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在中藥裡有使用到動物性藥材怎麼辦?

 


 

昨天有朋友去新店慈院看了印隆所推薦的中醫師時(常懺悔方能障盡福崇,多感恩方能廣結善緣! ),對於中藥裡可能會使用到動物性藥材提出疑問。印隆在他的FB上看到後,也做了一點討論與分享。

在戒律上,如果非不得已,一定要使用動物性藥材時,經懺悔、白眾後是可以開緣的,但一定要生起大慚愧心,並且不可「明知故犯」。所謂的「明知故犯」,就是要配合醫囑,不再造作生起病緣之事(如作息規律、運動、飲食合宜等),才不會造成一直傷害眾生的因緣。

而其實不論是否有使用的動物性藥材,不論中藥、西藥,乃至於藥石(晚餐)等,在服用時,都要有感恩及慚愧之心。誓願以此身好好修行,利益一切眾生!這方是修行人之心態,也才是持戒之本懷。持戒不只是重在事相上的律儀,更重要是從心生起的防非止惡、發菩提心的誓願!

- 20120428-關於在中藥裡使用到動物性藥材的問題

 

 

藍月

 聽說今日有「藍月」,因此在晚上誦戒前,特別到陽台看一下,並順便拍照。

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今天是七月十五「佛歡喜日」,許多居士佛弟子紛紛至道場供佛齋僧,令人歡喜讚嘆!

照顧印隆的妙智菩薩,在午齋時煮了米粉湯,作為今日的香積供養。而以他煮飯的慣例,一定要有五種顏色,好吃又健康!

太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整理與筆記(六)如理實見分第五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上云於法亦不住而行布施,云何得成佛身相耶?蓋如來法身雖非即相,亦非離相,必須如理方可實見,非可執著三十二相即是如來法身也。為證明須菩提已了此義,故世尊發問以占其能否如理實見。能,則具金剛般若,即身相可見如來法身;不能,則未具金剛般若,即不執身相亦不得見如來法身也。

古來宗門,務令人自己了解。不然,僅逞口說,實無智慧,說食數寶,終無益也。蘇東坡讚佛云:「八風吹不動」,而為佛印一呵所動,可知其心未相應也。

身相者,色身可見之相也,如世尊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須菩提示現聲聞,心已領悟如來、菩薩、眾生之相,皆是自心分別所緣影像,故一承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即答曰:不也。蓋如來所說身相,即四大五陰和合相續之假相,即非身相也。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此明不僅身相即非身相,凡一切根身器界形形色色之相,莫非鏡花、水月之虛妄,無有實相可得也。若能如是了解諸相虛妄,即是了解諸法實相,即是無上智慧,即是金剛般若妙心,即是已見如來法身,不可泥拘住法行施而修成佛之色身也。

 

 

太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整理與筆記(五)妙行無住分第四

 

妙行無住分第四

此分答住問。以修萬行而無所行,謂之妙行。以於法無所住而住,故謂之無住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此明行菩薩行不住於相,即為住菩提心。

布施分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布施為六度之首,攝六度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舉六塵而六根、六識包括在內,攝一切法盡矣。謂菩薩行於三種布施,於施者,受者,財物,以及動靜語默、供養恭敬、因果報應種種法相,皆不執著,所謂無所住也,然行於布施。而於施者,受者,財物等相不住者,何以故?蓋不住相布施,則其所得福德多至不可思量也。若住相布施,則所得係人天有漏之福報,而可思可量矣。非所以住菩提心之道,亦即非所以顯得金剛般若之道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此以喻明福德多。

四維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之四方也,合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共為十方。十方虛空不可思量,本為須菩提所知。無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復如十方虛空不可以思量計度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結上所云。上來不住相而行布施等之教,應依之而住也。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與出家法師相處時的禮儀




引用「
與師父相處時的禮儀」這篇文章(錄於下),除了是由於格友的提問之外,也是觀察到許多佛弟子在與出家法師相處時,常常不是太過重視儀節,緊張不已;或是過於輕忽隨便,乃至於升起慢心。

印隆在出家前,因為從年輕就開始學佛,也做了十多年的居士,深感敬重三寶,其實是堅定自己道心與善因緣的根本!對於出家法師的尊重,不是因為這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僧寶」意義。願我們生生世世,都有因緣親近及皈依三寶,學佛修行,早日成就佛道。護持正法常住於世,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安樂!

答『愛情』問/宗薩欽哲仁波切

 

圖文來源:『正見』網


問題1, 我不知道如何用佛法的心態來處理自己的愛情。在我的感情經歷中,我常常自覺傷心,並為不能遇到合適的人而感到難過。有時我希望看得的淡些,於是變得十分被 動,一直等待下去,有時候我嘗試努力溝通,卻為對方的逃避而難過。我希望自己能和一個人相互關愛地在一起,可總是不可能。我們該如何用佛法的道理來面對現 實中感情交往的種種情況?

仁波切答:你一定要體悟到,即使我們原本所預期的結果,只實現了百分之十,都值得我們慶祝一番。如果你能作到這一點,你不僅瞭解了佛法,也能擁有一段感情。


問題2,我遭到我最信任的男友、好朋友的多起欺騙,我該如何面對,我不能怨恨他們嗎?

仁波切答:怨恨他們對你並不會有很大的幫助。你應該要做的是好好享受你自己的生活。

 

問題3,最近我開始談戀愛,但為我帶來了煩惱,不再像單身時那樣精進修行。是該放棄這段愛情還是應該繼續維持下去?我對愛情的經營感到厭倦,渴望單身的狀態。愛情和修行有矛盾嗎?

仁 波切答:所有世俗的努力都與佛法背道而馳,不僅是愛情。我們在世間所做的每件事都如此,愛情、權力、名望,而我們對它們卻如此執著。你沒有理由要現在就結 束你的感情,因為基本上世俗裡的每件事都會帶給你煩惱。如果你認為必須結束帶給你煩惱的事情,那你乾脆擺脫所有的俗事,而不僅是愛情。我的建議是順勢而 為,沒有必要做太極端的決定。如果你的感情無法繼續它自然就會結束,你不用費力去結束它。


問題4、有關感情是否結束問題,我與男友感覺無法交流,感覺他沒有上進心,這樣的關係才勉強維繫了2年,但是跟他真的不開心,我通過只管打坐才繼續維持,我不知道分開是不是我自私做法。懇請仁波切告知。

仁波切答:   這不是自私的,但一般來說,感情的事永遠都不會如你所願,一定記住這一點。


問題5,父母給我介紹女朋友,我很害怕因為結婚就會讓我分心,沒有時間修行,從而浪費了暇滿人身,所以請教仁波切該怎麼做?

仁波切答:結婚並不一定會影響你的修行。你是否分心,完全要看你有多自律。如果你真的認為結婚會讓你分心,而你不會因為拒絕婚姻而讓你的父母太傷心,或許你可以告訴他們你不想結婚。


問題6、 男友與我分手後,我很痛苦,在看過你的《正見》一書後皈依佛門。同時,我的前男友和他的新女友也皈依佛門,我們也皈依了同一個師父,我們每週放生都能碰 面,我現看到他們在一起很痛苦,我是否應該在一段時間裡避免與他們見面,甚至可以為此犧牲一些放生的機會以及與上師見面的機會?我如何才能真正放下?

仁波切答:也許就幾個月時間。


問題7、人生是否可以有既不出嫁也不出家的中間形式?這種形式利於修行嗎?

仁波切答:有!單身。


問題8、這種形式利於修行嗎?

仁波切答:對有些人是。


問題9、如何去愛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如何放下內心的傷痛?

仁波切答:試著去想他們是因為自己的無知和種種的情緒才帶給你傷害。


問題10   我 和我女朋友都是佛弟子,一起受過灌頂有密乘戒。所以女友也是我的金剛兄弟。她很好,很多方面都比我好,但有時可能我比她更能容忍一些,當我和她對某事的看 法不一致時,她發表她的看法時的態度很強硬,讓我感覺自己的我執受到了挑戰,如果我語氣強硬,可能會發生爭吵。為了避免發生爭吵,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常常 選擇沉默,或表示贊同她的看法,但可能有時我即便選擇沉默,她又會因為我的沉默而不高興。每當她說話挑戰到我的我執,我不高興時,我想把她看作上師的示 現,把她當做老婆仁波切,這樣如法嗎? 感覺自己的智慧太有限了,不知道該怎麼樣能平衡好。因為如果我一味地妥協沉默,感覺我會失去自我和主見,而如果我不妥協沉默,我堅持自己的看法,怕會引起爭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才好。

仁波切答:    我個人會寧可選擇去體悟一點,無論做什麼,永遠都只是你自己所想所感知的而已。


11、愛上了出家人怎麼辦?請仁波切告知怎樣做可以走出情感漩渦。請仁波切幫助我。

仁波切答:你可以做幾件事。你可以向你的上師表白。你也可以隱藏你的情感,等它自己慢慢淡化。你可以祈請度母幫助你。


問題12,我和師父(他是居士)既是師徒又是情侶,處於情侶會我有自私的想法,也經常對師父有埋怨,我知道這樣是破戒的。請您開示我該如何處理這種關係呢?

仁 波切的開示:有這樣的雙重關係總是比較辛苦,但你也很幸運能有這樣的感情。如同所有菩薩道的修行,你還是應該不斷地保持淨觀。生起慈悲心,培養耐心和所有 菩薩的特質,並且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你的老師,不要把你們的感情當作一般世俗的關係。這當然很難做到,但你還是可以試著學習讓自己漸漸習慣這樣的態 度。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開會 與 2012相約在水陸

 

 今天到德貴大樓開會,因為實在是走不動,只好全程都坐輪椅。也見到幾位許久不見的法師與菩薩(其實是印隆太少來了),大家一方面訝異怎麼印隆現在需要坐輪椅,一方面又趕緊幫忙讓印隆順利進會議室,實在很窩心~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膠帶貼窗防颱 「透明膠帶」黏性強效果優

原來,用膠帶防颱要透明膠帶的效果才好,那為什麼都是看到大家用咖啡色交代呢?

膠帶貼窗防颱 「透明膠帶」黏性強效果優

------------------------------------------------------------------------------------------------------

卍字膠帶防颱措施

在颱風的前夕,EL菩薩擔心印隆目前的淡水住處因為靠近山邊,風雨很大,所以特別過來幫忙做防颱措施。在佛堂旁的落地窗上,貼上了「米」字型的膠帶。



可是在印隆寮房,卻貼成了「卍」字,這是印隆的要求,希望佛光普照,大家都平安無事!


這是印隆的好友~卡布媽貼的,請參:浪大成這樣!!實在太超過了!!! 卡布在此!誰敢放肆!! 超有梗的~

大愛新聞_玻璃防颱_居家防颱大重點 慎防玻璃窗爆裂

颱風來,最基本的防颱措施就是在玻璃窗上貼膠帶,這樣做抵擋的了強風嗎?專家表示,玻璃窗貼膠帶,對強化玻璃效果有限,不過卻能防止玻璃破裂時碎片飛散的危險,而膠帶最好 ­是以交叉或米字型的貼法,讓玻璃中心有支撐,因為玻璃的中央是最容易受到破壞的地方,因此膠帶最好盡量貼在中心的交叉點。

凡那比颱風剛過不久,強大瞬間陣風的破壞威力,許多民眾仍是記憶猶新,面對多颱風的台灣,堆沙包、設置擋水板,以及在窗戶玻璃上貼膠帶,是普遍台灣民眾的防颱措施,但玻璃 ­貼上膠帶,就真的能夠防強風嗎?

國立聯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楊希文:「其實多少有一點用處,因為事實上玻璃在破掉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它有很多的尖銳面,容易割到人,如果你這樣貼的話,事實上你的尖銳面是會比較少,但是我想說這個效 ­果並不是很大,因為如果風力過強,你這個玻璃還是容易破。」

也就是說,在玻璃貼上膠帶的作法,其實強化玻璃的效果非常有限,但對於防止玻璃破裂碎片的四處飛散,有比較大的功效。至於膠帶要怎麼貼,專家表示,以交叉或是米字型的貼法 ­,強化效果最好。

國立聯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楊希文:「玻璃一般來講都是四面受到支撐,四面支撐的時候,受到的力量,應力最大的是在中間,那變形玻璃的變形,受到風力也會有點變形,變形最大也是在這中間。」

根據一般四方框玻璃窗戶的分析,當玻璃受到強風吹襲時,中心呈現紅色的區塊承受變形和壓力的力量最大,表示一般沒有做任何強化處理的玻璃,玻璃的中央是最容易受到破壞的地 ­方,因此貼膠帶盡量在中心點交叉,為的就是增加玻璃中心的支撐。

但專家也提醒,因為玻璃與一般晶體不同,普通晶體構成的離子或分子,一般都有固定的排列,但玻璃卻沒有一定順序的排列方式,再加上玻璃脆性材質的特性,要防強風,切記要避 ­免玻璃表面的刮痕破壞。

國立聯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楊希文:「刮傷玻璃以後,玻璃的裂紋很容易從刮傷的地方一直延伸出來,比如說我們在切割玻璃,就拿一個鑽石刀一切,劃一道,那個玻璃很容易就從那裡折斷,那個是脆性材料的 ­概念。」

只要一有刮痕,整個玻璃的強度就會下降,因此專家建議,民眾平時最好不要拿硬材質,像是菜瓜布、硬毛刷來清洗玻璃,日常對物品的保養和愛惜,也是防颱的要件之一。

卍字的意義、功能及作用(聖嚴法師-大法鼓0377)

在佛教的經典、書籍和道場裡面,我們都常常可以看到這一個卍字,那麼卍字是什麼意思呢?它在佛教裡面,又具有什麼樣的功能跟作用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為了「護持正法」的慈悲關懷與鼓勵

 上午妙智菩薩幫印隆做完按摩復健後,就讓印隆先休息,然後去準備午齋。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變」出一桌香積美食!印隆看到了感動不已,就趕緊拍下紀念~



這道是青江菜仿雪裡紅的作法,先將青江菜切碎,加一點辣椒,起鍋前加一點冰糖,超好吃的!



這是有機覓菜,才能使湯汁呈現出漂亮的玫瑰琉璃色!



經典的來了!這是破布子及素菜脯旦,妙智菩薩居然輕鬆地做成功了!我們連做了三次,都失敗......(參:樂觀積極的面對「病」



看看內餡,好飽滿具彈性喔!
作法是:
1. 豆包漿或搗碎的嫩豆包,加上豆漿、一點玉米粉(比例約1:00.3),白及黑胡椒一點做調味、碎菜脯(要先炒過)。若需要更多層次的口感,可以加一點紅蘿蔔末及芹菜末(取代九層塔)。
2. 將材料全部混合後,靜置約20分鐘,就可以煎了。
3. 另外,為了塑形方便,可以利用煎荷包蛋的鐵圈圈小工具,就會煎得很漂亮喔!


這是星期六吃剩的芋頭糕,因為快壞了,也趕緊拿出來煎。煎得真好,都沒有破皮呢!

 

感恩妙智菩薩、EL菩薩、Apple等菩薩的細心照顧,還有許多格友的鼓勵,印隆才能有調養與恢復的機會。

妙智菩薩說,他不是為了「印隆」,而是為了「護持正法」,希望將來能有更多人的佛法受用!所以她要印隆的身體一定要恢復起來,有更多體力研究、實踐,為三寶、為眾生服務。

謝謝大家的慈悲用心與關懷、鼓勵,印隆一定會努力的!


EL菩薩所拍:20120826 晚課

 

 

 

超薦法會的意趣內涵





一、
什麼是超薦法會


農曆
七月在佛門又稱為僧伽月、功德月、報恩月、孝道月、福田月等。根據歷史傳統,在農七月中旬左右,中國人會在佛教寺院為自己已去世及仍在陽世的親友,分別設立超薦及消災祈福兩種不同的牌位。寺院則舉辦法會、施食、誦經等法事,對他們作超薦及加持祈福。
根據《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世尊弟子目犍蓮尊者的母親不信佛理,為人慳貪,往生後投生到餓鬼道中。有一天,目犍蓮尊者在定中看到了他母親所受的苦狀,心如 刀割、萬分悲痛。他隨即以神通力,拿東西給他母親吃。但食物一到嘴邊,便立即被烈火燒毀!於是便向世尊請教如何救拔他的母親脫離惡道。世尊慈悲地告訴目犍 蓮尊者,以他一個人的神通力,無法改變他母親的業力。應該齋供諸比丘、比丘尼,以此功德來解脫母親的惡報。目犍蓮尊者依奉世尊所教,在結夏安居的解夏日齋 供諸位比丘、比丘尼。由於在結夏安居期間,許多比丘、比丘尼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因此齋供的功德很大。目犍蓮尊者的母親,便藉此功德立即由餓鬼道投生到天界 中。

依據《地藏王菩薩本願功德經》的記載,地藏王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曾身為婆羅門女。她的母親不信佛法,甚至謗佛,而且又特別愛吃魚卵,在去世之後便墮入了無間地獄。婆羅門女非常擔心母親的果報,於是她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像前,虔心祝禱稱念聖號。她在定中來到了無間地獄,看到地獄種種惡相,也看到了她的母 親在無間地獄中,受著無量的苦楚。婆羅門女勇敢地發下大宏願,願意累世修行,來度化地獄眾生,直到地獄空盡。出定後,「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教導婆羅門女,應該用母親生前的金錢、器具來供養「南無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以是因緣,婆羅門女的母親便能脫離地獄,投生他道。

在中國,超薦法會的濫觴始自梁武帝。相傳武帝皇后郗氏因生前好忌,死後墮為蟒蛇身,一日在宮中出現請求梁武帝的幫忙。梁武帝即請
誌公禪師幫忙,誌公禪師因而制定《梁皇寶懺》,並舉辦法會,最後救度郗氏脫離畜生道而轉為天人。
而蒙山施食之起源,乃是宋朝時有一位不動法師,居住在四川的蒙山;他為了普濟幽靈,收集瑜珈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成為禪門日誦。直到近代,興慈大師大力提倡蒙山施食,並加入對群靈的六道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


二、為何要參加超薦法會


超薦法會以佛法的角度來說是冥陽兩利,除了要為已故的親友作超薦、為陽世的親友作祈福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希望藉此開啟心中的慈悲心,進而學習感受菩薩為解救眾生痛苦、捨我其誰,而隻身進入地獄,毫無畏懼的大勇猛精進力。

蒙山施食的對象為幽冥界眾生,他們因為過去生所造的罪惡,今生感得形貌醜惡、飲食缺乏,承受種種的苦事,所以就以蒙山施食超拔他們,而施食的目的在於,其 一,為報恩:因六道眾生,從無始劫來,常與我們互為六親眷屬,因不忍心看到他們在惡道受苦,所以施食來救度他們。其二,為警惕的意思,藉此施食法會,令我 們想到三惡道的苦楚,藉以警惕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不造作惡業,以免沈淪。其三,為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是菩薩行,秉著度眾的悲願,隨喜發心,即是種下菩 提因,將來必能成就道業。

透由超薦法會與蒙山施食,藉佛的力量、法的力量,以及我們自己心的力量,這三種力量加起來,使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都可以來這裡聽經、聞法、懺悔,祈願他們能了悟,得到佛法的利益。

 

三、超薦法會的內容

()供養布施

在寺院法會中,準備許多清香、花果、明燈及供品,作為供佛布施之用。

()誦經

僧俗二眾虔心誦經,以此誦經的功德迴向給前來求助的芸芸眾生。希望他們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早日脫離惡道。

  ()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儀軌次第約略為:

一、 破地獄真言;二、招餓鬼真言;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滅定業真言;六、懺悔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開咽喉真言;九、七如來聖號;十、發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耶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養真言;  十五、奉送真言。


法會開始前,由法師引導儀軌內涵。在儀軌進行中,同修隨文作觀,誠心專注,依維那引導唱誦儀軌內文。希望藉由僧俗二眾共同的誠心願力,使廣大有情能在這次法會中,生起對三寶皈依的心,因而得到超度,轉生善趣,獲得安樂。

 

四、範例

()廣化老和尚親眼看到母親昇天

故事是發生在基隆大覺寺。有一天晚上廣化老和尚夢到他母親死在監牢裡, 他母親由監牢裡走出來,拉著他,很悽慘的說:『孩子!趕快來救救我啊!』還說明是如何被關在監牢,如何被害死的,要廣化老和尚趕快救他。

第二天一早,廣化老和尚就為他母親立了一個超度往生的牌位。廣化老和尚寫牌位之前,很用心合掌念一卷『彌陀經』,二十一遍往生咒。寫的時候一筆一聲佛號,寫完再念二十一遍往生咒,迴向祈請佛菩薩保佑,超度他母親離苦得樂。

隔 天傍晚,廣化老和尚在地藏殿至誠的祈求說:『不為別的,只因為『一子出家,七祖昇天』,這是佛陀說的,佛不妄語』。廣化老和尚跪在地藏菩薩前念召請咒。召 請咒是很靈驗的,他以前念的時候就很有感應,所以他相信他把母親召請來了。然後念地藏菩薩的『滅定業真言』,念的時候用心觀想梵文的『訖哩』字,就這樣把 他母親鬼道定業給消除了。接著為母親念『滅業障真言』,結手印,觀想『訖哩』字在手印上放白光為她消業障。

這 三種咒唸完,廣化老和尚對地藏菩薩說:『您一定要超度我母親,一天不超度,我就跪在地上一天不起來。兩天不超度,我就兩天不起來。七天不超度,我就跪在地 上七天不起來,直到我母親超度昇天為止。我要兌現,我不要在夢境中看到,我一定要親眼看到才行。』說完就跪在那裡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

不 知念了多久,發覺地藏菩薩座下水泥地上,升起一道清煙。他心想:『有煙,莫非是有感應了?』於是更加速的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那道清煙慢慢地往上 昇,漸漸化成蓮華形狀,上面坐著一個人,竟然是他母親在家時候的樣子。清煙漸漸昇高,他母親又變成天人的模樣,宛如民間所拜的媽祖娘娘,有鳳冠霞披,手上 拿著玉圭。廣化老和尚就向地藏菩薩祈求印證那個人就是他母親。剛說完,蓮花座上的人忽然回過頭來喊了一聲廣化老和尚的俗名,笑笑著欣然化為一道清煙,上昇雲霄,消失天際。

廣化老和尚回過頭來望著地藏菩薩的法相,感激涕零地說:『地藏菩薩,謝謝您將我母親超度昇天了。』

 

()倓虛法師: 『影塵回憶錄』~八載寒窗讀楞嚴

倓虛法師還是在家居士的時候,與幾位心向佛法的志同道合同修天天研討楞嚴經。其中一位居士劉文化,在他身上發生了一件超度冤親債主的公案,倓虛法師將此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中『八載寒窗讀楞嚴』一段。

劉文化居士有兩位朋友,三人因為土地的糾紛打官司,那兩位朋友因為打輸了,生氣的自殺了。劉居士很後悔為了爭一點地,將兩個人氣死,想想沒意思,於是把家庭交給弟 弟管理,自己出門訪道尋師。可是因禁絕酒色財氣,導致夫妻失和,妻子與小女兒也怨恨氣死了。從此以後,劉居士覺得更傷心,因此誠心敬意研讀楞嚴經。

有一天,劉居士看經像入定一樣,心裡豁然開朗,眼前出現亮光,現出一種境界:有山河大地,樓閣宮殿,清瑩澄澈,宛如琉璃世界。忽然來了兩個鬼,正是那兩位死 去的朋友。這兩個鬼不但不像生氣那樣,而且還到劉居士跟前跪下。這 時劉 居士有點害怕的問:『你來有什麼事?』兩個鬼說:『請你慈悲,我們來求你超度我們。』劉居士想:『既是要我超度,必定不要我償命了。』可是他又很猶豫的對 那兩個鬼說:『我自己還沒解脫,怎能超度你呢?』那兩個鬼哀求的說:『只要你能答應一句,我們踏著你的肩就可以昇天了。』『既然不要我償命,我答應一句還 能昇天,這何樂而不為呢?』就順口答應。兩個鬼走過去,踏著他的肩膀,一齊都飄然昇天去了。

不一會,他死去的妻子抱著小女兒也來了,她很歡喜的來到劉居士跟前磕頭求度。劉居士答應了,他們也踏著肩膀昇天了。劉文化覺得很詫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忽然他過去的父母也來了,見了他很歡喜,並沒跪下,彼此說了幾句話,也踏著他的肩昇天去了。

這是憑什麼力量?憑『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力量,可以使鬼魂踩著肩膀昇天。要是沒有真正用功,什麼樣的儀軌也不能產生作用。

 

五、如何參加超薦法會


()前行

最重要的是擁有虔誠修行的心理準備。準備過程中,逐一將平日散亂的心念收攝起來,不慌不亂地沈靜、安定身心狀態,心念夠虔敬,修行才會產生效果,如此,眾靈都會有所感應。法會的意義重在參加,即使準備尚未充分,只要持誠親身前往,也能夠產生修行與利他的功能。

提起好樂的希求心,並多祈求。

正行前一周儘量避免邀宴、旅遊、電視…….等易讓心思散亂的活動。

()正行

萬緣放下、一心皈依,依法 師引導 教授緣念思惟。

在法會進行之際應專注虔誠持誦聖號經典,並恭請佛菩薩到來主持法會。誠心祈求佛菩薩,將會場的花果、素食、甘露水,施化給與會的各道眾生。之後,再祈求諸佛 菩薩以大悲願力、大神通力為與會者消除煩惱業障,希望莫再因無明業障而造生死沉淪之業。祈請加持清淨水,以此大悲功德水淨化各道眾生身上的污垢、不淨。使 與會眾生能身心清淨,普獲法喜。最後祈請諸佛菩薩以其甚深智慧力,吹起大法螺,為與會大眾普說無上解脫妙法,使大眾能迷途知返,悔悟前愆。進而能相信佛 法、修持佛法,在學佛路上踏出重要的一步。

()結行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王菩薩的本願,亦是法會的精神所在。為了度化救拔各道眾生,諸佛菩薩在久遠無量阿僧祇劫以來,即以其甚深智慧 為眾生廣開方便法門。以無量種方式,配合眾生根基而度化之。舉行超薦法會,便是極重要的一種方式。當此末法之世,堅厚的無明與沉重的因果業障,令眾生迷失 正念。結果,經常是隨業流轉、墮入三惡道。所以我們應心常繫念諸佛菩薩,隨時把握住這盞明燈,才不會在六道生命輪轉中迷失方向。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布施之福

 

 在目前所暫住的淡水社區,每日除了有區公所派來的資源回收車外,還有二位來收資源回收者。其中一位是中年女眾菩薩,一位是七十多歲的女眾老菩薩。但中年者較為強勢,都站在出入口,不太讓住戶把資源回收的物品給老菩薩。那位老菩薩都默默的站在遠處,靜靜等待是否有人可以分一些給她。

來照顧印隆的菩薩們發現後,若有資源回收,就會優先給老菩薩。後來在幾次閒聊中得知,才知道她的房子被不肖兒賣掉,還好有人提供一處小屋給她借助,靠資源回收度日。

太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整理與筆記(四)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正宗分第三

 

「乘」者,運載義,謂如車乘,載物運行,由此而達彼。「大」者,簡小義,以喻菩薩乘此般若大乘直趣佛果;簡非凡小所乘之乘,以趨生死或涅槃也。「正宗」者,真正宗主也,謂此分為大乘真正之宗主。然真正宗主,究竟不止此一分,不過此分為大乘正宗之綱領,故曰大乘正宗分云。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明發心。

摩訶」,大義。

如是,指下所說。

眾生分九類:(一)卵生,謂由卵體中產生者,如雞、鴨等。(二)胎生,謂由胚胎產生者,如人類及牛、羊等。(三)溼生,謂依濕氣而生者,如微生蟲等。(四)化生,謂變化而生,如孑孓化為蚊,腐草化為螢之類。(五)有色,謂欲界、色界中眾生之有色可見者。(六)無色,謂無色界眾生之無色可見者。(七)有想,謂除色界四禪天中之無想天眾生,其餘三界眾生皆是。(八)無想,謂色界中四禪天之無想眾生也。由欲界眾生,以種種苦惱皆由於想,遂修無想定得生無想天,自謂已證解脫而究非也,經五百劫,仍墮生死輪迴。(九)非有想非無想,謂無色界中非非想處天之眾生也,此處眾生已無身體世界,同於虛空,惟有定無慧,經八萬劫,還落空亡。

表格 3 眾生分九類

卵生

由卵體中產生者

如雞、鴨等

胎生

謂由胚胎產生者,

如人類及牛、羊等

溼生

謂依濕氣而生者,

如微生蟲等

化生

謂變化而生

如孑孓化為蚊,腐草化為螢之類

有色

謂欲界、色界中眾生之有色可見者

無色

謂無色界眾生之無色可見者

有想

謂除色界四禪天中之無想天眾生,其餘三界眾生皆是

無想

謂色界中四禪天之無想眾生

由欲界眾生,以種種苦惱皆由於想,遂修無想定得生無想天,自謂已證解脫而究非也,經五百劫,仍墮生死輪迴

非有想非無想

謂無色界中非非想處天之眾生

此處眾生已無身體世界,同於虛空,惟有定無慧,經八萬劫,還落空亡

 

佛時有一修此定者,耳聞鳥鳴魚躍,噪擾不堪,偶萌瞋念,云:當食盡此魚鳥以除障礙。久之入定。佛成道後,即欲度之,因遲一日,已生非非想處,遂歎息懸記,將來須墮為食魚鳥之貍,後報盡更墮入地獄。故三界為一大牢獄,世界為一大苦海,外道猶如陷阱,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涅槃者,圓寂義。無餘者,謂萬德俱圓,二障永滅,無有餘蘊也。滅度者,滅障度苦義。世尊告須菩提:諸菩薩中之大菩薩,降伏其心,必須發廣大心,見三界九類所有之眾生,沉淪苦海,輪迥生死,起悲愍心,皆令其圓滿寂靜,滅其障礙而度其出離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明降心。

無量、無數、無邊,均極多義。

我相者,謂人皆以四大五陰和合相續假相為我相。人相者,對我相言,如人類,我對之稱人,故名人相也。眾生相者,即我對人以及非人,所謂九類眾生差別之相也。壽者相者,謂生命永久相繼不斷之相也。

又凡有情各具此四相。如既稱曰我,則有我相;而我具人格,則是人相;我屬生物,則是眾生相;我有生命存在,則是壽者相;餘可類推。

菩薩既發廣大心,度三界九類無量無數無邊極多之眾生已,其心不著實有眾生得滅度者,則其心自無煩惱,自然降伏而不損害其菩提心矣。何以故?蓋菩薩度眾生,不著菩薩為能度之相,眾生為所度之相,當觀菩薩眾生之相,皆是四大五陰和合相續,皆是畢竟清淨,雖度而實無能度所度者。不然、若菩薩謂我能度人,則即著我相;我能度人度眾生,則即著人相、眾生相;有我、人、眾生恆時存在,則即著壽者相。總之、即是一著我相,則四相皆著。心既有著,則心即不能降,一切煩惱顛倒皆隨之而起,是不及聲聞果之猶證生空,烏足稱人法雙空之菩薩哉。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回向黃金川、林碧玉老菩薩


願以此功德,回向黃金川、林碧玉老菩薩:
眾罪消滅,福慧增長,正見正行,疾病早癒,身心安樂!祈願佛菩薩慈悲加持,讓黃金川、林碧玉老菩薩早日離苦得安樂!

回向:吳進興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吳進興菩薩

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蒙佛接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昇,發無上菩提心永不退轉,早成佛道!

太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整理與筆記(三)善現啟請分第二

 

善現啟請分第二

據流支十二分義,此分已入正宗分。依昭明所判,則此分屬序分。

善現者,須菩提名。須菩提,梵語,華言善義,或言善吉,或言空生,因生時倉庫空虛,家人卜之,曰:既善且吉,故名。又須菩提恆樂空定,分別空義,為解空第一,故名空生。「啟請」者,以語言啟白世尊,請求說法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此明請法之儀。

長老須菩提者,須菩提內祕菩薩行,外現聲聞相,位高德祟,故稱長老

將請說法,必先致敬以示尊重。於是當時在大比丘眾中,從座起立,偏袒露其右肩,以示堪任大法;右膝屈而著地,以示住真實地;合掌恭敬,以示屈曲伏從,無有違拒;然後以言說啟白世尊。

表敬須具三業:(一)身、(二)語、(三)意。起立、袒肩、膝著地及合掌,身業敬也;而白佛言,語業敬也;下問善男善女發心趣果之無上妙法,意業敬也。一舉一動,無非不可思議之軌則也。

表格 2 表敬須具三業

身業表敬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以示堪任大法

右膝著地,

以示住真實地

合掌恭敬

以示屈曲伏從,無有違拒

語業表敬

而白佛言

意業表敬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明讚世尊之德。

世尊、如來,皆佛之通稱。「如」者,證得諸法實相如如不動之謂;「來」者,來三界垂化之謂。又,如過去諸佛再來,故名如來

希有,猶云罕有。謂世尊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具足三德,化度眾生,世出世間甚為罕有也。

「菩薩」者,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菩提,覺義;薩埵、有情義,謂有情中之覺者。故凡發菩提心者,皆可謂之菩薩。

「護念」者,護衛體念,令其內德成就。如母子然,母念則成,不念則壞;菩薩亦爾,佛護念則善根成就,不護念則善根損壞也。

「付囑」者,付託囑付,令其外德成就。如世間父母,以家業付託其子,囑咐成立。

「善」者,善巧方便,謂世尊隨機施教,以菩薩堪任法寶,正宜護念、付囑,則即加被無上法寶,常當護念、付囑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明所問之事。

,無義;耨多羅,上義;,正義;,等義;菩提,覺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義。簡言之,即佛果,即果地覺;發菩提心,即因地心。凡夫因無明覆障不得名覺,外小非正覺,菩薩雖正覺而非無上正等,故無上正等正覺惟佛獨成就也。

須菩提問世尊云:凡善根之男子,及善根之女人,未發菩提心者云何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云何住菩提心?云何降伏其煩惱心,而免損害其菩提心?是即由因地心趣證果地覺之要道也。與法華經所謂:佛惟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同。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明嘆美其請。

以須菩提聲聞眾而能問菩薩事,故重言善哉!善哉以嘆美之曰:如來對於菩薩善護念、付囑,誠如汝所云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明許答其問。

者,審實義,汝今一心審實而聽,當為汝說。

應如是住如是,是指下第四分;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指下第三分。意謂善男子、善女人,若發菩提心,應如下說無所住而住,無所降伏而降伏,無須另起心而住,另起心以降伏也。如欲另起心以降伏其妄心及煩惱心,則是妄上加妄,不能降伏矣。

昔二祖問達摩祖師安心之法,師曰:「將心來,為爾安」。二祖對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吾與爾安心竟」。即此意也。「唯然」者,急速應諾,認可其言之是,願歡喜傾心而聞也。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太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整理與筆記(二)法會因由分第一

 

法會因由分第一

 

此經原無分數,後經梁昭明太子分為三十二分,雖分為三十二分,而文與義本一氣連貫,不為分所割截,讀者會而通之可也。

此第一分,曰法會因由,凡會聚眾弟子說法,曰法會。凡法會說法,必有發起之因由,如放光、震動等類是。此會不然,則以持乞食、洗足、敷座、日用尋常之本地風光而為說法之因由焉。

若依三分判經:此分完全為序分,序有二:一、通,二、別。自如是我聞千二百五十俱,為通序;自爾時敷座而坐,為別序。

 

如是我聞。

自下明通序。通序有六事:「如是」者,第一,明所聞之法。、決定義,、即指此經,決定所聞之法即此經也。此二字總括全經宗旨,明夫全經宗旨,即明諸法實相,即明金剛般若,即明究竟無上菩提,故云如是

「我聞」者,第二,明能聞之人。者,阿難自稱,、耳聞,謂我親從佛邊聞,非傳聞也。夫我本四大、五陰和合運續之假相,耳為五根外門之假形,識無有時,聞亦無有,何以謂之我聞耶?隨世俗故,說我聞無咎。若依勝義,則是因緣聞,是不聞聞,是聞無所聞;故說者無說無示,聞者無聞無得也。

 

一時,

此第三,明說經之時。、數量義,、即時間。即遙指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於有數量之時間說此經也。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者,第四,明說經之主。佛,梵語,具言佛陀,華言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義,即由金剛般若到究竟圓滿,妙莊嚴海,富有萬德之稱。

者,住義,行、住、坐、臥,悉可名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者,第五,明說經之處。處有二:(一)通,(二)別。舍衛國即通處,祇樹給孤獨園即別處也。舍衛國在中天竺國,佛受須達長者之請,故居於此。祇樹給孤獨園,即祇洹精舍也。時舍衛國主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須達,家富好施,人咸稱之曰給孤獨。因擇地起舍請世尊說法,化導眾生,適覓得王太子祇陀之園,園在國城外,其地平正,樹木鬱茂,最為適宜。太子謂之曰:卿若以黃金布滿其地,侯當相與。須達如其言,以金密布,僅餘少地。太子曰:前言戲耳,返其金即施以園。須達不可,國人亦以太子無戲言反難。太子不得已,曰:止,勿更出金,園屬卿,樹屬我,可乎?須達從之。舍成,遂以二人之名連合樹園名之。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明同聞眾也。比丘、梵語,華言乞士。有二義:(一)乞佛法以資心,(二)乞食物以資身。者,比丘中具大德大名聞者也。者,僧也。僧非個人之名,四人以上謂之僧,彷彿一團體之謂。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俱,共住義。千二百五十人,即共住大比丘眾之總數也。過去現在因果經云: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師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連師徒各一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也。然法會聽眾本不可以數計,此眾先本外道,見佛在先,得度亦在先,因感佛之鴻恩──度其出離三界,解脫生死──,故常隨行藉以報恩也。

以上六事具足,義乃完成。其往蹟均彰彰可考,確非阿難之所杜撰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自下別序,分二章:(一)明行乞食事,(二)明敷座而坐事。

此初。「爾時」者,即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之時。

「世尊」者,世間無上最尊之稱,惟佛乃能當之。

「食時」者,正為乞食之時,亦居士營食成就之時。世間居士,食有定時,早則始營未就,晚則噉食已訖,均非乞食之時也。非乞食之時而行乞,不惟乞者無所得,而施者亦無有施,於自於他兩兩惱亂;故世尊勝德內涵,宏福外施,雖一舉一動之微,無有不自他兩利者。

「著衣」者,以衣附著於身。衣有上、中、下三品:平常起臥著下品,入眾法事著中品,入大聚落、進見國王則著上品。明整儀容,不同尋常乞丐乞食。

舍衛大城,即舍衛國之都城,園在城外,故云入城乞食。

者,完畢也,猶云:乞食之事業已完畢。「次第乞」者,謂挨次順序而乞,不捨貧而從富,亦不捨富而從貧,正以顯示平第之道也。

此明乞食之後事。得食後,即還歸祇洹而食,不得隨得隨噉。,竟也。,設也,陳設座位,鎮攝儀容,然後淨心靜坐,入於三昧,而將說法焉。

夫佛、菩薩、羅漢,自行均已成辦,且位至羅漢,生存示滅已能自主,何必乞食為?蓋乞食者,實施遊行教化利導眾生也,實行成就眾生布施波羅蜜而報眾生之恩也。故雖自行已辦,猶無日不為方便眾生之事也。未發心者令其發心,已發心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早得解脫,速證究竟圓滿金剛般若安住清淨法界。

乃復說此金剛般若沒羅蜜經,以顯眾生本具金剛波羅般若之體,而伸萬行無住金剛般若之用。已得金剛般若,則事事無礙,法法皆通,尋常日行是佛法,行住坐臥亦佛法,平常心尤莫非佛法。神通變化既佛法之無上妙用,即喜笑怒呵亦莫非佛法之方便善巧。若未顯得金剛般若,雖有移山倒海之神通,亦妖魔外道之邪術;雖有萬年之禪定,亦人天有漏之福果。業報一盡,仍不免五趣輪迴之苦。諸君宜仔細究!此金剛般若本人人具足,周遍法界,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復不離內外中間,不可思議,不可執著,久之功馴,自有頓契之一日。不然,向外馳求,以佛具變化、放光、震動等種種神通,遂執變化、放光、震動等種種神通然後為佛,不能簡別外道,則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矣!慎之慎之!

 

表格 1 法會因由分-序分之意義

序分

經文

 

通序

如是我聞千二百五十俱

通序六事

明所聞之法

如是

、決定義,、即指此經──明夫全經宗旨,即明諸法實相,即明金剛般若,即明究竟無上菩提

明能聞之人

我聞

者,阿難自稱,、耳聞,謂我親從佛邊聞,非傳聞也

明說經之時

一時

、數量義,、即時間。即遙指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於有數量之時間說此經

明說經之主

由金剛般若到究竟圓滿,妙莊嚴海,富有萬德之稱

 

住義

明說經之處

舍衛國

在中天竺國,佛受須達長者之請,故居於此

祇樹給孤獨園

即祇洹精舍

明同聞眾

比丘中具大德大名聞者

比丘

有二義:(一)乞佛法以資心,(二)乞食物以資身

僧非個人之名,四人以上謂之僧,彷彿一團體之謂

千二百五十人

即共住大比丘眾之總數

共住

別序

爾時敷座而坐

明行乞食事

謂挨次順序而乞,不捨貧而從富,亦不捨富而從貧,正以顯示平第之道

明敷座而坐事

得食後,即還歸祇洹而食,不得隨得隨噉。然後淨心靜坐,入於三昧,而將說法