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佛陀」傳記影片(二十二)提婆達多-3. 以石擊佛、懺悔




於本片中 ,也演出提婆達多從山上推石塊佛的著名典故,而提婆達多也身受重傷,在佛陀的慈悲護念下,提婆達多發自內心深深懺悔,皈依三寶。全部的演出,沒有神通異相,只是佛陀以身儀教示來化導,很是令人感動!


提婆達多「以石擊佛,傷足大指的典故,也為經典上著名之典故,並是「九惱」之一;並開示佛昔為須摩提,因不欲與其同父異母的弟弟分財產,遂於高崖將其弟推落,並投石擊殺,故遭「提婆達多以石擊佛」之報應。

提婆達多雖然因為出佛身血而墮入地獄,但其最後發大懺悔心,並皈依三寶,因此當其惡業消失耗盡後,將會依過去精進修持的善法功德轉生人天,如同佛所說:「彈指之頃善意,其福難喻!最終成就佛道。

佛陀與提婆達多的示現,一樣是要教導眾生,要善護身口意三業,所為萬般帶不去,為有業隨身!


佛說地婆達兜擲石緣經第七[1]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難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往昔過去世於羅閱祇城,有長者名曰須檀,大富多饒,財寶、象、馬、七珍、僮僕、侍使,產業備足。子名須摩提。其父須檀,奄然命終。須摩提有異母弟,名修耶舍。摩提心念:『我當云何設計,不與修耶舍分?』須摩提復念:『唯當殺之,乃得不與耳。』須摩提語修耶舍:『大弟,共詣耆闍崛山上,有所論說去來。』修耶舍曰:『可爾。』須摩提即執弟手上山,既上山已,將至絕高崖頭,便推置崖底,以石塠之,便即命絕。」

 佛語舍利弗:「汝知爾時長者須檀者不?則今父王真淨是也;爾時子須摩提者,則我身是;弟修耶舍者,則今地婆達兜是。」

 佛語舍利弗:「我爾時貪財害弟,以是罪故,無數千歲,在地獄中燒煮、為鐵山所塠。爾時殘緣,今雖得阿惟三佛,故不能免此宿對。我於耆闍崛山經行,為地婆達兜舉崖石,長六丈、廣三丈,以擲佛頭。耆闍崛山神,名金埤羅,以手接石,石邊小片,迸墮中佛脚拇指,即破血出。」

 於是,世尊即說宿命偈曰:

「我往以財故,  殺其異母弟,
 推著高崖下,  以石塠其上。
 以是因緣故,  久受地獄苦,
 於其地獄中,  為鐵山所塠。
 由是殘餘殃,  地婆達下石,
 崖片落傷脚,  破我脚拇指。
 因緣終不朽,  亦不著虛空。
 當護三因緣,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尊佛,  得為三界將,
 阿耨大泉中,  說此先世緣。」

 佛語舍利弗:「汝觀如來,眾惡已盡、諸善普具,諸天、龍、神、帝王、臣民、一切眾生,皆欲度之,尚有宿緣,不能得免,況復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等,當學如是,莫犯身、口、意。」

 佛說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羅漢、阿耨大龍王、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迦樓羅、甄陀羅、摩休勒,聞佛所說,歡喜受行。


《增壹阿含經》之相關經文。[2]

 是時,提婆達兜語阿闍世王:「古昔諸人壽命極長,如今遂短,備王太子一旦命終者,
則唐生於世間。何不取父王害之,紹聖王位?我當取如來害之,當得作佛。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爾時,阿闍世王即便差守門人,取父王閉在牢獄,自立為王,治化人民。時,諸群庶各相謂言:「此子未生則是怨家之子,因以為名阿闍世王。」 

 爾時,提婆達兜見阿闍世王撿父王已,復興此念:「吾要當取沙門瞿曇害之。」
 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一小山側。
 爾時,提婆達兜到耆闍崛山,手擎大石長三十肘,廣十五肘而擲世尊。是時,山神金毘羅鬼恒住彼山,見提婆達兜抱石打佛,即時申手接著餘處。 
 爾時,石碎一小片石,著如來足,即時出血。
 爾時,世尊見已,語提婆達兜曰:「汝今復興意欲害如來,此是第二五逆之罪。」 

 爾時,提婆達兜復自思惟:「我今竟不得害此沙門瞿曇,當更求方便。」捨而去,至阿闍世所,啟白王曰:「可飲黑象使醉,使害沙門。所以然者,此象凶暴必能害此沙門瞿曇。若當沙門有一切智者,明日必不來入城乞食;若無一切智者,明日入城乞食,必當為此惡象所害也。」
 爾時,阿闍世王即以醇酒飲象使醉,告令國中人民曰:「其欲自安惜己命者,明日勿復城中行來。」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國中男女大小四部之眾,聞阿闍世王以酒飲象,欲害如來,皆共相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唯願世尊莫入羅閱城乞食!何以故?王阿闍世飲象使醉,欲害如來。」 
 佛告諸優婆塞:「夫等正覺終不為他人所害也。」 
 爾時,世尊雖聞斯言,猶故入城。爾時,惡象遙見世尊來,瞋恚熾盛,奔趣如來,欲得害之。然佛見象來,即說斯偈:「象莫害於龍,龍象出現難,不以害龍故,得生於善處。」
 爾時,彼象聞如來說此偈已,即前長跪舐如來足。
 爾時,彼象即以悔過,心不自寧,即便命終,生三十三天。 

 爾時,王阿闍世及提婆達兜見象已死,慘然不悅。
 提婆達兜語王曰:「沙門瞿曇已取象殺。」 
 王報之曰:「此沙門瞿曇有大神力,多諸伎術,乃能咒此龍象殺之。」 
 時,王阿闍世復作是說:「此沙門必威德具足,竟不為惡象所害。」 
 提婆達兜報言:「沙門瞿曇有幻惑之咒,能使外道異學皆悉靡伏,何況畜生之類。」 
 是時,提婆達兜復作是念:「我今觀察阿闍世王意欲變悔。」
 爾時,提婆達兜愁憂不樂,出羅閱城。 
 爾時,法施比丘尼遙見提婆達兜來,語提婆達兜曰:「汝今所造極為過差,今悔猶易,恐後將難。」 
 時,提婆達兜聞此語已倍復瞋恚,尋報之曰:「禿婢,有何過差,今易後難耶?」 
 法施比丘尼報曰:「汝今與惡共,并造眾不善之本。」
 爾時,提婆達兜熾火洞然,即以手打比丘尼殺。 

 爾時,提婆達兜以害真人,往至己房,告諸弟子:「汝等當知,我今以興意向沙門瞿曇。然其義理,不應以羅漢復興惡意還向羅漢,吾今宜可向彼懺悔。」 
 是時,提婆達兜以此愁憂不樂,尋得重病。提婆達兜告諸弟子:「我無此力,得往見沙門瞿曇!汝等當扶我至沙門所。」 
 爾時,提婆達兜以毒塗十指爪甲,語諸弟子:「汝等輿我到彼沙門所。」爾時,諸弟子即輿將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遙見提婆達兜遠來,即白世尊言:「提婆達兜今來必有悔心,欲向如來求改悔過。」 
 佛告阿難:「提婆達兜終不得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再三復白佛言:「今此提婆達兜已欲來至求其悔過。」 
 佛告阿難:「此惡人終不得至如來所,此人今日命根已熟。」
 爾時,提婆達兜來至世尊所,語諸弟子:「我今不宜臥見如來,宜當下床乃見耳。」提婆達兜適下足在地,爾時地中有大火風起生,遶提婆達兜身。
 爾時,提婆達兜為火所燒,便發悔心於如來所,正欲稱南無佛,然不究竟,這得稱南無,便入地獄。 

 爾時,阿難以見提婆達兜入地獄中,白世尊言:「提婆達兜今日以取命終,入地獄中耶?」
 佛告之曰:「提婆達兜不為滅盡至究竟處。今此提婆達兜興起惡心向如來身,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 
 爾時,阿難悲泣涕淚,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汝何為悲泣乃爾?」
 阿難白佛言:「我今欲愛心未盡,未能斷欲,故悲泣耳。」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如人自造行,  還自觀察本,
善者受善報,  惡者受其殃。
世人為惡行,  死受地獄苦,
設復為善行,  轉身受天祿。
彼自招惡行,  自致入地獄,
此非佛怨苦,  汝今何為悲?」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提婆達兜身壞命終,為生何處?」 
 佛告阿難:「今此提婆達兜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所以然者,由其造五逆惡,故致斯報。」 
 爾時,阿難復重白佛:「如是,世尊!如聖尊教也。己身為惡,現身入地獄,所以我今悲泣涕淚者,由其提婆達兜不惜名號、姓族故,亦復不為父母、尊長,辱諸釋種,毀我等門戶。然提婆達兜現身入地獄,誠非其宜。所以然者,我等門族出轉輪聖王位,然提婆達兜身出於王種,不應現身入地獄中。提婆達兜應當現身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此現身得受證果: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習真人跡,得阿羅漢,於無餘涅槃果而般涅槃。何圖持此現身入地獄中?提婆達兜在時有大威神,極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變化自由,豈得斯人復入地獄乎?不審,世尊,提婆達兜在地獄中,為經歷幾許年歲?」 
 佛告阿難:「此人在地獄中經歷一劫。」 
 是時,阿難復重白佛言:「然劫有兩種,有大劫、小劫,此人為應何劫?」
 佛告阿難:「斯人當經歷大劫。所謂大劫者,即賢劫,是盡劫數,行盡命終,還復人身。」
 阿難白佛:「提婆達兜盡喪人根,遂復成就。所以然者,劫數長遠,夫大劫者不過賢劫。」 

 爾時,阿難倍復悲泣哽噎不樂,復重白佛:「提婆達兜從阿鼻地獄出,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提婆達兜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
 阿難復問:「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於彼命終展轉當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阿難復問:「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於是,提婆達兜從地獄終,生善處天上,經歷六十劫中不墮三惡趣,往來天、人,最後受身,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名曰南無。」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如是,世尊!提婆達兜由其惡報,致地獄罪。為造何德,六十劫經歷生死,不受苦惱,後復成辟支佛,號名曰南無?」 
 佛告阿難:「彈指之頃善意,其福難喻,何況提婆達兜博古明今,多所誦習,總持諸法,所聞不忘。計彼提婆達兜昔所怨讎,起殺害心向於如來;復由曩昔緣報故,有喜悅心向於如來,由此因緣報故,六十劫中不墜墮三惡趣。復由提婆達兜最後命終之時,起和悅心,稱南無故,後作辟支佛,號名曰南無。」 
 爾時,阿難即前禮佛,重自陳說:「唯然,世尊!如神所教。」 

 是時,大目乾連前白佛言:「我今欲至阿鼻地獄中,與提婆達兜說要行,慰勞慶賀。」 
 佛告目連:「汝宜知之,勿復卒暴,專心正意,無興亂想。所以然者,極惡行眾生難彫、難成,然後乃墮阿鼻地獄中。又彼罪人不解人間音響,言語往來。」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我今所解六十四音,言語開通,我當以此音響,往語彼人。」
 佛告目連:「汝宜知是時。」
 是時,阿難聞斯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時,大目連前禮佛足,繞佛三匝,即於佛前,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即往至阿鼻地獄所。
 爾時,大目連當在阿鼻地獄上虛空中,彈指覺曰:「提婆達兜!」
 爾時,提婆達兜默然不應。
 時,諸獄卒語目連曰:「汝今為喚何者提婆達兜?」 
 獄卒復白:「此間亦有拘樓孫佛時提婆達兜,拘那含牟尼佛時提婆達兜,迦葉佛時提婆達兜,亦有在家提婆達兜,出家提婆達兜。汝今,比丘!正命何者提婆達兜?」 
 目連報曰:「吾今所命,釋迦文佛叔父兒提婆達兜,故欲相見。」 
 是時,獄卒手執鐵叉,或執火焰,燒炙彼身,使令覺寤。
 爾時,提婆達兜身體火焰熾然,高三十肘,諸獄卒告曰:「汝今愚人何為眠寐?」 
 爾時,提婆達兜眾苦所逼,而報之曰:「汝等今日何所教敕?」 
 獄卒復語:「汝今仰觀空中。」 尋隨彼語,仰觀虛空,見大目連結加趺坐,坐寶蓮華,如日披雲。提婆達兜見已,便說斯偈:「是誰現天光,如日披雲出,猶如金山聚,永無塵穢污?」
 爾時,目連復以偈報:「我是釋師子,瞿曇之族末,是彼次聲聞,名曰大目連。」
 爾時,提婆達兜語目連曰:「尊者目連,何由故屈此間?此間眾生造惡無量,難可開化。不作善根,命終之後來生此間。」 
 目連報曰:「我是佛使,故來適此,欲相愍念?拔苦無本。」
 爾時,提婆達兜聞佛音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并吐此言:「唯願尊者以時敷演,如來世尊有何言教?更不記說惡趣之無乎?」
 目連報曰:「提婆達兜!勿懷恐怖,地獄極苦無過斯處。彼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愍念一切蜎飛蠢動,如母愛子,心無差別。以時演義,終不失敘,亦不違類所演過量。今神口所記,汝本興起惡念欲害世尊,復教將餘人,使趣無由;由此緣報,入阿鼻地獄中,當經歷一劫,終無出期。盡其劫數,行盡命終,當生四天王上,展轉當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趣惡道,周流人、天之間,最後受身,還復人形,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當成辟支佛,號名曰南無。所以然者,由汝初死臨斷命時,稱南無,故致斯號。今彼如來觀此善言南無,故說名號,六十劫中作辟支佛。」 
 爾時,提婆達兜聞斯語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復白目連:「如來所說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生,所濟無量,大慈、大悲,兼化愚惑。設我今日以右脅臥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心意專正,終無勞倦。」 
 爾時,目連復告提婆達兜曰:「汝今云何,苦痛叵有增損乎?」 
 提婆達兜報曰:「我身苦痛遂增無損,今聞如來見授名號,痛猶小損,蓋不足言。」 
 目連問曰:「汝今所患苦痛之原,為像何類?」 
 提婆達兜報曰:「以熱鐵輪轢我身壞,復以鐵杵[*]咀我形,有黑暴象蹋蹈我身,復有火山來鎮我面,昔日袈裟化為銅鍱,極為熾然來著我體,苦痛之原,其狀如斯。」 
 目連報曰:「汝頗自知罪過元本,受斯苦惱不乎?吾今一一分別,卿欲聞耶?」 
 提婆達兜白言:「唯然。時說。」
 爾時,目連便說此偈:
「汝本最勝所,  壞亂比丘僧,
今以熱鐵杵,  [*]擣汝形體。
然彼之大眾,  第一聲聞者,
鬥亂比丘僧,  今以熱輪轢。
汝本教王放,  醇酒飲黑象,
今以群黑象,  蹋蹈汝形體。
汝本以大石,  遙擲如來足,
今以火山報,  燒汝無遺餘。
汝本以手拳,  殺彼比丘尼,
今被熱銅葉,  捲燋不得申。
行報終不敗,  亦復不住空,
是故當勸勉,  離此諸惡元。
「汝本提婆達兜所造元本,正謂斯耳。
當自專意向佛如來,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爾時,提婆達兜復白目連:「今寄目連,頭面禮世尊足:『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亦復禮拜尊者阿難。」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放大神足,使阿鼻地獄苦痛休息。
 爾時,復說斯偈:「皆稱南無佛,釋師最勝者,彼能施安隱,除去諸苦惱。」
 爾時,地獄眾生聞目連說此偈已,六萬餘人行盡罪畢,即彼命終生四天王上。 
 爾時,目連即攝神足,還至所在,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目連白世尊曰:「提婆達兜問訊敬奉無量:『興居輕利,遊步康強。』
 「亦復問訊阿難!並作是說:『如來見記六十劫中成辟支佛,號名曰南無。設我以右脅臥阿鼻地獄中,終不辭勞。』」 
 爾時,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目連,多所饒益,多所潤及,愍念群盲,天、人得安,使諸如來、聲聞漸至滅盡涅槃之處。是故,目連!常當勤加成就三法。所以然者,若當提婆達兜修行善法,身三、口四、意三者,彼人終身不貪利養,亦復不造五逆罪,入阿鼻地獄中。所以然者,夫人貪利養者,亦有恭敬之心向於三寶,亦復不奉持禁戒,不具足身、口、意行,當貪專意身、口、意行。如是,目連,當作是學。」 

 爾時,目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提婆達多的母親,勸其要懺悔與皈依

提婆達多想飛刀弒佛,但佛陀因悲心救小動物而閃過

提婆達多推石擊佛

提婆達多身受重傷,佛陀慈悲護慰

提婆達多真心懺悔

佛陀慈悲開示






[1] 佛說興起行經卷下(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CBETA, T4, No. 197, 170b12-170c17
[2] 可參照喬正一白話譯:http://www.charity.idv.tw/t/t3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