,第二天我就陪她到花蓮慈濟,將頭部的傷口縫好。整個過程中,妙師父一點不適的言語都沒有,反而繼續的指導來幫忙的菩薩們準備法會事宜,也應機對我們開示。

   看到妙師父這麼勇敢,覺得她真正是女中丈夫!她已經把身心交給佛教事業,為利益眾生不覺任何勞苦,即使受這麼還不算小的傷,也安然自若。唯有在遇到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就知道是否能將佛法真正運用生活中,這都端賴平時所下的真功夫。

回向何靜芸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何靜芸菩薩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20070806_北上準備研究所考試

  自從在七月初決定要報告佛教研究所,得到常住及師父們的同意後,即開始做準備,因為只剩下半年的時間可以準備,在無法兼顧常住執事及準備考試的情況下,我向常住請假,掛單在台北以便能專心準備考試。

  原本東西就不多的我,此次出來,帶了佛像經典、隨身衣物、考試用書,一些生活用品,電腦及印表機等,冬日衣服及法器等還是放在常住,但是寮房的東西已經近乎空了。

  現在的生活更簡單,我沒有添購任何傢俱,一則是想如果明年考上了,就要搬到宿舍了,這些傢俱也是多餘;二則是我想挑戰自己對於物質欲望的極限,看到底能簡樸到何種層次? 弘一大師是我的偶像,我想學習像他一樣,簡樸又乾淨。

  目前所住的房間不到二坪,我利用原本此房間的桌子,供奉佛像及父母的牌位,此張桌子是我作日常修行的功課、以及打電腦使用。另外還有一張摺疊式小桌子,我用來念書及打坐使用。然後將打包用的紙箱子疊起,置放書本及衣物。至於就寢,就在地板上鋪一床墊被而已。我想要試試看,到明年六月離開時,是否能只剩下一袋衣物、一台電腦,一份出家人的必需品(佛像、經本、戒本、三衣、鉢、具),以及必須的書本即可。因為持戒的原則是『少欲知足』,至少要從物欲的減少開始,我會努力要求自己、磨練自己。

   這次為了要再進修,花了相當大的努力爭取,我感恩師父對我的栽培。除了她願意讓我再去念書之外,在經濟上也是盡力幫助我。因為已經是孤兒的我,無法有家人父母的幫助,而請假在外的時間,無法領取單銀,若沒有師父的支持,我可能連基本生活都會有困難。此生能依止在這麼好的師父身邊,真的是我莫大的福氣,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能讓師父失望!

  覺得自己尚幸運的是,於在家的時候,已完成佛學院及佛研所的課程,對於佛學有基礎底子,所以現在準備佛教研修學院(碩士班)的考試覺得沒有那麼吃力。

  出家後真的很忙,我想很多出家的同道應該都是如此,除了五堂功課外,還要支援法會,以及個人所分配的事,幾乎從早上四點起床到晚上八、九點,都沒有個人的時間。而且很多師父其實都不太願意送弟子去念書,一來是怕變質,二來是怕弟子念書後心高氣傲,出去自立門戶不再回常住了;再來是一般寺院真的是很忙,事情都做不完,很需要人。但是我真的覺得一定要讓弟子在初入佛門時,有機會能在佛學上下功夫,培養正知正見,能解行並重,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我將來要走教化的宗教師之路,希望能多培養僧才與在家佛教人才,為續佛慧命盡我此生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